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信息技術遇到能源,能否產生顛覆性改變?
智慧能源的概念在近幾年迅速崛起。
2014中國智慧能源產業發展報告顯示,能源產業和包括物聯網、云計算在內的信息技術的深度融合,正在催生智慧能源產業的成熟發展。預計2015年能源行業的IT投資規模將達到615億元,復合增長率為20%以上。
“我們對于智慧能源的定義是——基于互聯網開放體系,綜合利用大數據、云計算等互聯網技術對各種儲能、用能、送能系統進行監測控制、操作運營、能效管理并提供服務,通過節能環保和信息消費的跨界融合,衍生出的新模式、新服務、新業態。”智慧能源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秘書長劉東接受《中國能源報》記者采訪時表示,“2015年,能源互聯網元年將真正開啟。”
產業規模上萬億
在業內人士看來,智慧能源即借助信息通信技術(ICT)對現有能源系統的優化,涵蓋能源開發利用到生產消費環節。其中,“泛在互聯”是智慧能源發展最基礎的需求。
“政府已經開始投資興建能源信息系統建設,但是,這些都無法滿足行業發展的真正需求,現在亟需一個透明、公正的第三方數據,而能源互聯網能做到這一點。”在1月21日舉辦的“第五屆智慧能源國際峰會”上,一位企業人士告訴本報記者,“我們的最終目的,是通過互聯網的技術、云計算對聯網地區乃至全國的能源使用狀況有所把握,并最終形成數據為政府決策提供幫助。”
據悉,全球已有許多發達國家認識到能源互聯網的重要性并付諸實踐。其中,歐盟明確表示,將通過ICT技術實現節能減排的目的,在2020年達到節省20%的主要能源消耗,減少20%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及提高20%的再生能源使用率。美國和日本也已將ICT節能上升到國家政策的高度,自上而下全面促進本國能源互聯網產業發展。
“中國目前尚未出臺明確支持智慧能源發展的文件,但國家發改委和財政部對此非常關注,已經著手研究這一問題了。”全國節能減排標準化技術聯盟理事長王忠敏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表示,“這是一個很大的市場。
在業內人士看來,“十三五”期間,通過ICT實現中國能源的綠色轉型,我國完全有可能培育出產業規模上萬億元的“智慧能源”新產業。
“占GDP 5%的中國零售業在經過十年的互聯網化后催生了近萬億的市場,產生了阿里巴巴、京東等行業巨頭。而GDP比重超 20%的能源產業在互聯網化后,必將產生更大的能量。未來10年,其帶來的直接和附帶產業規模將超過20萬億。”劉東說。
中國標準引領產業發展
在業內人士看來,能源互聯網有五個特征:能源結構生態化、市場主體多元化、能源商品標準化、能源物流智能化以及能源交易多變自由化。
“要實現上述標準,中國還要走很長的路。我們目前的發展思路是從節能減排入手,先做好這一個領域。”王忠敏告訴本報記者。
據了解,目前引起業界關注的能源管理系統思路是:部署傳感器采集前端能耗數據,然后將數據傳輸至云,通過云平臺實現數據分析和管理,最后改進節能效果或者實現設備運行的檢測和故障預警。除此之外,最終整個能源管理系統不僅體現在消費端,還可以建立企業之間的連接,幫助調配區域能源消耗。即實現進一步的能源物聯網或者能源ICT化。
盡管愿景美好,但在構建能源互聯網的過程中,需要將數以百億計的的設備與網絡相連,同時對這些設備產生的海量數據進行格式統一并最終保證數據安全。在此過程中,標準的制訂及統一一直是行業的關鍵問題。為解決設備與設備、設備與網絡、信息與數據間的存在的“孤島”問題,最終實現能源互聯網產業的全球部署,由中國主導的IEEE1888國際標準應運而生,目前已作為能源互聯網產業入口的重要標準受到全球關注。
劉東表示,“這一標準已在中國、日本、越南、泰國、印度等地完成了多個成功的示范項目及商業化的解決方案,某些項目在幫助企業提高生產效率的同時,甚至產生了45%以上的節能量。”
期待出臺扶持政策
“智慧能源的發展就像當初的物聯網,物聯網提出了很多年,但發展都不像想象中那么快。現在,智慧能源,或者更具體到能源互聯網的發展也面臨兩大瓶頸:一是成本,二是政策。”一位不愿具名的行業人士告訴本報記者。
據了解,在發展初期,由于互聯網能源的發展依賴于基礎網絡、基礎設施、基礎平臺的發展水平,需要進行大規模的前期投入,而這些初期投入產生回報需要經歷一個較長的時期。
政策方面,《十二五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提出了“十二五”期間的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其中節能環保產業與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分別占據一席之地。《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節能環保產業的意見》也明確指出,加強推進節能監測平臺建設,強化數據和信息交流能力,使節能環保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新的支柱產業。但如何將國家大的政策導向與具體智慧能源發展結合起來,相關細則文件至今仍未出臺。
“幸運的是,國家部委已經注意到智慧能源的發展,國家開發銀行也表態將對節能低碳予以集中性支持。”王忠敏說,“現在,我們能源互聯網的網關、管控平臺等要件已經配備,今年4月份,我們將在山東進行地區能源互聯網試點,這或許是一個展示自我的良好機會。”
智慧能源的概念在近幾年迅速崛起。
2014中國智慧能源產業發展報告顯示,能源產業和包括物聯網、云計算在內的信息技術的深度融合,正在催生智慧能源產業的成熟發展。預計2015年能源行業的IT投資規模將達到615億元,復合增長率為20%以上。
“我們對于智慧能源的定義是——基于互聯網開放體系,綜合利用大數據、云計算等互聯網技術對各種儲能、用能、送能系統進行監測控制、操作運營、能效管理并提供服務,通過節能環保和信息消費的跨界融合,衍生出的新模式、新服務、新業態。”智慧能源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秘書長劉東接受《中國能源報》記者采訪時表示,“2015年,能源互聯網元年將真正開啟。”
產業規模上萬億
在業內人士看來,智慧能源即借助信息通信技術(ICT)對現有能源系統的優化,涵蓋能源開發利用到生產消費環節。其中,“泛在互聯”是智慧能源發展最基礎的需求。
“政府已經開始投資興建能源信息系統建設,但是,這些都無法滿足行業發展的真正需求,現在亟需一個透明、公正的第三方數據,而能源互聯網能做到這一點。”在1月21日舉辦的“第五屆智慧能源國際峰會”上,一位企業人士告訴本報記者,“我們的最終目的,是通過互聯網的技術、云計算對聯網地區乃至全國的能源使用狀況有所把握,并最終形成數據為政府決策提供幫助。”
據悉,全球已有許多發達國家認識到能源互聯網的重要性并付諸實踐。其中,歐盟明確表示,將通過ICT技術實現節能減排的目的,在2020年達到節省20%的主要能源消耗,減少20%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及提高20%的再生能源使用率。美國和日本也已將ICT節能上升到國家政策的高度,自上而下全面促進本國能源互聯網產業發展。
“中國目前尚未出臺明確支持智慧能源發展的文件,但國家發改委和財政部對此非常關注,已經著手研究這一問題了。”全國節能減排標準化技術聯盟理事長王忠敏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表示,“這是一個很大的市場。
在業內人士看來,“十三五”期間,通過ICT實現中國能源的綠色轉型,我國完全有可能培育出產業規模上萬億元的“智慧能源”新產業。
“占GDP 5%的中國零售業在經過十年的互聯網化后催生了近萬億的市場,產生了阿里巴巴、京東等行業巨頭。而GDP比重超 20%的能源產業在互聯網化后,必將產生更大的能量。未來10年,其帶來的直接和附帶產業規模將超過20萬億。”劉東說。
中國標準引領產業發展
在業內人士看來,能源互聯網有五個特征:能源結構生態化、市場主體多元化、能源商品標準化、能源物流智能化以及能源交易多變自由化。
“要實現上述標準,中國還要走很長的路。我們目前的發展思路是從節能減排入手,先做好這一個領域。”王忠敏告訴本報記者。
據了解,目前引起業界關注的能源管理系統思路是:部署傳感器采集前端能耗數據,然后將數據傳輸至云,通過云平臺實現數據分析和管理,最后改進節能效果或者實現設備運行的檢測和故障預警。除此之外,最終整個能源管理系統不僅體現在消費端,還可以建立企業之間的連接,幫助調配區域能源消耗。即實現進一步的能源物聯網或者能源ICT化。
盡管愿景美好,但在構建能源互聯網的過程中,需要將數以百億計的的設備與網絡相連,同時對這些設備產生的海量數據進行格式統一并最終保證數據安全。在此過程中,標準的制訂及統一一直是行業的關鍵問題。為解決設備與設備、設備與網絡、信息與數據間的存在的“孤島”問題,最終實現能源互聯網產業的全球部署,由中國主導的IEEE1888國際標準應運而生,目前已作為能源互聯網產業入口的重要標準受到全球關注。
劉東表示,“這一標準已在中國、日本、越南、泰國、印度等地完成了多個成功的示范項目及商業化的解決方案,某些項目在幫助企業提高生產效率的同時,甚至產生了45%以上的節能量。”
期待出臺扶持政策
“智慧能源的發展就像當初的物聯網,物聯網提出了很多年,但發展都不像想象中那么快。現在,智慧能源,或者更具體到能源互聯網的發展也面臨兩大瓶頸:一是成本,二是政策。”一位不愿具名的行業人士告訴本報記者。
據了解,在發展初期,由于互聯網能源的發展依賴于基礎網絡、基礎設施、基礎平臺的發展水平,需要進行大規模的前期投入,而這些初期投入產生回報需要經歷一個較長的時期。
政策方面,《十二五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提出了“十二五”期間的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其中節能環保產業與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分別占據一席之地。《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節能環保產業的意見》也明確指出,加強推進節能監測平臺建設,強化數據和信息交流能力,使節能環保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新的支柱產業。但如何將國家大的政策導向與具體智慧能源發展結合起來,相關細則文件至今仍未出臺。
“幸運的是,國家部委已經注意到智慧能源的發展,國家開發銀行也表態將對節能低碳予以集中性支持。”王忠敏說,“現在,我們能源互聯網的網關、管控平臺等要件已經配備,今年4月份,我們將在山東進行地區能源互聯網試點,這或許是一個展示自我的良好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