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山東山科控股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李釗一行到中國石化集團資本有限公司考察調研。雙方權屬單位中石化私募基金管理有限公司與山東山科創業投資管理有限公司,舉行了關于投資設立中石化碳中和母基金的合作備忘錄簽約儀式。雙方將以合作設立母基金為契機,未來將在其他領域開展更廣泛的合作。
中石化碳中和母基金第一期規模50億,聚焦于能源結構轉型。
這已經是近日第二家設立碳中和母基金的央企。
就在不久前,首支專注于碳達峰、碳中和領域的市場化母基金成立——6月29日,國網新興產業基金母基金(工商登記名稱為“國網新興(上海)私募基金合伙企業(有限合伙)”)在上海市浦東新區登記設立。按照國網“一體四翼”發展布局,公司組織英大產業基金公司聯合國網上海、山東、江蘇、浙江電力省管產業單位,按照市場化方式發起設立國網新興產業基金母基金,認繳資金規模10億元。母基金設立后,將充分發揮統籌協調和資金引導作用,吸引更多省管產業資金參與投資,針對不同的新興產業形成若干子基金,預計“十四五”期間母子基金總規模將達到150億元。
相關閱讀:10億!國家電網成立首支碳達峰碳中和母基金
繼國網設立10億碳中和母基金后,中石化也要設立碳中和母基金。
此前,國家綠色發展基金、中美綠色發展基金、光大一帶一路綠色基金也均在踐行綠色發展理念、倡導綠色低碳投資。
當前,碳中和的熱潮,正在VC/PE圈內迅速蔓延。
在去年下半年,碳中和已經成為各行業廣泛關注的熱詞。今天兩會召開之后,更是為碳中和的迅速走紅添了一把火。兩會上,碳中和被首次寫入政府工作報告,并定為2021年八大工作重點之一。
在國內科技巨頭積極推進碳中和計劃的同時,眾多國內投資機構則紛紛加大“碳中和”領域的投資布局。
3月21日,上市公司協鑫能科發布公告,將與中金資本擬合作發起設立一支以“碳中和”為主題的產業基金,基金總規模不超過100億元,首期規模約40億元。
3月29日,遠景科技集團與紅杉中國宣布,將共同成立總規模為100億元人民幣的碳中和技術基金,投資和培育全球碳中和領域的領先科技企業,構建零碳新工業體系。該基金也是目前國內首支綠色科技企業攜手創投機構成立的百億規模碳中和技術基金,將積極與企業和政府合作,打造碳中和技術創新生態。
同一天(3月29日),母基金管理機構盛世投資也發布了股權投資行業首份碳中和戰略聲明。
此外,高瓴資本集團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張磊也表示,在助力實現碳達峰與碳中和目標上,市場化的PE/VC機構大有可為。綠色轉型成為未來最大的確定性,將有力地引導大量社會資本轉向碳中和領域,綠色股權投資正當其時。
5月,廈門市綠色低碳發展基金獲批。該基金總規模30億元,首期規模3億元,由金圓集團下屬廈門市創業投資有限公司自主管理。
5月25日,光大集團與中國銀行簽約,雙方擬將合作共同推出一支綠色產業基金,按照市場化運營模式,發揮光大集團、中國銀行在綠色金融和綠色實業領域的專業優勢,共同服務國家“碳達峰”“碳中和”目標,推動綠色產業發展。
這個7月,多支百億級碳中和碳達峰基金設立:
7月15日,由中國寶武攜手國家綠色發展基金股份有限公司、中國太平洋保險(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建信金融資產投資有限公司共同發起的寶武碳中和股權投資基金在滬簽約設立,總規模500億元,首期100億元。據了解,寶武碳中和股權投資基金未來將聚焦清潔能源、綠色技術、環境保護、污染防治等方向,參與長江經濟帶的轉型發展,跟蹤國家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體系建設,深度挖掘風、光等清潔能源潛在發展地區和投資市場上優質的碳中和產業項目。
7月16日,在全國碳市場正式啟動上線交易湖北分會場上,武漢市人民政府、武昌區人民政府與各大參會金融機構、產業資本共同宣布,將共同成立總規模為100億元的武漢碳達峰基金,這是目前國內首只市政府牽頭組建的百億級碳達峰基金。
7月21日,由青松資本和城陽區共同發起的“100億碳中和產業股權投資基金”在“搭建資本招商平臺推動雙碳產業集聚”2021年第二季民營經濟創意會上成立,也是目前國內同類城市中政企共同參與設立的時間最早、規模最大的碳中和專項基金。
此前,中國投資協會副會長、創投委會長沈志群在演講中指出,實現碳中和目標,不僅是我國股權投資行業義不容辭的投資責任,而且是千載難逢的投資機遇。他建議,政府的創業投資、產業投資引導基金,應該更多支持關注碳中和項目的投資基金;各類有政府基金支持的母基金、S基金,應該優先支持碳中和基金的股權份額轉讓;鼓勵機構投資人,特別是社?;?,保險、銀行等金融機構,上市公司,大學基金,家族辦公室等長期資金,更多關注和投資碳中和的基金。
不少人認為,2021將開啟碳中和元年。
到底什么是“碳中和”?
它是一種新型綠色發展理念。我們知道,全球氣候變暖與二氧化碳排放過度密切有關。為了抑制全球變暖趨勢,人類需要盡快實現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的零增加。換句話說,人類排放多少二氧化碳,需要有相應的措施吸收多少二氧化碳,即達到“碳中和”。
其官方定義是:碳中和是指企業、團體或個人測算在一定時間內直接或間接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總量,通過植樹造林、節能減排等形式,實現二氧化碳“零排放”。
不管是碳中和還是碳達峰,核心就是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我國的碳排放量是全球最大的,在2017年就達到全球的27.32%,超過美國和歐盟總和,國際壓力和內部的環境壓力都很大,所以雙碳目標是大勢所趨。
現在已經有包括歐盟、日本、韓國等30多個國家宣布了碳中和目標,2020年9月,中國也提出將力爭在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這樣一來,全球重要的經濟體,也就是占全球GDP75%、占全球碳排放量65%的國家都把碳中和當成共同的目標。
實現碳達峰、碳中和需要規模龐大的投資,離不開綠色金融的支持。中金公司預計,為達到碳達峰,2021年至2030年中國綠色投資年化需求約為2.2萬億元/年,而2031年至2060年實現碳中和的綠色投資年化需求約為3.9萬億元/年。
所以,在資本市場中,碳中和的確是未來十年甚至幾十年一個不可忽視的投資領域。
隨著碳中和目標的提出,我國正式開啟傳統經濟向綠色經濟轉型的新階段,轉型中催生出一系列新的高成長性業務和熱門投資機會,成為PE/VC機構投資的新藍海。
業內人士指出,要達到碳中和,主要有三種方法,同時也對應著三方面的投資機會:
第一條主線是從碳排放的前端出發,加快能源結構的調整,用低碳替代高碳、可再生能源替代化石能源。
和清潔能源高速發展相關的,還有一些產業鏈上的機會。比如短期內特高壓電網、智能電網的建設、長期儲能技術的突破及分布式光伏的推進,這些方向也將受益。
第二條主線是從中端提升節能減排水平,包括產業結構轉型、提升能源利用效率等。
我國的高碳排放的前三大行業分布是:電力與供熱碳排放占比51%,制造與建筑業占比28%,交通運輸業占比10%。尤其是電力和建筑業的碳排放占比明顯高于發達國家。
電力與供熱更多需要從源頭治理出發,積極增加新能源對傳統化石能源的替代。“碳中和”戰略背景下,建筑業也有望迎來新一輪結構性調整,一方面是低碳環保材料的市占率有望繼續提升,另一方面裝配式建筑通過把傳統建造方式中的大量現場作業工作轉移到工廠進行,能夠大幅減少建筑原材料與能源消耗、降低施工污染。
在交運方面,新能源汽車對燃油汽車的替代是交通運輸行業的重要碳減排措施,新能源車產銷持續擴張還將進一步拉動上游電池、設備以及電子元件的需求,同時帶動充電樁等配套設施的建設。
除了行業內部的轉型升級,還有一些專門為其他企業提供節能服務的企業也很受益。
第三條主線是從后端出發,提高資源循環利用水平,促進資源品的回收再利用。包括垃圾分類與再生資源回收等領域。
此外,在“碳中和”這一大背景下,全球范圍內愈發認識到ESG投資帶來的超額收益。ESG與實現碳中和之間具有密切聯系,兩者都高度關注環境主題。
實現碳中和目標的關鍵之一在于綠色低碳技術的創新孵化,在對相關企業開展投資的過程中,ESG能夠幫助投資者有效識別并通過投后管理降低投資風險。貝萊德在2021年致客戶信中強調了兩者的關聯性,指出2020年公司完成了全部主動投資組合的ESG全面整合,承諾在2050年之前實現溫室氣體凈零排放的目標。
2018年,中國基金業協會在《綠色投資指引(試行)》在第四條中指出建議“有條件的基金管理人可以采用系統的ESG投資方法,綜合環境、社會、公司治理因素落實綠色投資。”
根據中國基金業協會的統計,目前在協會注冊的、冠名為綠色的各類基金共有700多只,但絕大部分投資于綠色上市公司和使用成熟技術的綠色項目,很少有基金涉足綠色技術創新領域。國內的 PE、VC 近年來投資熱點集中于互聯網、生物醫藥、金融等行業,在綠色技術企業方面的投資規模較為有限。
不過,在當前碳中和的大背景下,綠色投資正在股權投資行業興起,ESG投資也將成為越來越多投資機構的投資原則。
中石化碳中和母基金第一期規模50億,聚焦于能源結構轉型。
這已經是近日第二家設立碳中和母基金的央企。
就在不久前,首支專注于碳達峰、碳中和領域的市場化母基金成立——6月29日,國網新興產業基金母基金(工商登記名稱為“國網新興(上海)私募基金合伙企業(有限合伙)”)在上海市浦東新區登記設立。按照國網“一體四翼”發展布局,公司組織英大產業基金公司聯合國網上海、山東、江蘇、浙江電力省管產業單位,按照市場化方式發起設立國網新興產業基金母基金,認繳資金規模10億元。母基金設立后,將充分發揮統籌協調和資金引導作用,吸引更多省管產業資金參與投資,針對不同的新興產業形成若干子基金,預計“十四五”期間母子基金總規模將達到150億元。
相關閱讀:10億!國家電網成立首支碳達峰碳中和母基金
繼國網設立10億碳中和母基金后,中石化也要設立碳中和母基金。
此前,國家綠色發展基金、中美綠色發展基金、光大一帶一路綠色基金也均在踐行綠色發展理念、倡導綠色低碳投資。
當前,碳中和的熱潮,正在VC/PE圈內迅速蔓延。
在去年下半年,碳中和已經成為各行業廣泛關注的熱詞。今天兩會召開之后,更是為碳中和的迅速走紅添了一把火。兩會上,碳中和被首次寫入政府工作報告,并定為2021年八大工作重點之一。
在國內科技巨頭積極推進碳中和計劃的同時,眾多國內投資機構則紛紛加大“碳中和”領域的投資布局。
3月21日,上市公司協鑫能科發布公告,將與中金資本擬合作發起設立一支以“碳中和”為主題的產業基金,基金總規模不超過100億元,首期規模約40億元。
3月29日,遠景科技集團與紅杉中國宣布,將共同成立總規模為100億元人民幣的碳中和技術基金,投資和培育全球碳中和領域的領先科技企業,構建零碳新工業體系。該基金也是目前國內首支綠色科技企業攜手創投機構成立的百億規模碳中和技術基金,將積極與企業和政府合作,打造碳中和技術創新生態。
同一天(3月29日),母基金管理機構盛世投資也發布了股權投資行業首份碳中和戰略聲明。
此外,高瓴資本集團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張磊也表示,在助力實現碳達峰與碳中和目標上,市場化的PE/VC機構大有可為。綠色轉型成為未來最大的確定性,將有力地引導大量社會資本轉向碳中和領域,綠色股權投資正當其時。
5月,廈門市綠色低碳發展基金獲批。該基金總規模30億元,首期規模3億元,由金圓集團下屬廈門市創業投資有限公司自主管理。
5月25日,光大集團與中國銀行簽約,雙方擬將合作共同推出一支綠色產業基金,按照市場化運營模式,發揮光大集團、中國銀行在綠色金融和綠色實業領域的專業優勢,共同服務國家“碳達峰”“碳中和”目標,推動綠色產業發展。
這個7月,多支百億級碳中和碳達峰基金設立:
7月15日,由中國寶武攜手國家綠色發展基金股份有限公司、中國太平洋保險(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建信金融資產投資有限公司共同發起的寶武碳中和股權投資基金在滬簽約設立,總規模500億元,首期100億元。據了解,寶武碳中和股權投資基金未來將聚焦清潔能源、綠色技術、環境保護、污染防治等方向,參與長江經濟帶的轉型發展,跟蹤國家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體系建設,深度挖掘風、光等清潔能源潛在發展地區和投資市場上優質的碳中和產業項目。
7月16日,在全國碳市場正式啟動上線交易湖北分會場上,武漢市人民政府、武昌區人民政府與各大參會金融機構、產業資本共同宣布,將共同成立總規模為100億元的武漢碳達峰基金,這是目前國內首只市政府牽頭組建的百億級碳達峰基金。
7月21日,由青松資本和城陽區共同發起的“100億碳中和產業股權投資基金”在“搭建資本招商平臺推動雙碳產業集聚”2021年第二季民營經濟創意會上成立,也是目前國內同類城市中政企共同參與設立的時間最早、規模最大的碳中和專項基金。
此前,中國投資協會副會長、創投委會長沈志群在演講中指出,實現碳中和目標,不僅是我國股權投資行業義不容辭的投資責任,而且是千載難逢的投資機遇。他建議,政府的創業投資、產業投資引導基金,應該更多支持關注碳中和項目的投資基金;各類有政府基金支持的母基金、S基金,應該優先支持碳中和基金的股權份額轉讓;鼓勵機構投資人,特別是社?;?,保險、銀行等金融機構,上市公司,大學基金,家族辦公室等長期資金,更多關注和投資碳中和的基金。
不少人認為,2021將開啟碳中和元年。
到底什么是“碳中和”?
它是一種新型綠色發展理念。我們知道,全球氣候變暖與二氧化碳排放過度密切有關。為了抑制全球變暖趨勢,人類需要盡快實現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的零增加。換句話說,人類排放多少二氧化碳,需要有相應的措施吸收多少二氧化碳,即達到“碳中和”。
其官方定義是:碳中和是指企業、團體或個人測算在一定時間內直接或間接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總量,通過植樹造林、節能減排等形式,實現二氧化碳“零排放”。
不管是碳中和還是碳達峰,核心就是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我國的碳排放量是全球最大的,在2017年就達到全球的27.32%,超過美國和歐盟總和,國際壓力和內部的環境壓力都很大,所以雙碳目標是大勢所趨。
現在已經有包括歐盟、日本、韓國等30多個國家宣布了碳中和目標,2020年9月,中國也提出將力爭在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這樣一來,全球重要的經濟體,也就是占全球GDP75%、占全球碳排放量65%的國家都把碳中和當成共同的目標。
實現碳達峰、碳中和需要規模龐大的投資,離不開綠色金融的支持。中金公司預計,為達到碳達峰,2021年至2030年中國綠色投資年化需求約為2.2萬億元/年,而2031年至2060年實現碳中和的綠色投資年化需求約為3.9萬億元/年。
所以,在資本市場中,碳中和的確是未來十年甚至幾十年一個不可忽視的投資領域。
隨著碳中和目標的提出,我國正式開啟傳統經濟向綠色經濟轉型的新階段,轉型中催生出一系列新的高成長性業務和熱門投資機會,成為PE/VC機構投資的新藍海。
業內人士指出,要達到碳中和,主要有三種方法,同時也對應著三方面的投資機會:
第一條主線是從碳排放的前端出發,加快能源結構的調整,用低碳替代高碳、可再生能源替代化石能源。
和清潔能源高速發展相關的,還有一些產業鏈上的機會。比如短期內特高壓電網、智能電網的建設、長期儲能技術的突破及分布式光伏的推進,這些方向也將受益。
第二條主線是從中端提升節能減排水平,包括產業結構轉型、提升能源利用效率等。
我國的高碳排放的前三大行業分布是:電力與供熱碳排放占比51%,制造與建筑業占比28%,交通運輸業占比10%。尤其是電力和建筑業的碳排放占比明顯高于發達國家。
電力與供熱更多需要從源頭治理出發,積極增加新能源對傳統化石能源的替代。“碳中和”戰略背景下,建筑業也有望迎來新一輪結構性調整,一方面是低碳環保材料的市占率有望繼續提升,另一方面裝配式建筑通過把傳統建造方式中的大量現場作業工作轉移到工廠進行,能夠大幅減少建筑原材料與能源消耗、降低施工污染。
在交運方面,新能源汽車對燃油汽車的替代是交通運輸行業的重要碳減排措施,新能源車產銷持續擴張還將進一步拉動上游電池、設備以及電子元件的需求,同時帶動充電樁等配套設施的建設。
除了行業內部的轉型升級,還有一些專門為其他企業提供節能服務的企業也很受益。
第三條主線是從后端出發,提高資源循環利用水平,促進資源品的回收再利用。包括垃圾分類與再生資源回收等領域。
此外,在“碳中和”這一大背景下,全球范圍內愈發認識到ESG投資帶來的超額收益。ESG與實現碳中和之間具有密切聯系,兩者都高度關注環境主題。
實現碳中和目標的關鍵之一在于綠色低碳技術的創新孵化,在對相關企業開展投資的過程中,ESG能夠幫助投資者有效識別并通過投后管理降低投資風險。貝萊德在2021年致客戶信中強調了兩者的關聯性,指出2020年公司完成了全部主動投資組合的ESG全面整合,承諾在2050年之前實現溫室氣體凈零排放的目標。
2018年,中國基金業協會在《綠色投資指引(試行)》在第四條中指出建議“有條件的基金管理人可以采用系統的ESG投資方法,綜合環境、社會、公司治理因素落實綠色投資。”
根據中國基金業協會的統計,目前在協會注冊的、冠名為綠色的各類基金共有700多只,但絕大部分投資于綠色上市公司和使用成熟技術的綠色項目,很少有基金涉足綠色技術創新領域。國內的 PE、VC 近年來投資熱點集中于互聯網、生物醫藥、金融等行業,在綠色技術企業方面的投資規模較為有限。
不過,在當前碳中和的大背景下,綠色投資正在股權投資行業興起,ESG投資也將成為越來越多投資機構的投資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