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晚報訊(記者 張安定)太陽能發電與果樹種植,兩個看似不大可能發生關系的事物,在東源縣順天鎮的田野里產生了交集。昨日,我省境內單體最大的地面光電項目――廣東國華8.1 兆瓦光伏發電項目,在順天鎮的農業基地內開工。市領導陳建華、劉小華、劉嘉文等出席動工儀式。
據了解,該項目總投資2.6 億元,在順天鎮沙溪村的水果基地利用率低的土地上,建設裝機容量為 8.1 兆瓦的“光伏并網發電綜合農業應用示范項目”,整個機組將由 42976 塊電池組件組成,建設工期為一年,建成后所產生的電能就近并入電網,每年將向河源電網提供 803萬千瓦的清潔能源。
據介紹,我市大部分地區日照時數約1251 至1613 小時/年,年太陽總輻射量4983.78 兆焦/平方米,屬于太陽能資源較豐富地區,具有較好的開發價值。今年初,我市成功引入首期投資280 億元的漢能太陽能光伏產業基地項目,著力打造“新能源”產業基地,國華項目正好處于光伏產業產業鏈的市場端。
劉小華代表市委市政府在致辭中說,我市正在謀求一條全新的科學發展思路,致力打造全國生態發展示范區和低碳經濟發展示范區,圍繞“四新”產業,打造新能源基地,國華項目是一個好項目、大項目,符合我市發展清潔能源的產業政策,堅定了我市發展以漢能太陽能光伏產業基地為龍頭的新能源產業的信心,項目的開工建設標志著我市在新能源領域又跨出重要一步。
市委書記陳建華接受省市各媒體的采訪。本報記者陳雙焱攝
示范意義重大
盡管8.1 兆瓦國華金太陽示范工程發電量無法與傳統的水電、火電項目相比,但其在行業內及我市新能源產業布局中的示范作用不容小視。
市委書記陳建華接受記者采訪時說,該項目屬于我市正在建設的太陽能光伏產業基地的下游產業,屬于將光伏發電產品直接轉化為電能的企業,十分契合我市打造“新能源”基地,發展“四新”產業,建設全國低碳經濟示范區的戰略目標。而其項目本身,已經納入剛剛實行的國家性重大光伏發電支持政策――“金太陽” 工程,在該領域具有實驗性、先導性、示范性。
陳建華表示,相信該項目的動工能成為河源“綠色能源”建設的良好開端,與漢能項目一起為河源的“新能源”產業作出貢獻。
如何運行發電
光伏發電是利用半導體界面的光生伏特效應而將光能直接轉變為電能的一種技術。通常說的太陽能發電指的是太陽能光伏發電。
據介紹,國華“金太陽”示范工程8.1 兆瓦光伏發電項目屬于用戶側大型并網光伏電站,在果園里安裝由42976 塊電池組件、32 臺逆變器、160 個匯流箱及32 臺直流防雷配電柜組成32 個光伏發電單元系統,再組成8 個光伏發電分系統,經8 臺升壓變壓器和1 臺變壓器升至35kV 后,就近并入河源電網。項目總投資26730 萬元;項目完成后預計年發電量(上網電量) 為 803.86 萬度以上(25 年年平均發電量),該電站主要采用單晶硅太陽能電池組件,目前的商業利用率在15%-17%。
用荒地建電站
利用田間地頭綜合利用率低的土地架設太陽能電池板發電,既提高了傳統農業土地的綜合利用率,又解決了太陽能發電項目的用地問題,是該項目的一大亮點。
據了解,與其他的大型農業項目一樣,位于東源順天的水果生產基地約有291 畝不宜種植的土地。廣東國華新能源投資有限公司總裁倪楠介紹,該項目立足于充分發揮及利用“田埂地頭、東西坡”及因地勢地貌特征而不宜耕種的閑置土地,建設集散式太陽能光伏電站。太陽能光伏電站具有維護成本低、維護人員技術水平要求不高等優點,建成后,將以“新能源+新農業”的復合型滾動開發模式,使光伏發電形成“新農業”的“耕種”形式,實現“種太陽”的根本目標。
重點扶持項目
據悉,國華“金太陽”示范工程8.1 兆瓦光伏發電項目從動議到最終獲得國家相關部委批準建設,只用了短短120 天時間。這除了與市委市政府及相關部門的大力支持有關外,與國家相關扶持政策也有關。
今年7 月,為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國家性重大光伏發電支持政策――“金太陽”工程正式實施,中央財政將從可再生能源專項資金中安排一定資金,支持光伏技術和企業發展。政策規定,對并網光伏發電項目,國家將原則上按光伏發電系統及其配套輸配電工程總投資的50%給予補助,對其輸出并網的電按度給予相應補貼,“金太陽”示范工程原則上每個省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