
亞洲首富李嘉誠給2014年香港IPO市場帶來了第一個好消息,他將旗下帝國集團長江實業(Cheung Kong)下屬公司電能實業(Power Assets Holdings)分拆上市,后者和中電集團(China Light and Power)是香港僅有的兩大供電商。
李嘉誠將電力業務“分散籌資”的舉措,已經在香港股市掀起波瀾,同時帶動了一波電力投資者的投資熱情。分析師指出,李嘉誠計劃將更多資金投入到有發展前景的海外電力市場。
發展緩慢的本土業務
1月6日,李嘉誠就分拆電能實業子公司香港電燈(Hongkong Electric Company)一事舉辦了投資推介會,計劃通過IPO融資57億美元的新資金。這將是2010年友邦保險(AIA)上市融資205億美元之后,香港最大一筆上市交易;也是2012年日本航空(Japan Airlines)85億美元上市后,亞洲市場最大一筆上市交易。
1月7日,在電能實業的股東大會上,香港電燈獨立上市的提案,以99.73%的贊成票通過,初步計劃農歷新年前在香港股市掛牌上市。
獨立之后,香港電燈將改名為“港燈電力投資”,成為電能聯營公司,電能實業所持香港電燈的股權將降至30%-49.9%之間。分析師表示,在獲得穩定現金流及回報方面,香港電燈未來或將面對市場利率上升和開放利潤管理等風險。
事實上,香港電燈上市后,將成為由香港公眾持有的公司,遇上利潤管制談判時,香港當局必須調低其目前享有的9.9%受管制回報上限。
《金融時報》報道稱,電能實業將分拆香港島和南丫島的電力業務。九龍、新界等其他香港地區的供電業務,將轉由中電集團負責,后者近期決定從美石油巨頭??松梨谑种匈徎刈约旱娜抗煞荨?br />
分析稱,李嘉誠開始“整理”旗下集團的業務,包括出售部分業務,以應對集團股價較資產凈值大幅折讓的局面。1月1日當周,電能實業股價跌至60.6港元/股,較去年5月80港元的高位下跌24%。
長江實業在一份聲明中表示,將利用電能實業分拆上市的資金,在全球范圍內展開更多項目。目前,李嘉誠已經在英國、澳大利亞、新西蘭、加拿大、泰國和荷蘭開展發電和供電業務。
隨著香港本土電力業務日漸飽和,電能實業近幾年發展趨緩,本地盈利增長不高,海外投資動作頻頻。電能實業2013年財報中顯示,國外業務凈利潤增加17.3%,達到30.26億港元,占公司總利潤的63%,本土凈利僅17.46億港元。
多家國際投資機構對李嘉誠拆分電力業務一事,給予了積極的預測,稱這將進一步提升電能實業的估值,同時幫助該公司籌措資金,布局海外業務。分析師預計,分拆上市后,電能實業將由混合公用股轉型為追求高增長的電力企業,項目年化預期收益率高達10%。
焦頭爛額的國外項目
近年來,李嘉誠著重布局海外市場,旗下公司不僅為澳大利亞南部供電,還掌管著英國倫敦地鐵的配電業務。不過,這些國際業務卻頻頻傳出偷漏稅丑聞,李嘉誠亟待理清這筆“糊涂賬”。
2013年10月,澳大利亞聯邦法院向李嘉誠旗下兩家公司發出命令,責令其支付約7.27億美元的未繳稅款和罰款。《華爾街日報》報道稱,李嘉誠旗下公司在澳大利亞電力、能源和水資源產業獲利數十億美元,且擁有澳洲南部電網50%的股份,但卻拿不出完整的繳稅證明。
就在李嘉誠方面打算和澳當局“據理力爭”時,他擁有的英國電網公司(UK Power Networks)也爆出了漏稅丑聞。2013年12月,UKPN被曝光過去3年漏稅高達3800萬英鎊。
英國《獨立報》報道稱,英國多家能源電力公司透過一個稅務法例的漏洞,省卻了龐大金額的稅項,而英國人卻要為電費加價而發愁,其中UKPN漏稅超過3000萬英鎊。
據悉,UKPN為倫敦800萬人提供電力,2013年圣誕節期間,該公司因不能及時搶修電路,造成1000多戶英格蘭東南部的家庭在無電無暖的情況下度過了近一個星期的寒冬,引發消費者的強烈抗議,眼下正面臨巨額賠償。
2010年,李嘉誠以91億美元的價格,將UKPN收入囊中,電力服務覆蓋倫敦、牛津及劍橋等重要地區,用戶達到780萬戶。李嘉誠順理成章成為英國基礎設施資產的最大所有人之一,控制著英國約1/4的電力分銷市場、約10%天然氣供應市場以及近5%的供水市場。
對于UKPN漏稅的指控,李嘉誠旗下集團發言人回應稱:“UKPN是一家在英國營運的機構,完全符合當地所有適用的監管、稅務及法律規定。”言下之意是不存在不當行為。
所謂無風不起浪,澳大利亞和英國的電力企業同時爆出逃稅丑聞,讓李嘉誠方面的解釋顯得蒼白而無力,接受嚴厲審查在所難免。分析師指出,這從側面說明,盡管李嘉誠擁有積極行動力,但其海外電力業務部署并不成熟。李嘉誠有必要就國際業務好好做一番思量,否則可能賠了夫人又折兵,分拆了本土大型供電公司后,海外業務也無法實現預期性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