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走進位于廣東湛江的徐聞邁勝水庫,沙鷗翔集,萬里碧空如洗;魚翔淺底,千畝水域浮光躍金。相比往年,這片水域煥然一新,自然與科技在此碰撞,綠色與能源在此交融,能源建設者們正用勤勞的雙手書寫“港城”能源改革新篇章。
中國能建安徽電建二公司承建的晶科電力徐聞龍塘40兆瓦漁光互補項目位于廣東省徐聞縣邁勝水庫,地處祖國大陸最南端,粵桂瓊三省交匯處,南瀕南海隔瓊州海峽與海南相望,地理環境特殊。當地多以水產養殖業為主,該電站的建設旨在實現水產養殖與光伏發電雙贏,形成“水上發電、水下養殖;一種資源、兩種利用”的新模式。項目建成后,年均發電量可達4096萬千瓦時,滿載利用小時數1145小時,年節約標準煤高達1.5萬噸,是集“創新、協調、綠色、共享”于一體的重要綠色工程、惠民工程。
綠色和諧智領先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項目立項之初,安徽電建二公司高度重視,超前策劃,精心做好各項準備工作。相關負責人帶領專業團隊現場實地勘察,就地質、水位、天氣、人文等展開充份走訪調研。徐聞地區民俗風情濃郁,人文鼎盛,具有古樸獨特的民俗文化傳統。參建人員入鄉隨俗,用微笑溝通、用誠信合作,將“同心同向,創新創效”的行為準則踐行到實處,為工程穩步推進夯實基礎。
光伏區共計31個發電單元,2×22組件發電陣列3360組,PHC300預制管樁18714根……龐大的數據鏈像一座座大山橫立面前,施工項目部組織技術人員對工程量科學,根據前期考察結論編制進度計劃圖,并按照既定施工計劃,細化分解責任,科學分工,現場管理從“人、機、料、法、環”五個方面抓起,每道施工工藝提前策劃。技術人員日巡現場,夜伏案審圖,巧用資源,處處彰顯“綠色共享、能源環保”的建設理念。
項目部深入踐行“共贏致和、行穩致遠”的企業精神和“一家人、一家親”的文化理念,與業主、監理方加強有效溝通,聯合開展各類學習交流活動。項目部班子成員深入施工班組,與員工聊工作、嘮家常,為他們切實解決生活及工作中的各種困難,不斷增強團隊的向心力與凝聚力。積極搭建崗位成長的平臺,廣泛開展“導師帶徒”、技能培訓、對標競賽等活動,全面提高全員素質。不斷深化班組建設,實施班組管理“一日兩會”制,即日出站班會、日落總結會,深入開展班組施工質量流動紅旗評比活動,員工責任意識與業務能力不斷提高。
創新創效鑄亮點
光伏區每個陣列由一臺1250kVA箱變送出,原設計箱變平臺為水上現澆混凝土。水上澆筑施工鋼筋、模板難以固定,混凝土運輸不變,成品保護難度加大。面對這一難題,項目部組織技術人員積極思考,制定解決方案,并主動聯系業主、設計、混凝土預制廠家,最終將水上現澆改為廠家預制運至現場后吊裝。
一波剛平,一波又起。每臺箱變加平臺共20噸左右,設計箱變位于淺灘區,水位過淺,大型船舶吊裝容易擱淺;陸地汽車吊裝,需修31條施工道路,成本難以控制。項目部集思廣益,取眾家之長,制定了一套符合現場實際施工條件、切實可行的箱變吊裝方案:箱變定位移至等高線42.00m,確保水位深度在1m左右;通常水上吊裝設備浮吊、龍門吊等受庫區環境限制無法使用,技術人員根據浮力公式、吊裝規范、實際環境設計出一臺滿足現場施工要求的吊裝船。經過技術人員的精雕細琢,一艘全新的箱變吊裝船躍于水面,并于今年3月20日完成了第一臺水上箱變吊裝。
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10月16日早晨6時,第20號強臺風“卡努”正面登陸徐聞,中心風力高達13級,臺風過后,整個光伏區9135根樁基、71500塊光伏組件巍然屹立,無一受損。短暫的修整過后,建設者們又以勇往無前的精神和頑強拼搏的意志繼續奮戰在施工一線,目前首批并網發電任務已如期完成,他們正朝著機組成功滿發的目標奮力沖刺。
中國能建安徽電建二公司承建的晶科電力徐聞龍塘40兆瓦漁光互補項目位于廣東省徐聞縣邁勝水庫,地處祖國大陸最南端,粵桂瓊三省交匯處,南瀕南海隔瓊州海峽與海南相望,地理環境特殊。當地多以水產養殖業為主,該電站的建設旨在實現水產養殖與光伏發電雙贏,形成“水上發電、水下養殖;一種資源、兩種利用”的新模式。項目建成后,年均發電量可達4096萬千瓦時,滿載利用小時數1145小時,年節約標準煤高達1.5萬噸,是集“創新、協調、綠色、共享”于一體的重要綠色工程、惠民工程。
綠色和諧智領先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項目立項之初,安徽電建二公司高度重視,超前策劃,精心做好各項準備工作。相關負責人帶領專業團隊現場實地勘察,就地質、水位、天氣、人文等展開充份走訪調研。徐聞地區民俗風情濃郁,人文鼎盛,具有古樸獨特的民俗文化傳統。參建人員入鄉隨俗,用微笑溝通、用誠信合作,將“同心同向,創新創效”的行為準則踐行到實處,為工程穩步推進夯實基礎。
光伏區共計31個發電單元,2×22組件發電陣列3360組,PHC300預制管樁18714根……龐大的數據鏈像一座座大山橫立面前,施工項目部組織技術人員對工程量科學,根據前期考察結論編制進度計劃圖,并按照既定施工計劃,細化分解責任,科學分工,現場管理從“人、機、料、法、環”五個方面抓起,每道施工工藝提前策劃。技術人員日巡現場,夜伏案審圖,巧用資源,處處彰顯“綠色共享、能源環保”的建設理念。
項目部深入踐行“共贏致和、行穩致遠”的企業精神和“一家人、一家親”的文化理念,與業主、監理方加強有效溝通,聯合開展各類學習交流活動。項目部班子成員深入施工班組,與員工聊工作、嘮家常,為他們切實解決生活及工作中的各種困難,不斷增強團隊的向心力與凝聚力。積極搭建崗位成長的平臺,廣泛開展“導師帶徒”、技能培訓、對標競賽等活動,全面提高全員素質。不斷深化班組建設,實施班組管理“一日兩會”制,即日出站班會、日落總結會,深入開展班組施工質量流動紅旗評比活動,員工責任意識與業務能力不斷提高。
創新創效鑄亮點
光伏區每個陣列由一臺1250kVA箱變送出,原設計箱變平臺為水上現澆混凝土。水上澆筑施工鋼筋、模板難以固定,混凝土運輸不變,成品保護難度加大。面對這一難題,項目部組織技術人員積極思考,制定解決方案,并主動聯系業主、設計、混凝土預制廠家,最終將水上現澆改為廠家預制運至現場后吊裝。
一波剛平,一波又起。每臺箱變加平臺共20噸左右,設計箱變位于淺灘區,水位過淺,大型船舶吊裝容易擱淺;陸地汽車吊裝,需修31條施工道路,成本難以控制。項目部集思廣益,取眾家之長,制定了一套符合現場實際施工條件、切實可行的箱變吊裝方案:箱變定位移至等高線42.00m,確保水位深度在1m左右;通常水上吊裝設備浮吊、龍門吊等受庫區環境限制無法使用,技術人員根據浮力公式、吊裝規范、實際環境設計出一臺滿足現場施工要求的吊裝船。經過技術人員的精雕細琢,一艘全新的箱變吊裝船躍于水面,并于今年3月20日完成了第一臺水上箱變吊裝。
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10月16日早晨6時,第20號強臺風“卡努”正面登陸徐聞,中心風力高達13級,臺風過后,整個光伏區9135根樁基、71500塊光伏組件巍然屹立,無一受損。短暫的修整過后,建設者們又以勇往無前的精神和頑強拼搏的意志繼續奮戰在施工一線,目前首批并網發電任務已如期完成,他們正朝著機組成功滿發的目標奮力沖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