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時報專欄作家佛里曼專欄》陳世欽譯
香港回歸中國之后的首任特首董建華對我說了三句話,總結中國現代經濟發展史:「工業革命時期的中國沈睡不醒,信息科技革命時期的中國悠悠蘇醒。如今的中國試圖全面參與綠色革命。」
我現在比以前更相信,當歷史學家回顧21世紀前10年的尾聲時,他們一定會說,最重要的事件不是經濟大衰退,而是中國的「綠色大躍進」。北京領導人非常清楚,能源科技革命無以避免,而且是契機所在。他們不想錯過這個機會。
相形之下,美國試圖解決阿富汗的問題。祝一切順利。
好。這是惡意中傷。然而以下所述不是。英特爾共同創辦人葛洛夫曾表示,當企業因商場基本面改變而面臨所謂「策略轉折點」,它們要不就在每下愈況之際勇于投資搭上更美好的新趨勢,要不就坐以待斃逐漸凋零。同樣的道理適用于國家。
美國已屆臨這種策略轉折點。我們必須制定碳的價格并以正確的管理誘因確保美國是中國在能源科技領域的首要競爭對手兼伙伴,否則勢必會逐漸將這個產業及其附帶的就業機會、能源安全拱手讓給中國。
歐巴馬總統是否打算在完成醫療健保體系改革后,擱置即將上場的能源立法及碳價制訂構想,以免共和黨人高喊「新稅」,進而順利通過期中選舉的考驗?或者他準備在期中選舉前把握這個機會,打造美國潔凈能源創新與能源安全的引擎?
過去一年,中國大陸的風力、太陽能、大眾運輸、核能及效率更高的碳消耗計畫相繼出臺,數量多得驚人。
加州新興太陽能開發公司eSolar負責人葛洛斯指出,他最近在北京宣布一項「規模歷來最大的太陽能開發協議」,準備以50億美元在中國興建發電量可達2000百萬瓦的發電廠。中國的態度比美國更積極,該公司向美國能源部申請貸款在新墨西哥州興建92百萬瓦的電廠,美國還在第一階段審核,中國就已完成申請審批準備開工,規模比美國大20倍!
北京當局的確非常關心氣候變遷的課題,然而中國領導人更清楚,中國已出現人類史上規模最大的人口自鄉村向都市遷徙潮流,而且方興未艾。這種局面導致能源需求激增。中國政府決心以自有的更潔凈能源迎接這項挑戰,期使未來的經濟不至于因供應突然吃緊而受創,更不會因制造污染而受到反噬。
紐時香港分社主任柏凱斯(Keith Bradsher)指出,過去一年,中國的太陽能板制造商紛紛出現,以致電價由原來的每度約59美分降到16美分。另一方面,連接武漢與廣州的舉世最快子彈行車最高時速將近350公里,最近順利試車。柏凱斯表示:「中國斥資235億美元興建的北京至上海高鐵已接近完工。一旦完工啟用,1120公里路程的行駛時間將由當前的12小時大減為5小時。相形之下,美國鐵路公司行車行駛里程相近的紐約─芝加哥路線費時至少18小時。」
不僅如此,中國的核電廠擴建速度也是舉世最快,至2020年止可能增加50座全新的核能反應爐。全球各國同時期合計可能只增建15座。
香港最大電力公司中電集團運行長包立賢(Andrew Brandler)表示:「至今年底為止,中國將主宰全套發電設備的全球生產。」
在這個過程中,中國將使潔凈電力科技的價格變得更低廉,而且利己利人。然而即使中國的專家也會說,如果中美兩國攜手協作,以美國擅長而中國仍有不足的能源研究及創新,加上新式潔凈科技的投資及服務,再配合中國的大量生產,則此一境界將更快實現,效率也會更好。
當前已屆策略轉折點。很明顯,如果在乎本身的能源安全、經濟實力及環境品質,美國必須制定長期的碳價,據以刺激并獎勵潔凈電力創新。我們千萬不能在活力十足的中國早已醒來時,兀自昏睡不起。(作者Thomas Friedman是紐約時報專欄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