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是“十二五”規劃收官之年,也是“十三五”規劃開啟之年。《可再生能源發展“十二五”規劃》提出“到2015年底,我國建成太陽能熱發電總裝機容量100萬千瓦”的目標,雖然已難以按期實現,但發展光熱發電的方向未變。在2015年6月25日于北京召開的中國國際光熱電站大會暨CSPPLAZA年會上,國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梁志鵬副司長對于這個問題開誠布公,并用兩個“不會變”表達了對發展太陽能光熱發電的決心,使業界倍受鼓舞。他表示,目標雖然未能實現,但它卻是我們的最終方向,我們發展光熱發電的決心不會變,我們加快啟動光熱產業的工作信念不會變。
梁志鵬副司長介紹,近兩年來,在太陽能熱發電方面,國家能源局重點做了三個方面的工作:一是開展光熱發電資源調查。對適合光熱發電條件較好的地區進行了資源調查,并基本形成成果,從調查成果來看,具備技術條件的開發潛力達3億千瓦。近期,考慮到電網輸送、市場消納,具備建設條件的場址有1200萬千瓦,這個成果對國家層面決策非常有價值,對未來能源發展起到重要作用,這是產業發展的基礎。二是能源局一直積極推動示范項目的建設。制定了示范項目建設的工作方案,提出了技術條件,待確定近期建設規模和價格政策后將會很快啟動。三是國家太陽能光熱聯盟、電規院和水規院對光熱發電技術、產業發展做了非常好的研究,對國內產業的基礎做了詳細的調查。相比兩年前對光熱發電在中國是否可行存在試探性,現在,可以確定在中國發展太陽能熱發電完全具備條件。我們相信,光熱電站規模化建設啟動之前的等待不會太長。
對于如何做好太陽能熱發電產業發展工作,梁志鵬副司長從主管部門的角度提出了意見。他指出,相對來講,我們光熱發電技術還沒達到一定規模,處于一個啟動的準備階段。太陽能熱發電健康有序發展還需要大家共同努力:
1. 要做好規劃。現在提出來建設太陽能光熱項目的地方和企業較多,但是對一個區域資源條件的測量、評價、氣象觀測、規劃等工作不足,還是在圍繞個別項目進行。對于項目的建設、在區域內起的作用、其它電源所處的位置和在區域里面扮演的角色等等需要進行完整規劃。
2. 光熱發電到底需要在哪些技術方面進行創新?除了在技術研發、產品制造和工程建設方面,需要盡快形成技術能力,要研究光熱發電在我國電力系統中到底可以起到什么樣的作用,建議結合我國特點做一些研究。如果我們在光熱發電的技術上、規模上、運行方式上能夠更加適合電網系統性能的運行,它的前景將十分廣闊。光熱發電發展成熟后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起到取代火電的作用。為此,梁志鵬副司長認為應在熔融鹽儲熱換熱技術上多做些研究,因為中國缺少調節性電源,如果在熔融鹽儲熱換熱、產生蒸汽的環節進行改進和技術創新,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作為調節性電源使用。光熱發電如果能具備這種快速調節的性能,有可能達到天然氣發電的作用。
國家批準給浙江中控的1.2元/kWh補貼電價,相對于該企業而言可能偏低,但相比其它新能源發電還是比較高。如果光熱發電可以具備調節性能,作為調節性電源來使用,不用很長時間,就會具有現實的經濟性。為此,光熱發電的比較對象應該是燃氣發電。把光熱發電的成本降下來,并且把運行性能提高到燃氣發電的水平,這也是技術創新的一種思路。這也是適應中國市場的特點,技術創新與中國特色結合,才能有發展空間。
3. 產業自身要發展。現在,光熱發電不管是槽式還是塔式,熔融鹽還是換熱器,還有反射鏡等等方面,整個產業要形成體系,要達到規模化制造,才能全面發展。在中國搞光熱發電,部件應該本地制造才能降低成本,才能有競爭優勢。這個領域到底對我國有多大的貢獻量?這個產業發展對中國有多么重要?需要我們思考。當光熱發電啟動之后,應該達到一定的產業規模,形成全產業鏈體系。我們應該有一個使命和責任,建立光熱發電的技術和產業化能力,盡快提高光熱發電的市場競爭力,最終才能推動光熱發電技術廣泛的應用。
最后,梁志鵬副司長表示,眾多企業單位一定要形成合力,提高光熱發電技術,建成完整的產業體系。一定要瞄準國際先進水平,提高產業的競爭力。一定要不斷推動技術創新和產業升級,加速使光熱發電發展成為新能源中的重要新領域、新產業,成為推動環境保護、能源轉型、經濟發展的新生力量。
梁志鵬副司長介紹,近兩年來,在太陽能熱發電方面,國家能源局重點做了三個方面的工作:一是開展光熱發電資源調查。對適合光熱發電條件較好的地區進行了資源調查,并基本形成成果,從調查成果來看,具備技術條件的開發潛力達3億千瓦。近期,考慮到電網輸送、市場消納,具備建設條件的場址有1200萬千瓦,這個成果對國家層面決策非常有價值,對未來能源發展起到重要作用,這是產業發展的基礎。二是能源局一直積極推動示范項目的建設。制定了示范項目建設的工作方案,提出了技術條件,待確定近期建設規模和價格政策后將會很快啟動。三是國家太陽能光熱聯盟、電規院和水規院對光熱發電技術、產業發展做了非常好的研究,對國內產業的基礎做了詳細的調查。相比兩年前對光熱發電在中國是否可行存在試探性,現在,可以確定在中國發展太陽能熱發電完全具備條件。我們相信,光熱電站規模化建設啟動之前的等待不會太長。
對于如何做好太陽能熱發電產業發展工作,梁志鵬副司長從主管部門的角度提出了意見。他指出,相對來講,我們光熱發電技術還沒達到一定規模,處于一個啟動的準備階段。太陽能熱發電健康有序發展還需要大家共同努力:
1. 要做好規劃。現在提出來建設太陽能光熱項目的地方和企業較多,但是對一個區域資源條件的測量、評價、氣象觀測、規劃等工作不足,還是在圍繞個別項目進行。對于項目的建設、在區域內起的作用、其它電源所處的位置和在區域里面扮演的角色等等需要進行完整規劃。
2. 光熱發電到底需要在哪些技術方面進行創新?除了在技術研發、產品制造和工程建設方面,需要盡快形成技術能力,要研究光熱發電在我國電力系統中到底可以起到什么樣的作用,建議結合我國特點做一些研究。如果我們在光熱發電的技術上、規模上、運行方式上能夠更加適合電網系統性能的運行,它的前景將十分廣闊。光熱發電發展成熟后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起到取代火電的作用。為此,梁志鵬副司長認為應在熔融鹽儲熱換熱技術上多做些研究,因為中國缺少調節性電源,如果在熔融鹽儲熱換熱、產生蒸汽的環節進行改進和技術創新,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作為調節性電源使用。光熱發電如果能具備這種快速調節的性能,有可能達到天然氣發電的作用。
國家批準給浙江中控的1.2元/kWh補貼電價,相對于該企業而言可能偏低,但相比其它新能源發電還是比較高。如果光熱發電可以具備調節性能,作為調節性電源來使用,不用很長時間,就會具有現實的經濟性。為此,光熱發電的比較對象應該是燃氣發電。把光熱發電的成本降下來,并且把運行性能提高到燃氣發電的水平,這也是技術創新的一種思路。這也是適應中國市場的特點,技術創新與中國特色結合,才能有發展空間。
3. 產業自身要發展。現在,光熱發電不管是槽式還是塔式,熔融鹽還是換熱器,還有反射鏡等等方面,整個產業要形成體系,要達到規模化制造,才能全面發展。在中國搞光熱發電,部件應該本地制造才能降低成本,才能有競爭優勢。這個領域到底對我國有多大的貢獻量?這個產業發展對中國有多么重要?需要我們思考。當光熱發電啟動之后,應該達到一定的產業規模,形成全產業鏈體系。我們應該有一個使命和責任,建立光熱發電的技術和產業化能力,盡快提高光熱發電的市場競爭力,最終才能推動光熱發電技術廣泛的應用。
最后,梁志鵬副司長表示,眾多企業單位一定要形成合力,提高光熱發電技術,建成完整的產業體系。一定要瞄準國際先進水平,提高產業的競爭力。一定要不斷推動技術創新和產業升級,加速使光熱發電發展成為新能源中的重要新領域、新產業,成為推動環境保護、能源轉型、經濟發展的新生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