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人妻无码一区二区三区换脸,又黄又大又爽a片三年片,毛茸茸的撤尿,麻豆短视频传媒

世紀新能源網-新能源行業媒體領跑者,聚焦光伏、儲能、風電、氫能行業。
  • 微信客服微信客服
  • 微信公眾號微信公眾號

丹麥綠色發展經驗對中國的借鑒意義

   2017-08-31 能源與環保車巍64960
核心提示:隨著中國經濟30 多年的高速增長,能源和環境的壓力日趨嚴重。中國的可持續發展之路應該如何走?是否可以借鑒其他國家和地區現成
隨著中國經濟30 多年的高速增長,能源和環境的壓力日趨嚴重。中國的可持續發展之路應該如何走?是否可以借鑒其他國家和地區現成的經驗少走彎路?通過研究和比較世界各國的節能減排和生態文明建設實踐經驗,我們發現,如果把中國,美國和歐盟三大能源消耗體做一比較,歐盟國家顯然走在了世界前列,而丹麥表現尤其突出(詳見圖1-圖4)。以“零碳”為目標的“丹麥綠色發展”模式,已經成為全球探尋能源供應和安全最為成功的“實驗室”,充分證明了人類只要選對了正確的發展路徑,完全有可能徹底打破能源瓶頸對社會經濟的發展制約。而且,“丹麥綠色發展”的諸多最佳實踐和具體作法,對我國正在進行的可持續性城鎮化和生態文明節約型社會的建設,有著現實的借鑒意義。
 
圖1 美國、歐盟、中國中短期能源戰略
 
 
圖2 未來世界能源結構發展趨勢——美國
 
圖3 未來世界能源結構發展趨勢——歐洲
 
圖4 未來世界能源結構發展趨勢——中國


 
一、窮則思變:能源安全是“丹麥綠色發展”的初衷
 
20 世紀70 年代以前,丹麥93%的能源消費依賴進口,但1973 年爆發第一次世界石油危機后,油價漲幅達到3~4 倍。1979 年,第二次石油危機爆發,石油提價嚴重加大了丹麥國際收支赤字。在受到兩次能源危機重創,國民經濟面臨幾乎是滅頂之災的大背景下,丹麥朝野紛紛意識到能源安全的緊迫性,政府開始采取一系列措施以減少對外和對傳統能源的依賴,在能源消費結構上,努力實現從“依賴型”向“自力型”轉變。
 
當今中國的能源問題與近半個世紀前丹麥所面臨的挑戰非常相似。一方面,中國對傳統化石能源的依賴度到2020年預計達到85%;另一方面,中國的石油對外依存度是60%,天然氣是20%,根據國際能源署的預測,到2035年,這兩個數字將會達到80%和40%。隨著中國的城鎮化建設不斷加速,保證城市的能源供給安全已經迫在眉睫。
 
在如何找到能源安全長治久安的解決之道,我們從丹麥綠色發展轉型的成功經驗中,似乎尋見一些有益的啟示:從1980 年代至今,丹麥的經濟累計增長78%;能源消耗總量增長幾乎是零;二氧化碳氣體排放量降低了13%,實現了經濟發展和能源消耗脫鉤,證明提高GDP 和人民生活水平并不意味著消耗更多能源(詳見圖5)。目前,丹麥已經成為石油和天然氣的凈出口國,在可再生能源開發利用方面,特別是風力發電和生物質能熱電聯產應用,在歐盟成員國中處于領先地位。由于大量采用節能技術和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產業,丹麥在能源供應和溫室氣體減排方面的各項指標普遍優于其他發達國家。迄今為止,丹麥能源自給率是156%,日本和美國分別為18%和71%;丹麥人均能耗為3.6 噸油當量,日本和美國分別為4 噸和7.7 噸。人均溫室氣體排放量丹麥為10.4 噸,日本和美國分別為9.4和19.7 噸。
 
圖5 丹麥的能源消耗及碳排放與GDP增長脫鉤

在此基礎上,丹麥設定了新的目標:在2050 年之前建立一個完全擺脫對化石燃料依賴、并且不含核能的能源系統,這被稱為丹麥的“第二次能源革命”。為此,丹麥還設定了中期目標,擬于2035年首先在供電和供熱領域中,完全擺脫化石能源。歐盟設定的目標是到2020 年可再生能源占比達到20%,而丹麥已經提前在2011 年實現了這個目標,并計劃在2020 年將可再生能源在總能耗中的比例提高到50%,溫室氣體排放(以1990年為基準)降低40%。丹麥的綠色技術和產品的出口量占本國出口總量的百分比在歐盟15 國中位列第一。目前歐盟的能源政策的諸多參考依據,均源于丹麥。 
 
二、丹麥綠色發展成功經驗的五大關鍵要素
 
丹麥維護國家能源安全、建設人類綠色能源“實驗室”打造綠色可持續發展模式的成功經驗,具體可歸納為以下五大要素:
 
(一) 政策先導
 
丹麥政府把發展低碳經濟置于國家戰略高度,制定了適合本國國情的能源發展戰略。丹麥政府認識到,由一個強有力的政府部門牽頭主管能源非常必要。為此,丹麥能源署于1976 年應運而生。該部門最初是為了解決能源安全問題,后來,該部門從國家利益高度出發,調動各方面資源,統籌制定國家能源發展戰略并組織監督實施,管理重點逐漸涵蓋國內能源生產、能源供應和分銷以及節能領域。始終堅持節能優先,積極開辟各種可再生能源,即“節流”與“開源”并舉的原則,大力開發優質資源,引導能源消費方式及結構調整。值得一提的是,政府順從民意,因全民公投反對,放棄了最初準備開發核能的計劃,從長計議,迅速厘清了以風能和生物質能等符合丹麥國情的新能源政策。在緊隨成功實現能源結構綠色轉型升級,經濟總量與能耗和碳排放脫鉤之后,2008 年,丹麥政府還專門設置了丹麥氣候變化政策委員會,為國家徹底結束對化石燃料的依賴,構建起無化石能源體系設計總體方案,并就如何實施制定路線圖。
 
為了推動零碳經濟,丹麥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其中極具代表性的是發布于1976年的“丹麥能源政策”(Danish Energy Policy 1976)。作為丹麥第一部能源領域的整體規劃,該文件明確提出:進口天然氣來源限于北海和德國;利用發電廢水供熱;發展區域供暖系統;大力發展風能;增加國家支持的能效技術、新能源技術研發投入;鼓勵工業和生活節能等。在隨后的數十年中,丹麥不斷細化和完善相關能源政策,例如利用財政補貼和價格激勵,推動可再生能源進入市場,包括對“綠色”用電和近海風電的定價優惠,對生物質能發電采取財政補貼激勵。丹麥采用固定的風電價格,以保證風能投資者的利益,風能發電進入電網可采用優惠價格,在賣給消費者之前,國家對所有電能增加一個溢價,這樣消費者買的電價都是統一的。另如,丹麥政府在建筑領域引入了“節能賬戶”的機制。所謂節能賬戶,就是建筑所有者每年向節能賬戶支付一筆資金,金額根據建筑能效標準乘以取暖面積計算,分為幾個等級,如達到最優等級則不必支付資金。經過能效改造的建筑可重新評級,作為減少或免除向節能賬戶支付資金的依據。
 
丹麥能源政策法規的積極影響在本世紀初受到歐盟乃至全世界的關注和認可,其中歐盟于2012年提出“歐盟能效指令”(The EU Energy Efficiency Directive)即是最佳例證。該指令提出歐洲國家需參考丹麥的綠色發展經驗,于2014-2020年間創造能效投資2600億歐元,節省能源成本5000億歐元,并要求能源類企業到2020年前,每年節約能源成本至少達到營業額的1.5%。如果說丹麥的國土面積、人口數量、經濟體量與中國相距甚遠,其綠色發展經驗對于中國來說參考價值有待商榷的話,那么歐盟在制定能源政策法規過程中,學習借鑒丹麥經驗的做法本身,則值得注意研究。
 
(二)立法護航
 
在丹麥的可持續發展進程中,立法機構和政府始終扮演著一個非常重要的角色,主要是從立法入手,通過經濟調控和稅收政策來實現的,成為歐盟第一個真正進行綠色稅收改革的國家。自1993 年通過環境稅收改革的決議以來,丹麥逐漸形成了以能源稅為核心,包括水、垃圾、廢水、塑料袋等16 種稅收的環境稅體制,而能源稅的具體舉措則包括從2008年開始提高現有的二氧化碳稅和從2010 年開始實施新的氮氧化物稅標準。
 
在各稅種中,丹麥對化石能源的課稅最高。例如電費就包含高達57%的稅額,如果用戶不采取節能方式,就要付出更高昂的代價。再以丹麥的汽車購置使用稅為例,消費者需要支付的稅種主要有增值稅和牌照注冊費,稅費加起來約相當于汽車價格的200%,因此丹麥小汽車的價格比其他歐盟國家高出兩倍。同時,能源稅包括從2008 年開始提高原來的二氧化碳稅并從2010 年開始實施更加嚴格的氮氧化物稅標準。另一方面,丹麥政府對于節能環保的產業與行為進行稅收減免。例如,為了鼓勵對風電的投資,丹麥政府在20 世紀80 年代初期到90 年代中期對風機發電所得的收入一直沒有征稅。在運輸領域,對電動汽車則實行免稅。并要求生物燃料的使用必須占運輸燃料消耗到2020 年要達到歐盟制定的目標10%。這種稅收優惠與減免政策起到了很好的導向作用,對排碳量少的新能源收稅低,促使更多人自覺通過經濟調節,選擇價格和污染相對較低的能源。
 
在另一個能耗重點領域——建筑(丹麥的建筑能耗占總能耗的40%,我國建筑能耗則達總能耗的1/3,此比例隨著城鎮化的高速發展還在增大),丹麥擬定了嚴格劃分的建筑節能標準,一方面政府對已有建筑的節能改造提供補貼,而且租售房屋前,業主必須提供建筑的能耗評級證書,不同等級的能耗評級對房價構成直接影響。另一方面,丹麥要求新建筑必須遵循嚴格的能耗指標(“2020建筑能耗規定”要求新建筑能耗相比2006年水平要減少75%)。與此同時,丹麥計劃到2020年前完成電、熱、氣、水的入戶計量工程,這種更科學、精確的能耗計量方式普及對激勵居民主動減少生活能耗效果顯著。而且在實際生活中,由于有了法律法規的正面引領,促使建筑業也更具前瞻性。近些年來,大量新建筑不僅是嚴格按照“2015建筑能耗規定”(BR2015)設計建造,有的甚至依照“2020建筑能耗規定”(BR2020),使得能耗標準再多降低25%。
 
助力丹麥綠色發展的法律法規也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個不斷完善的過程。第一個建筑能耗規定是1961年制定的,而開始對能耗有嚴格要求則始于1977年。又如直到1989年前,丹麥作為一個農業大國,秸稈的野外焚燒還是普遍現象,而1989年的一項立法禁止野外燃燒秸稈,并配合可燃燒秸稈供熱等設施,才杜絕了野外燃燒秸稈這種既浪費能源又造成嚴重空氣污染的“傳統行為”。
 
值得一提的是,政府出臺有利于自行車出行的道路安全與公交接軌等優惠政策和具體措施,自行車成為包括王室人員及政府高官在內多數民眾日常出行的首選。如今,全國人口550 萬自行車擁有量超過420 萬輛,人均擁有量為0.83 輛(我國為0.32 輛),成為名副其實的“自行車王國”。
 
(三)公私合作(PPP)
 
丹麥綠色發展戰略的基礎是公私部門和社會各界之間的有效合作(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國家和地區在發展綠色大型項目時,在商業中融合自上而下的政策和自下而上的解決方案,這種公私合作可以有效促進領先企業、投資人和公共組織在綠色經濟增長中取長補短,更高效地實現公益目標。哥本哈根將于2025年建成全球第一個零碳首都;第二大城市奧胡斯2030年實現碳中和;在南部森訥堡地區致力于2029年建成零碳社區“零碳項目”均是是公私合作的典型案例。(詳見本文末尾將對森訥堡“零碳項目”的案例介紹。)
 
(四)技術創新
 
丹麥政府和國民具有強烈的憂患意識,把發展創新節能技術和可再生能源技術作為發展的根本動力,究其原因有三:首先,丹麥是資源貧乏的小國,受氣候變化影響較大;第二,全球氣候變化和應對氣候變化的呼聲日高,給丹麥企業界和研究界提供了動力和商機,把提高能源效率和發展可再生能源作為減排溫室氣體最有效手段;第三,由于美國頁巖氣的價格十分低廉,所以無論是丹麥、歐洲,還是中國、日本,其能源價格和電價都高于美國(國際能源署預估美國的優勢將持續20年),丹麥、歐洲企業要與美國企業競爭,必須借助于創新的節能減排技術提高競爭力,彌補能源價格方面的競爭劣勢。
 
近年來,能源科技已成為丹麥政府的重點公共研發投入領域。通過制定《能源科技研發和示范規劃》,確保對能源的研發投入快速增長,以最終將成本較高的可再生能源技術推向市場。此外,丹麥綠色發展模式調動了全社會的力量,在政府立法稅收的引領下,新的能源政策始終強調加大對能源領域的研發的投資力度,工業界積極參與,投入大量資金和人力進行技術創新,催生出一個巨大的綠色產業。通過多年努力,丹麥已經掌握許多與減排溫室氣體相關的節能和可再生能源技術,使丹麥的綠色技術遠遠走在了世界前列,丹麥成為歐盟國家中綠色技術的最大輸出國。歸納起來,綠色技術創新嘗試主要集中在“節流”和“開源”兩大方面:
 
“節流”:提高能效,在社會上所有可能減少不必要浪費工作,生產和生活環節,厲行節約,已經成為丹麥朝野的共識和行為準繩;國際能源署稱之為“第一能源”的“能效”,已經成為丹麥工業創新的最大驅動力和實實在在的利潤增長點。大力推廣集中供熱,發展建筑節能技術,催生了一批全球領先的節能企業。丹麥地處北歐,采暖期長,很多建筑一年四季需要供熱。因此,丹麥積極發展以熱電聯產和集中供熱(亦稱“區域供熱”)為核心的建筑節能技術。如今丹麥超過60%的建筑采用集中供熱技術,大量采用可再生能源技術進行集中供熱,包括沼氣集中供熱、地緣熱、秸稈及垃圾焚燒等混合燃燒集中供熱。目前,可再生能源在丹麥的熱力供應中的比重已經穩據首位,超過了天然氣和煤炭。
 
在低碳建筑,丹麥建立了嚴格的建筑標準,大力推廣節能建筑。丹麥建筑節能的主要措施是:要求開發商提供節能建筑標識,按照能耗高低將建筑分類分級管理,使用戶根據需要選擇;簡化節能檢測方法,重視和監管好門窗和墻壁的保溫效能,使得開發商無法偷工減料,確保節能效果;為既有建筑節能改造提供補助,如窗戶改換、外墻保暖可以得到政府財政補貼。丹麥通過大力推廣建筑節能技術和對建筑設施能耗實行分類管理,大大降低了建筑能耗。與1972 年相比,丹麥的建筑供熱面積增長了50%,而相應的能源消耗卻減少了20%,相當于單位面積的建筑能耗降低了70%。從技術角度分析,正是在提高區域供熱系統效率,計量收費,變頻控制,以及提高門窗、屋頂、墻體保溫等方面精益求精的創新,為丹麥建筑供熱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成果(詳見圖6)。
 
圖6 丹麥建筑能源效率 
 
集中供熱和低碳建筑領域的全球領先企業丹佛斯就是在這個過程中發展起來的。1933 年在丹麥南部的森訥堡創建的丹佛斯今天已經發展成為丹麥最大的工業集團之一,在全球各地均設有工廠和公司,業務領域涵蓋暖通空調、建筑節能、變頻器和太陽能、風能等新能源,大大提高了現代生活的舒適度,推動了環保和清潔能源的發展。尤其在區域能源領域,丹佛斯的創新技術將傳統能源與新能源結合起來,為丹麥以及包括中國在內的世界各國許多城市的能源供應系統的能效提升做出了有益貢獻。
 
根據聯合國環境規劃署今年發布的《城市區域能源:充分激發能源效率和新能源的潛力》報告中的數據顯示,到2050年,現代化的區域能源體系將能貢獻全球能源領域減排需求的60%,并減少一次能源消耗達50%。迄今為止,以丹麥為代表的世界領先的區域能源技術已經發展到了第四代,城市能源供應系統,從最初的單一化石能源,發展到多元化的新能源與熱電聯產和提高能效相結合,“節流”與“開源”并舉的現代化區域能源體系,其結果是做到了能效不斷在攀升提高,溫度在持續下降,實現了良性循環(詳見圖7)。
 
圖7 區域供熱技術的發展:從第一代到第四代
 
“開源”:在丹麥人看來,綠色能源是緊跟“能效”之后的“第二能源”。積極開發可再生能源,獨領風電世界潮流,正是丹麥綠色發展的又一個亮點。自 1980 年開始,丹麥根據資源優勢,大力發展以風能和生物質能源(包括垃圾焚燒)為主的可再生能源。而在整個一新能源比例在不斷攀升的能源體系中,在戰略上保持充分的“靈活性”和“互動性”,是丹麥綠色能源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所在。在致力于不斷發展實現風能和生物質能為基礎能源的同時,丹麥也十分注重不同能源之間的跨區域互動以及電廠生產的靈活性,保證整個能源體系的穩定性。
 
當前,丹麥四分之一的總能耗供應來自風能、生物質能和太陽能等綠色能源。在供電和供熱領域,這一比例則高達一半以上。以供電為例,一個開放互聯的北歐電力市場,加上熱電聯產,對于整合大量波動性的風電并入丹麥電網,同時保證高度可靠的電網運行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在丹麥,電力出售通常在北歐現貨市場進行,低價能源具有優先權。風電的發電設施一旦建立起來,運行成本較為低廉,能夠在北歐電力市場與水電、核電等發電方式形成良好的互動,彌補其不穩定波動性大的缺陷。此外,丹麥巧妙利用綠色發電技術的關鍵在于保證發電廠的“靈活性”,根據市場需求及時平衡生產。當風電價格過低時,擁有大量風能資源的丹麥會采取關停部分風電機組的措施,以有效保護能源價值。丹麥還會通過期貨市場確保其風電占主體的能源體系中始終有電廠儲備,以保證穩定的電力供應。丹麥能源體系在戰略上的“靈活性”和“互動性”,使可再生能源作為基礎能源具備了現實可能性,從而為綠色能源技術的創新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
 
在目前世界累計安裝的風電機組中,60%以上產自丹麥,占世界風機貿易近70%。丹麥大力發展分布式能源,利用生物質能源發展熱電聯產和集中供熱。2005 年,丹麥可再生能源發電比例達到30%,提前5 年完成歐盟提出的2010年達到29%的目標。目前,丹麥一直不斷突破技術上的新瓶頸,提高實現更多的風能入網利用;有的風能高峰月份,風電可達50-60%的總電量。據丹麥能源署2014年計算, 新裝機組的風力發電的成本已經大大低于基于火電和天然氣的熱電聯產發電。
 
此外,丹麥推動歐盟大力發展海上風電,通過德國、波蘭等與歐洲北部電網相連,試圖將海上風電輸送到歐洲。這一計劃得到歐盟支持,已經列入歐盟支持海上風電發展的示范項目。為此,丹麥爭取在2020 年將海上風電發展目標從目前的30 萬千瓦,提高到300 萬千瓦,并開始向北歐電網大量供應風電。
 
目前,維斯塔斯,設在丹麥的西門子風能公司以及丹麥國家能源公司(DONG Energy)是世界少數真正掌握了海上風電裝備制造和擁有運行經驗的企業。他們在開發丹麥西蘭島海上風電場時就已合作,維斯塔斯為其提供價格低廉的海上風機。通過近多年的實踐,丹麥的在海上風電裝備制造和運行經驗方面,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在世界上居于領先地位。
 
在大力發展風能的基礎之上,丹麥也在積極開發太陽能。丹麥注重太陽能與其他能源的互動互補,將太陽能與風能、生物質能等可再生能源組合建設,使整個能源體系更具靈活性。以區域供熱為例,丹麥當前運行的太陽能供熱廠有63家,21家在建。預計2016年丹麥的太陽能板面積將達到110萬平方米,每年能夠減少10萬噸二氧化碳的排放。隨著太陽能產業的迅速發展,丹麥不斷加大對其資金支持,最近有10億丹麥克朗的資金投資應用于太陽能區域供熱系統。經過20多年的發展,丹麥的太陽能區域供熱無論在能源綜合應用,還是在供熱技術等方面都積累了豐富經驗,具備世界領先的核心競爭力。丹麥每年出口到全球的太陽能區域供熱技術方案超過50億丹麥克朗,且在逐年增長中。
 
(五)教育為本
 
丹麥今天的“零碳轉型”的基礎,與其一百多年前從農業立國到工業化現代化的轉型的基礎一樣,均是依靠丹麥特有的全民終生草根啟蒙式的“平民教育”,通過創造全民精神“正能量”而達到物質“正能源”,從而完成向著更以人為本、更尊重自然的良性循環的發展模式的“綠色升級”。上世紀70-80 年代兩次世界性能源危機以來,丹麥人不斷反思,從最初對國家能源安全的焦慮,進而深入到可持續發展及人類未來生存環境的層級,關照到自然環境、經濟增長、財政分配和社會負率等各方面因素,據此勾勒出丹麥的綠色發展戰略,繪制出實現美好愿景的路線圖,并貫徹到國民教育中,成為丹麥人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的一部分。
 
三、結語
 
過去40 年里,丹麥通過政策先導、立法護航、公私合作、技術創新、教育為本等關鍵要素,堅持“節流”優先與積極“開源”并舉的原則,制定并執行了一套完整的能源發展和能源安全戰略和具體措施,在科技創新發展的框架內,在財富創造、可持續發展、保障能源供給安全之間,形成了穩定平衡的三角形結構,實現了社會以及人與自然的和諧良性發展,并繼續向2050 年全面建成“零碳社會”的目標穩步邁進。
 
丹麥作為北歐小國,國情與我國不可同日而語,但國內一些城市群的體量和發達程度與丹麥有直接的可比性,而且丹麥40 年前的傳統能源結構與我國基本相似,都是以煤炭和油氣等化石能源為主。丹麥尋找解決能源問題根本出路所堅持的“節流”與“開源”并舉的基本理念,實際上與我國的傳統的商業智慧是相通的;在此過程中所不斷加深強化的全民節約文化,與我國歷史上形成的勤儉節約的傳統美德也是一致的。從這個意義上講,丹麥過去數十年的轉型,對于我國正在走向城鎮化的部分城鎮和地區有較大的可比性和實際的借鑒作用。歐盟在能源政策和立法等方面對丹麥綠色發展經驗的借鑒也從另一個側面提示我們,如果將丹麥的成功做法和最佳實踐同我國的具體國情相結合并加以合理利用,將有助于我們加快建設一個生態文明節約型社會,并最終建成人、自然、社會共同和諧發展的“美麗中國”。
 
(作者為丹佛斯中國副總裁,李光宇,李凱華對本文亦有貢獻,文章為車巍先生獨家授權本公號發布,轉載請注明出處。)
 
附件:丹麥森訥堡市“零碳項目”案例簡介
 
通過在位于丹麥南部森訥堡市成功實施的“零碳項目”案例,有助于更好地從微觀的角度了解丹麥綠色發展的經驗。
 
森訥堡擁有500 平方公里土地和8 萬人口。2007 年,該市開始實施“零碳項目”,設定了在2029 年之前成為“零碳城市”的目標。今天,森訥堡市已成為歐洲著名的綠色生態示范城市。“零碳項目”于2010 年獲得歐盟委員會頒發的“最佳可持續性能源獎”;該項目被納入克林頓全球氣候友好行動計劃的18 個合作伙伴城市之一(我國北京和上海也在其列);同時也是世界上城市可持續發展最為知名的組織C40的合作伙伴。美國前總統克林頓2013年在訪問森訥堡市時稱,“‘零碳項目’具有世界意義”。該市已與我國低碳試點城市之一的保定結為友好城市,積極在集中供熱和建筑節能等領域展開合作;同時,該市于2013年與浙江海鹽縣成為十二對“中歐城鎮化合作伙伴”之一,在綠色發展等領域展開廣泛合作,近已幫助海鹽建成國內首個“零碳屋”。
 
“零碳項目”的誕生要追溯到2004 年,當時,總部位于森訥堡的丹佛斯集團時任總裁雍根•柯勞森提出:“我們的思維一定要超前,一定要放眼未來,充分考慮到我們這個城市的可持續發展,做到世界一流”。基于這個理念,由一個名為“南丹麥未來智囊團”的組織策劃,形成了“零碳項目”的路線圖,設定了在2029 年之前,先于丹麥國家2050 年全國實現零碳21年,率先成為“零碳城市”的目標。“南丹麥未來智囊團”由政府部門、企業界以及能源供應公司等80 多方共同組成,并獲得包括森訥堡市政府和丹佛斯集團、丹麥國家能源公司等企業在內的五大基金的支持,最終在2007 年正式付諸實施。“零碳項目”由公共領域的市政和私人領域的公司進行商業合作,一切資金的流向完全透明,成為丹麥公私合作的一個典型范例。
 
項目啟動初期,森訥堡居民人均碳排放量為12 噸/年,跟丹麥總體平均數持平。“零碳項目”的目標是:到2029 年,城市能耗與2007 年相比降低38%,同時通過開發利用可再生能源,實現零碳排放。截至2014年,森訥堡市已實現減少二氧化碳排放30%,超額提前完成原定到2015年減排25%的階段性目標。通過這一階段的努力,森訥堡市發現實現減排目標的三大路徑包括:(1)提高能源效率(“節流”)。(2)加強對可再生能源的綜合利用,包括大力推廣集中供熱技術(“開源”)。(3)使能源價格根據能源供應量浮動,合理控制能源消耗。
 
在零碳項目的下一階段(2015-2020),森訥堡預計減排50%(相比2007年),要實現這一目標,“開源”、“節流”缺一不可:提升能效和可再生能源利用將分別貢獻減排目標的43%和57%。
 
在提升能效方面,森訥堡計劃從建筑節能改造、智能熱泵在農村的普及應用和綠色交通三大領域入手,其中建筑節能改造是重中之重。森訥堡有37,500所房齡超過65年的低能效住宅,其中近8000所已經接受能效改造,并實現最高節能45%的可觀效果。未來5年,森訥堡還將改造剩余老住宅,包括安裝恒溫控制器、熱泵、隔溫材料、接入綠色區域供暖網絡等。
 
在可再生能源綜合利用方面,森訥堡將加大對綠色能源基礎設施的投入力度:增加農村地區的綠色區域供暖比例;擴建、新建沿海風電場和沼氣發電廠;更多利用生物質能等。
 
垃圾焚燒是森訥堡目前熱能供應的主要來源之一。當地垃圾焚燒廠每年焚燒約7 萬噸廢物,包括食品包裝、紙盒和塑料等生活垃圾。通過采用最新技術,實現了燃燒效率高達98%,焚燒爐實現了1000 攝氏度的穩定高溫燃燒,減少了二氧化碳等有害氣體排放,凈發電效率達49%。發電后產生的尾氣被輸送到余熱鍋爐以蒸汽的形式通過管道用于區域供暖。同時,森訥堡還在探索如何更好地利用太陽能、地熱能、風能及生物質能等多種可持續能源。森訥堡目前有3 個太陽能發電站。其中一個面積為6000 平方米,年供電達2736 兆瓦時。
 
“零碳項目”的一項創舉是大力推廣和發展“被動式正能源屋”,使房屋產生的能量大于消耗的能源。被動式正能源屋最主要的能源來源是太陽,通過屋頂覆蓋的太陽能電池板給房屋供暖供電,并通過絕佳的隔熱層減少屋內熱量的損失,最大限度降低能耗。在森訥堡,這樣一個安裝了太陽能電池板的“被動式正能量屋”平均每年可發電6000 千瓦時。
 
按照“零碳項目”規劃,該地區還將大力扶持綠色產業來創造新的發展機遇。“零碳項目”將在該地區創造至少5000 個綠色工作崗位,包括建筑、綠色區域供暖和能源咨詢等行業。森訥堡市市長奧瑟•尼高說,“零碳項目”的意義在于實現能源自給自足和零碳排放的同時,通過大力發展綠色環保產業創造更多的綠色工作機會,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的多贏。” 
 
反對 0舉報 0 收藏 0 評論 0
 
更多>同類資訊
2024第二屆中國BIPV產業領跑者論壇
推薦圖文
推薦資訊
點擊排行
 
主站蜘蛛池模板: 阿巴嘎旗| 齐齐哈尔市| 甘洛县| 中宁县| 沁阳市| 澳门| 西峡县| 高雄市| 上杭县| 色达县| 米林县| 德令哈市| 玉屏| 唐海县| 香港| 罗源县| 土默特右旗| 青冈县| 凤城市| 高碑店市| 武清区| 同仁县| 黑水县| 汶上县| 伊春市| 屏东县| 建水县| 韶山市| 白城市| 东乡族自治县| 莎车县| 邛崃市| 沂源县| 二连浩特市| 霸州市| 咸阳市| 内乡县| 夏河县| 东台市| 安塞县| 寿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