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江淮晨報報道,連日來,中科大先研院的合肥高新技術企業創新成果展一直“門庭若市”,越來越多的合肥人循著習總書記參觀的路線,一遍又一遍,要把展示在這里的創新成果看個夠。在這里,江淮汽車帶來的國內首款純電動SUV——iEV6S是當仁不讓的熱點,這款被譽為“中國最美電動汽車”,在剛剛閉幕的北京車展上正式上市,10萬出頭的價格即可把它“領回家”。
為什么合肥的純電動汽車顏值高、性能好、價格還親民?因為這里有一流的研發團隊、一流的本土配套企業、給力的扶持與補貼政策,還有化解后顧之憂的充電配套設施……未來,合肥充滿信心地將2020年的推廣目標設定為10萬輛,并努力打造國內領先的新能源汽車研發及產業化基地。
高品質的整車:最新款純電動車“顏值高、性能好”
江淮iEV6S作為中國首款純電動SUV,最早與公眾見面是在去年的廣州車展上,正式上市則是在今年的4月25日。
該款車主色調為白色,搭配藍色條紋以做裝飾,在前臉設計上,與多采用大面積鍍鉻裝飾的燃油車不同,采用了發散式的網狀設計,取代傳統進氣格柵。
內飾方面,采用了黑白雙色的配色方案,三幅式方向盤與黑白座椅的搭配,凸顯出運動感。
同時,這還是一款“高配置”的純電動汽車——擁有8吋電容觸摸大屏,可以實現GPS導航、藍牙電話、倒車可視、保養、時間、充電設置等數十項功能信息顯示和智能語音人機交互。
作為江汽新能源汽車家族的“新生代”,這款車在性能上也達到了最佳狀態,在60km/h等速行駛的情況下,最遠能跑300公里。
據悉,今年一季度,江汽純電動汽車總銷量達到4410輛,年度同比增長達到776.7%,成為純電動汽車市場上的佼佼者。
合肥市科技局區域與創新處處長戴兵介紹,截至今年3月底,合肥已經在全國范圍內推廣新能源汽車2.9萬輛。在市內推廣1.3萬多輛,占傳統汽車保有量達1%。
江汽方面表示,技術創新推動了銷量的增長,也正是“創新”讓皖產新能源汽車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贏得一席之地。
強勁的“心臟”:“合肥造”純電動汽車“中國心”
純電動汽車沒有發動機,它的“心臟”被稱為電驅動系統,正是這個系統將電池的能量轉化為汽車的動能。
現在,江汽純電動汽車上使用的電驅動系統,來自合肥巨一動力系統有限公司,該公司總經理王體偉介紹,這款自主研發的電驅動系統在性能上已經不亞于進口產品,但是價格卻更低,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新能源汽車的成本。
去年,北汽集團“嘗試性”使用了巨一電驅動系統,今年,巨一就拿到了北汽的批量訂單,這是市場對巨一技術的認可。
接下來,巨一還將在整個系統的小型化、集成化上下功夫,“這樣一來,整個電驅動系統的重量將會更輕、車內布局更加合理,在降低整車重量的同時,也會增加車輛的續駛里程。”王體偉表示。
王體偉介紹,巨一堅持拓展“V”字形研發流程,設計主線與驗證主線并行,保證產品開發品質。
該負責人表示,因為合肥有江汽這樣的整車企業,電驅動系統可以及時獲知整車使用過程中的相關參數,保證了電驅動系統可以及時調整和改進,“這就是集聚發展的優勢。”
能量十足的電池:新一代電池管理系統下半年“誕生”
走進國軒高科,鋰電池生產線上干凈而繁忙,這里生產的每一塊電池上,都有屬于自己的二維碼,使用該款電池的企業掃描二維碼即可知道這塊電池的“身世”:容量、內阻、充放電曲線、生產時間等等。
每一塊電池都要經過20天的生產時間,電池生產出來之后,需要“靜置”一段時間,工作人員根據電壓衰減的情況,判斷這塊電池是不是合格,“衰減量必須在一個區間,超過范圍的就會被剔除。”國軒高科電芯制造部高級主管朱允漢介紹。
據悉,目前國軒高科電池管理系統技術水平已經處于國內領先水平,該公司位于美國的研究院正在研發新一代電池管理系統,預計今年下半年正式實現產品定型。
國軒高科總裁方建華表示,隨著新能源市場的發展,國軒高科加大市場拓展力度,已經與上汽、北汽、蘇州金龍、江淮、安凱、中通、廈門金龍等形成了戰略合作關系,完成北京、上海、福建、江蘇和湖北等重點市場的布局。
給力的補貼政策:市民幾乎可以“半價”購買
作為全國首批新能源推廣試點城市,合肥一直以來都給予新能源汽車“給力的補貼政策”。
2014年,合肥市出臺《合肥市人民政府關于進一步促進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的若干意見》,給消費者帶來更多實惠。
與原政策相比,此次出臺的《意見》加大了財政補助力度、擴寬了補助范圍。特別在市民買車方面,對續駛里程超過150公里的電動乘用車,將按照國家標準給予1:1地方配套補助,并從1:1地方配套市財政補助中撥出1萬元/輛用于自用充電設施的安裝和充電費用;對個人新購電動乘用車首次交強險給予全額財政補貼并免收牌照費;對個人提前報廢“黃標汽車”換購電動汽車的,在享受黃標車提前淘汰補貼基礎上,再補貼3000元/輛。
此外《意見》還規定了,對組織企業員工購買和使用新能源汽車的企業法人及擁有新能源汽車超過10輛的居民小區的物業服務企業,將給予2000元/輛的專項資金補助用于充電設施建設,為廣大市民充電解決后顧之憂。
各種補貼算下來,市民能少付多少錢?以市民購買最新款iEV6S為例,這款車市場價為20多萬元,扣除各種補貼之后,市民可以10.8萬元的價格拿下它。
貼心的配套設施:未來建成充電樁約9萬個
戴兵介紹,合肥市在充電樁的配套設施建設上一直比較給力,早在2013年出臺的《合肥市控制性詳細規劃通則(試行)》中,就已經明確了充電站的建設。
今年年初,《合肥市控制性詳細規劃通則(試行)》的修改版則對充電樁的建設提出更高的要求:原則上,新建住宅小區配建停車位應100%建設充電設施或預留建設安裝條件。預留建設安裝條件的,應按小區規劃停車位數不少于10%的比例配建公共充電樁。新能源汽車保有量超過小區已預留充電樁數目的,充電樁數量應相應增加。
戴兵介紹,目前,合肥新建小區充電樁建設總數已經達到3030個,社會公共停車場建樁總數為2600個,預計到2020年,將建成公共快充樁6000個以上、慢充樁8萬個以上。
為什么合肥的純電動汽車顏值高、性能好、價格還親民?因為這里有一流的研發團隊、一流的本土配套企業、給力的扶持與補貼政策,還有化解后顧之憂的充電配套設施……未來,合肥充滿信心地將2020年的推廣目標設定為10萬輛,并努力打造國內領先的新能源汽車研發及產業化基地。
高品質的整車:最新款純電動車“顏值高、性能好”
江淮iEV6S作為中國首款純電動SUV,最早與公眾見面是在去年的廣州車展上,正式上市則是在今年的4月25日。
該款車主色調為白色,搭配藍色條紋以做裝飾,在前臉設計上,與多采用大面積鍍鉻裝飾的燃油車不同,采用了發散式的網狀設計,取代傳統進氣格柵。
內飾方面,采用了黑白雙色的配色方案,三幅式方向盤與黑白座椅的搭配,凸顯出運動感。
同時,這還是一款“高配置”的純電動汽車——擁有8吋電容觸摸大屏,可以實現GPS導航、藍牙電話、倒車可視、保養、時間、充電設置等數十項功能信息顯示和智能語音人機交互。
作為江汽新能源汽車家族的“新生代”,這款車在性能上也達到了最佳狀態,在60km/h等速行駛的情況下,最遠能跑300公里。
據悉,今年一季度,江汽純電動汽車總銷量達到4410輛,年度同比增長達到776.7%,成為純電動汽車市場上的佼佼者。
合肥市科技局區域與創新處處長戴兵介紹,截至今年3月底,合肥已經在全國范圍內推廣新能源汽車2.9萬輛。在市內推廣1.3萬多輛,占傳統汽車保有量達1%。
江汽方面表示,技術創新推動了銷量的增長,也正是“創新”讓皖產新能源汽車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贏得一席之地。
強勁的“心臟”:“合肥造”純電動汽車“中國心”
純電動汽車沒有發動機,它的“心臟”被稱為電驅動系統,正是這個系統將電池的能量轉化為汽車的動能。
現在,江汽純電動汽車上使用的電驅動系統,來自合肥巨一動力系統有限公司,該公司總經理王體偉介紹,這款自主研發的電驅動系統在性能上已經不亞于進口產品,但是價格卻更低,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新能源汽車的成本。
去年,北汽集團“嘗試性”使用了巨一電驅動系統,今年,巨一就拿到了北汽的批量訂單,這是市場對巨一技術的認可。
接下來,巨一還將在整個系統的小型化、集成化上下功夫,“這樣一來,整個電驅動系統的重量將會更輕、車內布局更加合理,在降低整車重量的同時,也會增加車輛的續駛里程。”王體偉表示。
王體偉介紹,巨一堅持拓展“V”字形研發流程,設計主線與驗證主線并行,保證產品開發品質。
該負責人表示,因為合肥有江汽這樣的整車企業,電驅動系統可以及時獲知整車使用過程中的相關參數,保證了電驅動系統可以及時調整和改進,“這就是集聚發展的優勢。”
能量十足的電池:新一代電池管理系統下半年“誕生”
走進國軒高科,鋰電池生產線上干凈而繁忙,這里生產的每一塊電池上,都有屬于自己的二維碼,使用該款電池的企業掃描二維碼即可知道這塊電池的“身世”:容量、內阻、充放電曲線、生產時間等等。
每一塊電池都要經過20天的生產時間,電池生產出來之后,需要“靜置”一段時間,工作人員根據電壓衰減的情況,判斷這塊電池是不是合格,“衰減量必須在一個區間,超過范圍的就會被剔除。”國軒高科電芯制造部高級主管朱允漢介紹。
據悉,目前國軒高科電池管理系統技術水平已經處于國內領先水平,該公司位于美國的研究院正在研發新一代電池管理系統,預計今年下半年正式實現產品定型。
國軒高科總裁方建華表示,隨著新能源市場的發展,國軒高科加大市場拓展力度,已經與上汽、北汽、蘇州金龍、江淮、安凱、中通、廈門金龍等形成了戰略合作關系,完成北京、上海、福建、江蘇和湖北等重點市場的布局。
給力的補貼政策:市民幾乎可以“半價”購買
作為全國首批新能源推廣試點城市,合肥一直以來都給予新能源汽車“給力的補貼政策”。
2014年,合肥市出臺《合肥市人民政府關于進一步促進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的若干意見》,給消費者帶來更多實惠。
與原政策相比,此次出臺的《意見》加大了財政補助力度、擴寬了補助范圍。特別在市民買車方面,對續駛里程超過150公里的電動乘用車,將按照國家標準給予1:1地方配套補助,并從1:1地方配套市財政補助中撥出1萬元/輛用于自用充電設施的安裝和充電費用;對個人新購電動乘用車首次交強險給予全額財政補貼并免收牌照費;對個人提前報廢“黃標汽車”換購電動汽車的,在享受黃標車提前淘汰補貼基礎上,再補貼3000元/輛。
此外《意見》還規定了,對組織企業員工購買和使用新能源汽車的企業法人及擁有新能源汽車超過10輛的居民小區的物業服務企業,將給予2000元/輛的專項資金補助用于充電設施建設,為廣大市民充電解決后顧之憂。
各種補貼算下來,市民能少付多少錢?以市民購買最新款iEV6S為例,這款車市場價為20多萬元,扣除各種補貼之后,市民可以10.8萬元的價格拿下它。
貼心的配套設施:未來建成充電樁約9萬個
戴兵介紹,合肥市在充電樁的配套設施建設上一直比較給力,早在2013年出臺的《合肥市控制性詳細規劃通則(試行)》中,就已經明確了充電站的建設。
今年年初,《合肥市控制性詳細規劃通則(試行)》的修改版則對充電樁的建設提出更高的要求:原則上,新建住宅小區配建停車位應100%建設充電設施或預留建設安裝條件。預留建設安裝條件的,應按小區規劃停車位數不少于10%的比例配建公共充電樁。新能源汽車保有量超過小區已預留充電樁數目的,充電樁數量應相應增加。
戴兵介紹,目前,合肥新建小區充電樁建設總數已經達到3030個,社會公共停車場建樁總數為2600個,預計到2020年,將建成公共快充樁6000個以上、慢充樁8萬個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