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人妻无码一区二区三区换脸,又黄又大又爽a片三年片,毛茸茸的撤尿,麻豆短视频传媒

世紀新能源網-新能源行業媒體領跑者,聚焦光伏、儲能、風電、氫能行業。
  • 微信客服微信客服
  • 微信公眾號微信公眾號

國家電投李鵬:能源生產企業都面臨向能源服務企業轉型的需求

   2020-10-13 風能專委會CWEA李鵬23910
核心提示:10月9日下午,2020年中國綜合能源服務高峰論壇在北京亦創國際會展中心舉行。國家電力投資集團有限公司戰略規劃部戰略管理處處長
10月9日下午,2020年中國綜合能源服務高峰論壇在北京亦創國際會展中心舉行。國家電力投資集團有限公司戰略規劃部戰略管理處處長李鵬出席并發表演講。


李鵬表示,綜合智慧能源服務的終極目的還是服務用戶。現在所有的能源生產企業,未來可能都將面臨向能源服務企業轉型的需求。

以下為演講實錄:


各位領導,各位嘉賓,大家下午好,很高興在這里跟大家共同的交流,我想跟大家匯報一下我們在綜合能源服務方面的一些理念和想法。


 
首先,我想談談綜合能源服務的驅動力,也就是說為什么我們要做綜合能源服務?我覺得現在的情況跟原來相比已經有很大變化,如果我們還保持原來那種模式,大家可以用電,各方面的供給都很好,那么其實是沒必要在能源行業進行創新。但是我覺得有幾個點正在推動轉型。其中一個就是9號文件發布之后,電力用戶的需求多樣性被激發了出來。原來的電力體制就像老的供銷社模式,發電企業只管發電,電網企業收購了之后,再交給自己的用戶。作為發電企業而言,它是不用管用戶的,因為發電企業只需要生產標準化的電能產品就可以。那么9號文件發了之后呢,原有的邏輯被打破了,也就是說,作為一家發電企業,你已經不可能不去管你的用戶在哪兒了。這個可能就是綜合能源服務最大驅動力。目前企業都可以搶用戶了,如果說全國就7.4萬億度電的一個大盤子,如果基礎的電量都被人搶完了,留給大的發電集團只剩下兩三千億度電的話,那么大的發電集團就難以活下去了。所以我覺得,用戶側的需求放開,將導致原來統購統銷的模式難以為繼,這個是一個很大的驅動力。

第二個是信息化技術革命。我們發現原來能源的生產和消費是很難去銜接的,需要有一個很大很復雜的調度系統,往往會受很多的制約,但現在,通過技術就可以進行有效的對接,這樣每個人的需求就被激發出來了。打個比方,在計劃經濟時代,我們每個人只要有肥皂用就可以了,也不會去挑選什么牌子的肥皂,因為所有的肥皂都是由供銷社統一供應的。但到了現在,可能每個人對肥皂的需求都不一樣了。電能也是一樣的,能源作為一種普通的商品,我們需求的多樣性,一定會體現出來,且需要得到滿足。

第三個是分布式能源。分布式能源的生產和就地平衡對發電側的市場會是一種侵蝕,最終會完整顛覆掉所有的現有能源和電力體系。

最后一個,就是儲能技術的進步。原來電力系統是建立在一個實時平衡的基礎上,也就是說發和用要實時的平衡,現在有了儲能,或者說有了越來越多的用戶側儲能的話,可能就有更多的手段去對接生產和需求。


所以談到綜合智慧能源服務的幾個大的戰略機遇,就是未來這些年綜合能源服務可能必須要抓住的。第一個大的機遇是電能在終端用能中的比重的不斷提升以及能源綠色生產和綠色消費的普及。監測發現,這幾年電能在終端用能中的比例是在不斷提升的,去年大概是25%,基本上按照每年0.5個點往上走。電實際上是一種品質最高的能源,如果說大家有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的話,那么用電的比例一定是越來越高的。另外,最近幾年我們還發現另一個非常明顯的趨勢,就是能源生產和消費的綠色需求越來越大。原來有很多的企業,像奔馳、大眾等,希望能夠比較早地實現零碳或者碳中和,那么這就出現了需求。蘋果以及谷歌也提出來要實現零碳排放,所以這兩點是一個很大的戰略機遇。

第二個機遇就是分布式能源供應新技術驅動下的能源生產和供給方式的重構。原來我們一直認為分布式能源是一個很小的東西,但在不知不覺中,分布式能源占的比重已經非常大了,去年全球新增的電源中,分布式能源已經占到了20%-30%。所以完全不能忽視它。美國加州的分布式光伏裝機和電量的比重都已經超過了傳統的煤電,所以分布式能源起來之后,用戶側可能就會變成一個有源網絡,那么在這種情況下,就不再有原來按發電側、輸電側和用戶側這樣嚴格進行區分了。

第三個機遇,在于電動車的負荷與儲能的快速增長,會帶來消費和配電網的重構。電動車是以前從來沒有遇到過的一種負荷,一輛電動車的充電功率大概有一百多千瓦,原來家用電器最大可能也就1500瓦到3000瓦。隨著電動車數量逐漸地增多,現有的配電網沒有辦法去承受它實時負荷的沖擊,那么配電網的架構和運行邏輯一定會變。但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講,電動車數量的增多,也會給整個電力體系提供更多的邊際效應的靈活性。所以我也跟很多人說,現在大家不要過多的去考慮一些靜態的儲能,因為將來如果電動車多了之后,光是有序充放電,也許就可以滿足整個系統靈活性的需求。

第四個機遇,是互聯網技術和數字化應用帶來的能源商業和交易模式的重構。比如一些公司希望用區塊鏈來進行電力的購售電,這樣的話就相當于給電力打一個標簽,在南京發出的綠電就可以賣給黑龍江,這就是新的技術帶來的邏輯上的變化。


因此,綜合智慧能源服務的終極目的還是服務好用戶。我一直覺得,所有的能源生產企業將來都可能面臨向能源服務企業轉型的需求,用戶會更傾向于為能源服務買單,而不是為能源商品買單。現在一些很熱門的東西,比方說地熱能、氫能、儲能、或者冷熱電三聯供,或者“云大物移智”這些數字化技術,其實都是工具,這些工具的目的實際上是為了提供更好的能源服務。在這個過程中間,數字化是一個不可忽視的著力點。

前幾天有人問我說綜合智慧能源中這個“智慧”怎么體現?我就跟他們講,唯一要考慮的一點,就是到底這個角色是要機器來做,還是由人來做?如果說你的這個系統的診斷、自恢復,包括調度、交易,都完完全全是由系統來自發完成的,用AI來完成的,那你這個系統就是智慧的。如果你只是把數據搜集起來,還需要人去判斷,那你實際上是從原來的狀態進行的一種線性的延伸。這一塊未來可能會帶來很大的變化,我覺得互聯網對于能源的滲透可能絕對不是漸進的,它會在短期內滲透到整個能源行業的方方面面。


再講講綜合能源服務目前存在的問題。

我們最近調研了一些企業,感覺現在有一些很大的問題,大家覺得綜合能源服務有很多,尤其是大企業覺得沒有辦法,不知道從哪兒去著手。他們提出來的第一個問題,就是在綜合能源生產的高度同質化,你搞冷熱電,我也搞冷熱電,你搞天然氣分布式,我也搞天然氣分布式,第二個問題,項目獲取比較困難,單體項目建設規模比較小,難以迅速做大營收,就跟大炮打蚊子,對大企業而言它沒法去做。第三個就是對于用戶的數據獲取比較困難,到現在為止,關于用戶的產權問題還沒有最終的明確下來,對于用戶的需求研究得不夠深,所以無法提供有競爭力的解決方案。以上是我覺得綜合能源服務目前普遍存在的一些問題。


由此看來,我覺得綜合能源服務本質上還是一個互聯網時代的商業邏輯,它有幾個比較突出的特點,一個是流量決定了現金流。比如說我們建一個平臺,有1萬個用戶和有1000萬個用戶的商業邏輯是完全不一樣的,第二個就是邊際效益產生利潤,例如將來我們買了電動車之后,儲能實際上就變成了一個邊際效益,我們去做虛擬電廠,做有序充放電,那么就可以通過提供輔助服務來獲得收益。第三個,就是通過服務賺取商品的錢。用戶需要要什么呢?是電費,而不是電價,你可以把電價弄得很高,但是只需要讓總的費用降下來,那么這件事情的商業邏輯就成立了。


另外一點,我感覺很多企業說在做創新,在做綜合能源服務,但其本質還是2B(對企業)的思維,比如他們都會強調增強核心業務的競爭力;注重能源生產科技創新和更小的生產成本,也包括注重綜合能源產業的發展和技術迭代等,這幾個是大多數企業目前所涉及到的。但是,上述這些的出發點仍然是2B的。

真正的能源服務企業,他的出發點一定是2C(對用戶)的。想要實現2C轉變,就需要滿足幾個特點:第一個是商業模式驅動,出發點是要滿足用戶需求。第二個是數據產生價值,要更多地注重邊際成本和邊際效應。第三個,將來可能沒有任何一家能夠完成全產業鏈的工作,包括所有的工具,那么一定要實現跨界合作,互利共贏。比如特斯拉,它在英國和上海都注冊了發電牌照,那我們就會發現綜合能源服務其實是沒有門檻的,越來越多的企業會跨界進入到這個領域。


我們統計了近幾年的一些創業企業,發現“綜合智慧能源”的主要領域也有非常大的變化。在三五年之前,整個能源行業的創業企業基本上都是在做“多能互補”,到了最近的兩三年,基本上做“電能替代”的比較多。那么未來呢?目前已經有一些小的企業在做創新,在做整個的“能源數字化”,我覺得這是幾個比較主要的變化。


再講一下綜合能源服務的核心競爭戰場所在,到底大家在競爭什么?

我覺得一開始大家是成本競爭,大家競爭的都是更低的電價。此后,逐漸從成本競爭到下一步的效率競爭,就是說需要更多地去提升能效。試想,如果能效提升10%,電價哪怕提高5%,用戶的總費用也是減少的。

下一步的核心其實還是商業模式的競爭,商業模式決定成敗。現在其他行業普遍已經發生的事情,不可能在能源行業里面不會發生。這些年,更多的企業是被跨界的企業降維打擊而倒閉的,而很少聽說是因為跟同行競爭而倒閉的。


對于綜合智慧能源業務拓展的建議,第一點是要以培育用戶側智慧用能模式、拓展智慧用能增值服務為核心開展智慧能源服務,我覺得要做好下面幾件事情:

第一,要建立以用戶為中心的核心價值觀。綜合智慧能源服務的發展需要產品、技術、市場、管理、服務各方面的協同共進,但這里的一切的創新可能都要切實圍繞用戶的需求來做。也就是我們能判斷用戶的痛點,我就知道用戶的需求,能知道用戶需求在哪,這件事情就基本上完成了90%。

第二,需要推進數字化的應用,引領數字化賦能。就是以數字化的應用推進多種能源的協同,集中式與分布式的協同,從用戶需求出發更多的去提升能效,創新商業模式,數字化其實更多的是一種工具,讓我們能去做好這些事情。

第三,就是真正地建立以創新為驅動的企業發展內核。原來我們所說的創新,其實更多的是在原有基礎上做技術迭代,那么真正的創新呢,是對原來的一種顛覆。這就需要更多的企業或者企業的員工有巨大的魄力,去顛覆掉熟悉的,曾經覺得天經地義的事情,尤其是商業模式。


另外還有兩個建議,第一個是切實轉變心態,細致分析用能需求。現在看綜合能源服務才剛剛起步,而且所有的這些商業邏輯,商業模式都是在成長的過程中間,所以不管是誰切入到這個領域,其實都是很恰當的時機,但是將來誰能夠做好,最核心的還在于到底思維是站在B(企業)的立場上,還是站在C(用戶)的立場上,如果說思維是完全站在用戶的立場上,那么就會開發出很多的商業模式,會有很多可以去做的事情。如果說還是像原來那樣專注于能源生產,其他什么都不管,那沒人幫你賣電,將來沒有任何人會幫你賣電,這點大家一定要相信這件事。所以針對每一種未來用戶的用能特性和需求趨勢,還是要開展認真細致地研究,尤其是典型用戶的數據分析,短時的用能特點以及長期趨勢,結合現有的技術,提出切實可行,具有競爭力的解決方案。

這里有幾個點可以梳理一下:

第一個,不要搞太大的概念。包括很多搞大數據的,那些大數據搜集起來有什么用呢,你就是把全國所有的這些用戶的數據拿過來,除了國網有用,你們有什么用呢。所以現在對于很多人來說,我覺得小數據比大數據有用,就是說在一個小而美的封閉應用場景開展小數據的迭代。有一家做的非常好的企業,我不具體點名了,它其實就專門做化工廠用戶。另外,谷歌公司做數據中心能量管理,就是做能效,通過不斷的優化迭代甚至引入AI技術,他的PUE能差不多做到1.1左右。

第二個,就是要逐步建立流量的概念,尋找高頻的使用場景,以此作為商業模式的基礎。流量實際上既包括客戶數也包括客戶的使用頻率,所以有的時候不要只關心客戶的數量,客戶的用能的頻率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指標。

第三個,通過開展商業試點示范項目,及時糾錯和完善商業模式,然后再去進行復制推廣。


最后一個建議,要積極擁抱新的生產力。

建議廣泛開展跨界合作,以開放的心態去了解、接納全新的互聯網技術,將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區塊鏈等數字化技術應用到能源生產和新業務拓展的各個環節。既然認為現在是一個互聯網的時代,我們其實沒有任何理由認為能源行業是不被影響或者不被顛覆的,那我們最多只能保證自己是不會被顛覆掉。在這個領域里面,其實大企業并不占優勢,反而在轉型上面,中小企業有著巨大的優勢,可以從一個點做起,然后慢慢的一點一點的做起,這幾年其實從總體來看,能源行業大企業活的都不是那么舒服,所以我覺得,通過積極擁抱數字化的生產力推動企業轉型,是未來需要注意的點。CWEA

演講人:李鵬,國家電力投資集團有限公司戰略規劃部戰略管理處處長 
 
反對 0舉報 0 收藏 0 評論 0
 
更多>同類資訊
2024第二屆中國BIPV產業領跑者論壇
推薦圖文
推薦資訊
點擊排行
 
主站蜘蛛池模板: 郑州市| 清流县| 大埔县| 新河县| 蒲城县| 福州市| 大冶市| 商都县| 屯昌县| 德庆县| 旬邑县| 东港市| 乃东县| 安顺市| 新昌县| 焦作市| 墨玉县| 古交市| 枣庄市| 车险| 武强县| 广宁县| 长寿区| 哈密市| 大邑县| 白沙| 武穴市| 鄄城县| 湖口县| 江西省| 蓬溪县| 乳山市| 黄陵县| 盐边县| 忻州市| 德保县| 安康市| 百色市| 浦县| 黔西| 株洲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