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1日,“面向冬奧環境的新能源汽車與低溫電池技術成果發布會”在京召開。記者了解到,北京理工大學開發的鋰離子動力電池系統產品并進行產業化量產,該電池系統可適用于更低的溫度,-30℃時基于自加熱的方式在幾十秒內使電池溫度上升到0℃以上,徹底解決了電動汽車在冬季續駛里程急劇下降等諸多難題。
據北京科委相關負責人介紹,面對嚴寒環境,在冬奧會中使用新能源汽車需要克服諸多挑戰。經過調研,在2022年冬奧會期間,新能源汽車將面臨-20 ℃至-30℃的低溫工作環境,作為舉辦地之一的張家口地區,冬季平均溫度處于-10℃左右,而崇禮室外賽區在極寒時溫度將降至-23 。
面對低溫條件,電動車輛動力電池的充、放電特性將變差,容量和壽命也會衰減,進而導致車輛續駛里程及整車動力性能顯著下降,充電時間明顯延長。“在解決電動汽車動力電池低溫應用方面,主要解決方案是采用外部加熱方式,但是這種電池加熱系統能耗高、時間長、效率低、效果差。”
另外,北京冬奧會河北賽區地形主要為山區,進入冬季,道路坡度與冰雪路面等將導致車輛行駛工況十分復雜。
面對復雜路況,現有以電動為主的新能源車輛智能化程度普遍較低,尚無法滿足冰雪覆蓋的低附著路面等復雜路況對車輛智能化的要求,也對新能源汽車智能自主決策能力提出了較大挑戰。總體來說,復雜路況和低智能化制約了電動汽車在北京冬奧會中的大規模應用。
記者了解到,北京理工大學和美國EC POWER公司等單位合作開發了超低溫區域帶自加熱技術的鋰離子動力電池系統產品并進行產業化量產,該電池系統可適用于更低的溫度,-30℃時基于自加熱的方式在幾十秒內使電池溫度上升到0℃以上,從而激活動力電池的正常應用,該技術通過物理方法解決電池低溫問題,適用于各種電池體系,徹底解決了電動汽車在冬季續駛里程急劇下降、無法啟動、衰減、安全隱患等諸多難題,對電動汽車的發展具有里程碑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