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將是全國乃至全世界第一條專為清潔能源外送而建設的特高壓通道,對于促進西北可再生能源基地開發,提高當地電力外送能力,滿足華中地區用電需求,改善大氣環境質量具有重要意義。
這將是新時代特高壓建設的樣板工程,完全依靠清潔能源自身互補能力獨立供電,進一步提升特高壓輸電的安全可靠性和標準化水平,即將實現我國發展運用特高壓輸電技術推動新能源大規模開發利用的一次重大創新。
11月7日,青海—河南±800千伏特高壓直流工程(以下簡稱“青海—河南工程”)開工動員大會召開。按照規劃,該工程將跨越青海、甘肅、陜西、河南等4省,全長1587千米,總投資達到約226億元,2020年建成投運后,將對推進西部大開發及東西部協調發展產生重要影響。
226億元帶動沿線經濟大跨步發展
“從我國國情出發,大力開發西部清潔可再生能源,通過建設大電網、融入大市場,在全國范圍優化配置能源資源,是我國能源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國家電網有限公司董事長、黨組書記舒印彪在開工動員大會上表示,青海—河南工程的正式開工,將大大促進我國可再生能源在大范圍的優化配置,并對我國大氣環境質量改善乃至整體能源轉型升級產生積極影響。
作為我國重要的戰略資源儲備基地和可再生能源基地,青海省太陽能、風能、水能等可再生能源儲備豐富。據統計,截至2017年底,青海省可再生能源裝機2144萬千瓦,占全省裝機總容量的84.3%。其中,水電1191萬千瓦,太陽能發電791萬千瓦,風電162萬千瓦,水電和太陽能發電已經成為青海第一、第二大電源。如何打好手中這副能源牌,加快推動能源優勢向經濟優勢轉化,成為青海省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關鍵。
為加快提升電網跨區跨省輸電能力,更深入地推進多能互補優化水平、加快優勢轉化,青海—河南工程正式開工建設。根據規劃,工程竣工投運后,將匯集青海、甘肅等周邊省區富余新能源電力,形成可再生能源外送“龍卷風”,大力促進沿線能源基地集約化開發與聯合外送消納,提高西北地區可再生能源整體外送消納水平。同時,作為世界上首個以服務光伏發電為主、全清潔能源打捆外送的特高壓工程,其投運將有力推動青海千萬千瓦級新能源基地集約化開發建設和大規模外送。
更值得欣喜的是,在擴大西部地區電力輸送通道的基礎上,青海—河南工程猶如經濟發展動力泵,即將拉動沿線地區在中長期范圍內實現經濟快速增長,推動西部與中部地區協調發展,在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方面發揮積極作用。
作為“五交五直”首個開工項目,226億元的計劃投資將為青海—河南工程帶來超過2300萬千瓦的配套電源建設,拉動輸變電裝備制造業產值提升約148億元。同時,為支撐青海省及周邊能源基地實現高質量、高效發展,電源、電工裝備、用能設備、原材料等上下游產業迎來發展窗口期,預計可吸引投資超過2000億元,為進一步深化能源產業創新發展與裝備制造業轉型升級奠定重要基礎。
據預測,2020年工程正式投運后,電源等相關產業的發展將新增就業崗位超過7000個,幫助百姓獲得持續、穩定收入,充分發揮了產業“造血”功能,對青海、甘肅貧困地區如期實現2020年全面奔小康產生積極推動。
400億千瓦時推動能源綠色轉型
“這是推動華中地區能源結構優化調整的戰略工程。”正如舒印彪所說,青海—河南工程將為華中地區帶來大量清潔電力,對于滿足華中地區電力需求、保障電力安全可靠供應具有重要意義。
作為傳統燃煤大省,河南省的能源結構長期以煤為主,省內燃煤電廠分布密集。據《河南“十三五”能源發展規劃》,截至2017年初,河南省能源消費中非化石能源占比6%左右,比全國低6.2個百分點;煤炭占比75.1%,比全國高13個百分點;電力裝機中煤電占比86%,比全國高25個百分點,以煤為主的能源消費結 構偏重,生態環保壓力突出。與此同時,作為“中部崛起”戰略部署的重要省份,河南電力負荷約占華中東四省負荷的40%,能源需求旺盛,發展潛力巨大。
據國家電網公司特高壓部主任張福軒介紹,青海—河南特高壓工程借助特高壓輸電通道,將青海能源基地電力直送華中負荷中心,預計每年輸送清潔電量400億千瓦時,將對緩解華中地區用電緊張、提升當地供電保障能力產生積極影響,顯著優化當地電源結構,助力河南省如期實現2020年煤電企業平均能耗達到全國先進水平、可再生能源發電裝機占比提高15%以上的能源發展目標。
工程全面竣工投運后,青海—河南工程又將與華中已有特高壓工程配合,充分發揮特高壓電網大容量、遠距離、網絡功能優勢,對華中特高壓交直流主網架構建形成有力支撐,顯著提升華北地區電網承載能力。
據測算,每年400億千瓦時以上的清潔電力輸送電量,相當于替代河南等周邊地區原煤1800萬噸,減排煙塵1.4萬噸、二氧化硫9萬噸、氮氧化物9.4萬噸、二氧化碳2960萬噸,將有效降低華中地區燃煤污染,改善空氣質量,為打贏藍天保衛戰再添一把炙火。
為推動我國能源資源大范圍優化配置,近年來,國家電網全面攻克特高壓核心技術,顯著提升了我國電網技術和裝備制造水平,實現了在全球范圍內從跟跑到領先、從中國制造到中國創造的重大跨越,使特高壓成為體現我國技術和經濟實力的“金色名片”。據統計,目前,我國已累計建成特高壓工程 “八交十直”,在建特高壓工程“四交二直”,在運在建特高壓工程24項、線路長度累計達到3.5萬公里,累計送電超過1萬億千瓦時。為形成符合我國國情的西電東送、北電南送能源輸送配置格局,預計到2020年、2025年和2035年,國家電網跨區跨省輸電能力將分別達到2.5億、3.6億和6億千瓦,滿足清潔能源裝機6.5億、9億和15億千瓦發展需要,為我國能源轉型與綠色發展形成更大推動。
優勢互補,互利共贏。我們樂見,青海—河南特高壓工程化身發展紐帶,一手推進優質可再生資源優化配置,一手加快燃煤大省的能源綠色轉型,讓西部地區更加開放、順利實現優勢轉換,讓中原更加出彩、走上高質量發展道路,推動我國整體發展再上新臺階。
這將是新時代特高壓建設的樣板工程,完全依靠清潔能源自身互補能力獨立供電,進一步提升特高壓輸電的安全可靠性和標準化水平,即將實現我國發展運用特高壓輸電技術推動新能源大規模開發利用的一次重大創新。
11月7日,青海—河南±800千伏特高壓直流工程(以下簡稱“青海—河南工程”)開工動員大會召開。按照規劃,該工程將跨越青海、甘肅、陜西、河南等4省,全長1587千米,總投資達到約226億元,2020年建成投運后,將對推進西部大開發及東西部協調發展產生重要影響。
226億元帶動沿線經濟大跨步發展
“從我國國情出發,大力開發西部清潔可再生能源,通過建設大電網、融入大市場,在全國范圍優化配置能源資源,是我國能源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國家電網有限公司董事長、黨組書記舒印彪在開工動員大會上表示,青海—河南工程的正式開工,將大大促進我國可再生能源在大范圍的優化配置,并對我國大氣環境質量改善乃至整體能源轉型升級產生積極影響。
作為我國重要的戰略資源儲備基地和可再生能源基地,青海省太陽能、風能、水能等可再生能源儲備豐富。據統計,截至2017年底,青海省可再生能源裝機2144萬千瓦,占全省裝機總容量的84.3%。其中,水電1191萬千瓦,太陽能發電791萬千瓦,風電162萬千瓦,水電和太陽能發電已經成為青海第一、第二大電源。如何打好手中這副能源牌,加快推動能源優勢向經濟優勢轉化,成為青海省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關鍵。
為加快提升電網跨區跨省輸電能力,更深入地推進多能互補優化水平、加快優勢轉化,青海—河南工程正式開工建設。根據規劃,工程竣工投運后,將匯集青海、甘肅等周邊省區富余新能源電力,形成可再生能源外送“龍卷風”,大力促進沿線能源基地集約化開發與聯合外送消納,提高西北地區可再生能源整體外送消納水平。同時,作為世界上首個以服務光伏發電為主、全清潔能源打捆外送的特高壓工程,其投運將有力推動青海千萬千瓦級新能源基地集約化開發建設和大規模外送。
更值得欣喜的是,在擴大西部地區電力輸送通道的基礎上,青海—河南工程猶如經濟發展動力泵,即將拉動沿線地區在中長期范圍內實現經濟快速增長,推動西部與中部地區協調發展,在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方面發揮積極作用。
作為“五交五直”首個開工項目,226億元的計劃投資將為青海—河南工程帶來超過2300萬千瓦的配套電源建設,拉動輸變電裝備制造業產值提升約148億元。同時,為支撐青海省及周邊能源基地實現高質量、高效發展,電源、電工裝備、用能設備、原材料等上下游產業迎來發展窗口期,預計可吸引投資超過2000億元,為進一步深化能源產業創新發展與裝備制造業轉型升級奠定重要基礎。
據預測,2020年工程正式投運后,電源等相關產業的發展將新增就業崗位超過7000個,幫助百姓獲得持續、穩定收入,充分發揮了產業“造血”功能,對青海、甘肅貧困地區如期實現2020年全面奔小康產生積極推動。
400億千瓦時推動能源綠色轉型
“這是推動華中地區能源結構優化調整的戰略工程。”正如舒印彪所說,青海—河南工程將為華中地區帶來大量清潔電力,對于滿足華中地區電力需求、保障電力安全可靠供應具有重要意義。
作為傳統燃煤大省,河南省的能源結構長期以煤為主,省內燃煤電廠分布密集。據《河南“十三五”能源發展規劃》,截至2017年初,河南省能源消費中非化石能源占比6%左右,比全國低6.2個百分點;煤炭占比75.1%,比全國高13個百分點;電力裝機中煤電占比86%,比全國高25個百分點,以煤為主的能源消費結 構偏重,生態環保壓力突出。與此同時,作為“中部崛起”戰略部署的重要省份,河南電力負荷約占華中東四省負荷的40%,能源需求旺盛,發展潛力巨大。
據國家電網公司特高壓部主任張福軒介紹,青海—河南特高壓工程借助特高壓輸電通道,將青海能源基地電力直送華中負荷中心,預計每年輸送清潔電量400億千瓦時,將對緩解華中地區用電緊張、提升當地供電保障能力產生積極影響,顯著優化當地電源結構,助力河南省如期實現2020年煤電企業平均能耗達到全國先進水平、可再生能源發電裝機占比提高15%以上的能源發展目標。
工程全面竣工投運后,青海—河南工程又將與華中已有特高壓工程配合,充分發揮特高壓電網大容量、遠距離、網絡功能優勢,對華中特高壓交直流主網架構建形成有力支撐,顯著提升華北地區電網承載能力。
據測算,每年400億千瓦時以上的清潔電力輸送電量,相當于替代河南等周邊地區原煤1800萬噸,減排煙塵1.4萬噸、二氧化硫9萬噸、氮氧化物9.4萬噸、二氧化碳2960萬噸,將有效降低華中地區燃煤污染,改善空氣質量,為打贏藍天保衛戰再添一把炙火。
為推動我國能源資源大范圍優化配置,近年來,國家電網全面攻克特高壓核心技術,顯著提升了我國電網技術和裝備制造水平,實現了在全球范圍內從跟跑到領先、從中國制造到中國創造的重大跨越,使特高壓成為體現我國技術和經濟實力的“金色名片”。據統計,目前,我國已累計建成特高壓工程 “八交十直”,在建特高壓工程“四交二直”,在運在建特高壓工程24項、線路長度累計達到3.5萬公里,累計送電超過1萬億千瓦時。為形成符合我國國情的西電東送、北電南送能源輸送配置格局,預計到2020年、2025年和2035年,國家電網跨區跨省輸電能力將分別達到2.5億、3.6億和6億千瓦,滿足清潔能源裝機6.5億、9億和15億千瓦發展需要,為我國能源轉型與綠色發展形成更大推動。
優勢互補,互利共贏。我們樂見,青海—河南特高壓工程化身發展紐帶,一手推進優質可再生資源優化配置,一手加快燃煤大省的能源綠色轉型,讓西部地區更加開放、順利實現優勢轉換,讓中原更加出彩、走上高質量發展道路,推動我國整體發展再上新臺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