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5-10年,風電、太陽能發展很快,規模也很大,相對而言,光熱發電規模還不夠大。雖然過去2-3年內美國、西班牙、阿聯酋等一批光熱項目正在建設或建成,但整個市場的持續性、增長速度都沒達到成熟產業的程度,光熱產業還屬于啟動的準備階段。”國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副司長梁志鵬在6月25日召開的中國國際光熱電站大會上說。
多位與會專家表示,我國目前還處于光熱發電技術試驗階段,項目前期工作周期較長,力量投入也較多,企業在發展過程中要“耐得住寂寞”。
2017年或進入大規模開發階段
自2008年以來,全球光熱發電發展開始提速。根據最新統計,截至2014年底,全球累計光熱發電裝機容量達到4533兆瓦。
“全球范圍來看,已建成的光熱發電站以槽式電站為主,塔式電站市場份額繼續增長,線性菲涅爾式技術和蝶式技術仍處于商業化應用的前期。”國網能源研究院新能源研究所所長李瓊慧介紹,“隨著技術進步,塔式發電技術憑借其高效率,發展加快。熔鹽蓄熱技術已在太陽能熱發電中得到廣泛應用。”
記者在上述會議上了解到,世界光熱發電仍主要集中在西班牙和美國。美國將繼續引領全球光熱發電市場,同時,新興光熱發電市場正在形成。
截至2014年底,我國已建成實驗示范性太陽能光熱發電站(系統)6座,裝機規模約13.8兆瓦。“國家能源局已基本確定了我國光熱發電產業發展的進度表,即2014-2016年通過示范電價政策扶持完成一批商業化示范項目建設,2017年進入大規模開發建設階段。”李瓊慧說。
“太陽能熱發電機組可以根據電網用電負荷的需求,快速調節汽輪發電機組的出力,即參與電網一次調頻和二次調頻;通過配置足夠容量的儲熱系統,機組可實現24小時連續運行。”對于光熱發電的技術優勢,電力規劃設計總院副院長孫銳補充說,“穩定的電力輸出和良好的調節性能,適于集中大規模建設太陽能發電基地,可作為電力系統中的主力機組,完全可以替代燃煤機組調節電力系統中風電場造成的發電出力與用電負荷的不平衡,實現太陽能發電和風力發電的穩定外送。”
現實屏障多導致市場滲透慢
雖然光熱發電有其技術優勢,但其發展和市場滲透卻比預期慢。
“根據‘十二五規劃’,到2015年底,我國建成太陽能熱發電總裝機容量100萬千瓦。目前來看,這個目標恐怕難以實現了。”梁志鵬說。
“相比光伏發電,光熱發電有更大的難度。首先是光熱發電和自然資源有更大的依賴關系,除了光照,云量也是影響因素,此外,有些地區雖然條件較好,卻由于距離負荷太遠,需要考慮經濟性問題。”國務院參事、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理事長石定寰在上述會議上表示。
此外,國家應對氣候變化戰略研究和國際合作中心主任李俊峰也談及了我國光熱發電的諸多現實屏障。“首先是競爭屏障, 必須和天然氣發電、光伏發電、帶有儲能的光伏發電技術競爭。今年以來,天然氣價格大幅下降,光伏發電的價格和成本也在不斷下降,如果儲能技術進步后,光熱的競爭環境是很殘酷的。”李俊峰補充說,“其次是產業鏈屏障,目前我國光熱還沒有形成穩定的產業鏈,沒有產業規模能夠支撐發展;同時還有政策屏障,相關政策不明確,也沒有落實好。”
除了以上屏障,李俊峰還表示,“目前我國光熱產業需要和諧的聲音,鼓勵技術競爭,但不能相互攻擊;此外,光熱產業還未得到足夠的國家支持,仍需要長期努力進行技術研發投入,業內人士要‘耐得住寂寞’”。
產業發展需要協調有序
針對上述現實屏障,多位專家表示,加快推進光熱發電建設,需要協調有序。
“首先是做好規劃。要發展光熱技術的地方和企業很多,但規劃工作還不足,不能再僅僅圍繞個別項目進行規劃,今后需要對項目建設在區域內所起的作用、扮演的角色進行充分規劃。”梁志鵬說。
針對于此,石定寰也表達了類似觀點,“首先要把規劃做好,把戰略地位明確,在什么系統和地理條件下適合建設。在這個問題上,我認為氣象部門也應該參與進來,需要規劃部門和專家形成合力,落到實處。”
此外,“要進一步研究光熱產業的國家政策,包括技術政策、價格政策、科技創新政策等。”石定寰說。
在政策支持方面,呼聲最高的是盡快明確上網電價政策。“上網電價政策的缺失已經成為制約光熱發電工程建設的關鍵一環。建議盡快出臺光熱發電項目的上網電價或明確上網電價的確定原則。”孫銳表示。
結合現有成果,多位與會專家表示要盡快組織開展示范項目建設實施工作,為電價政策研究,產業技術發展,提高國際競爭力和降低成本奠定基礎,積累經驗。
除了國家政策,上海電氣亮源光熱工程有限公司總經理畢成業還表達了對光熱企業的期許,呼吁要正面引導電價出臺,不要有過高要求,光熱電價最終取決于能否被消費者接受,始終依靠補貼不可能持續發展。
同時,他還表示,在技術研發上,沒必要過多追求從0開發,鑒于國際上已經有了技術成熟的路線和案例,我們完全可以使用這些技術,同時不斷提高設備國產化水平。
多位與會專家表示,我國目前還處于光熱發電技術試驗階段,項目前期工作周期較長,力量投入也較多,企業在發展過程中要“耐得住寂寞”。
2017年或進入大規模開發階段
自2008年以來,全球光熱發電發展開始提速。根據最新統計,截至2014年底,全球累計光熱發電裝機容量達到4533兆瓦。
“全球范圍來看,已建成的光熱發電站以槽式電站為主,塔式電站市場份額繼續增長,線性菲涅爾式技術和蝶式技術仍處于商業化應用的前期。”國網能源研究院新能源研究所所長李瓊慧介紹,“隨著技術進步,塔式發電技術憑借其高效率,發展加快。熔鹽蓄熱技術已在太陽能熱發電中得到廣泛應用。”
記者在上述會議上了解到,世界光熱發電仍主要集中在西班牙和美國。美國將繼續引領全球光熱發電市場,同時,新興光熱發電市場正在形成。
截至2014年底,我國已建成實驗示范性太陽能光熱發電站(系統)6座,裝機規模約13.8兆瓦。“國家能源局已基本確定了我國光熱發電產業發展的進度表,即2014-2016年通過示范電價政策扶持完成一批商業化示范項目建設,2017年進入大規模開發建設階段。”李瓊慧說。
“太陽能熱發電機組可以根據電網用電負荷的需求,快速調節汽輪發電機組的出力,即參與電網一次調頻和二次調頻;通過配置足夠容量的儲熱系統,機組可實現24小時連續運行。”對于光熱發電的技術優勢,電力規劃設計總院副院長孫銳補充說,“穩定的電力輸出和良好的調節性能,適于集中大規模建設太陽能發電基地,可作為電力系統中的主力機組,完全可以替代燃煤機組調節電力系統中風電場造成的發電出力與用電負荷的不平衡,實現太陽能發電和風力發電的穩定外送。”
現實屏障多導致市場滲透慢
雖然光熱發電有其技術優勢,但其發展和市場滲透卻比預期慢。
“根據‘十二五規劃’,到2015年底,我國建成太陽能熱發電總裝機容量100萬千瓦。目前來看,這個目標恐怕難以實現了。”梁志鵬說。
“相比光伏發電,光熱發電有更大的難度。首先是光熱發電和自然資源有更大的依賴關系,除了光照,云量也是影響因素,此外,有些地區雖然條件較好,卻由于距離負荷太遠,需要考慮經濟性問題。”國務院參事、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理事長石定寰在上述會議上表示。
此外,國家應對氣候變化戰略研究和國際合作中心主任李俊峰也談及了我國光熱發電的諸多現實屏障。“首先是競爭屏障, 必須和天然氣發電、光伏發電、帶有儲能的光伏發電技術競爭。今年以來,天然氣價格大幅下降,光伏發電的價格和成本也在不斷下降,如果儲能技術進步后,光熱的競爭環境是很殘酷的。”李俊峰補充說,“其次是產業鏈屏障,目前我國光熱還沒有形成穩定的產業鏈,沒有產業規模能夠支撐發展;同時還有政策屏障,相關政策不明確,也沒有落實好。”
除了以上屏障,李俊峰還表示,“目前我國光熱產業需要和諧的聲音,鼓勵技術競爭,但不能相互攻擊;此外,光熱產業還未得到足夠的國家支持,仍需要長期努力進行技術研發投入,業內人士要‘耐得住寂寞’”。
產業發展需要協調有序
針對上述現實屏障,多位專家表示,加快推進光熱發電建設,需要協調有序。
“首先是做好規劃。要發展光熱技術的地方和企業很多,但規劃工作還不足,不能再僅僅圍繞個別項目進行規劃,今后需要對項目建設在區域內所起的作用、扮演的角色進行充分規劃。”梁志鵬說。
針對于此,石定寰也表達了類似觀點,“首先要把規劃做好,把戰略地位明確,在什么系統和地理條件下適合建設。在這個問題上,我認為氣象部門也應該參與進來,需要規劃部門和專家形成合力,落到實處。”
此外,“要進一步研究光熱產業的國家政策,包括技術政策、價格政策、科技創新政策等。”石定寰說。
在政策支持方面,呼聲最高的是盡快明確上網電價政策。“上網電價政策的缺失已經成為制約光熱發電工程建設的關鍵一環。建議盡快出臺光熱發電項目的上網電價或明確上網電價的確定原則。”孫銳表示。
結合現有成果,多位與會專家表示要盡快組織開展示范項目建設實施工作,為電價政策研究,產業技術發展,提高國際競爭力和降低成本奠定基礎,積累經驗。
除了國家政策,上海電氣亮源光熱工程有限公司總經理畢成業還表達了對光熱企業的期許,呼吁要正面引導電價出臺,不要有過高要求,光熱電價最終取決于能否被消費者接受,始終依靠補貼不可能持續發展。
同時,他還表示,在技術研發上,沒必要過多追求從0開發,鑒于國際上已經有了技術成熟的路線和案例,我們完全可以使用這些技術,同時不斷提高設備國產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