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2日,科技部在北京鐵道大廈召開了973計劃項目驗收會議,黃湘研究員作為首席科學家匯報了《高效規?;?a href="http://www.isoboards.com/news/search.php?kw=太陽能" target="_blank">太陽能熱發電的基礎研究》(項目編號2010CB22710)項目情況,隨后分別介紹了項目的兩個代表性成果報告《吸熱過程光-熱耦合特性及傳熱機理》和《太陽能熱發電“光-熱-功”一體化能量系統集成研究》。

本項目團隊集中了我國工程熱物理、光學、材料學、化學、機械學等領域一批優秀的學者,形成一支在太陽能熱發電領域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研究團隊,建成培養太陽能領域高素質創新人才、太陽能熱發電科學技術研究基地,增強承擔國家重大科研攻關任務的能力,提升太陽能利用水平和發展能源、材料學科的科技創新能力與綜合競爭實力。
驗收專家組通過現場答辯的形式評估了項目計劃任務和預期目標的完成情況、研究水平和創新性、項目實施效果、研究隊伍與人才培養情況、組織管理、合作交流、數據共享、科技報告檔案建立、經費使用以及課題結題驗收情況等。專家組對項目的進展和取得的成果給予了高度評價,認為切實解決了太陽能熱發電領域的一些關鍵科學問題,對我國太陽能熱發電科學技術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
本項目于2010年1月正式啟動,歷時五年,項目團隊由中國科學院電工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工程熱物理研究所、中國科學院長春光學精密機械與物理研究所、西安交通大學、河海大學、中山大學、北京工業大學和武漢理工大學等8家單位組成。項目團隊按照任務書內五年計劃內容開展工作,已全部開展完成計劃任務,并于2014年9月完成了本項目6個課題的驗收,取得全優的成績。


經過五年攻關,該項目建立了太陽輻射能流聚集—吸收的協同輸運及轉換的理論框架,開發了聚光系統新型材料體系,形成了聚光與吸熱過程協同設計方法,發展了輻射能流時空不穩定非均勻條件下傳熱學理論,并以此為系統控制邏輯設計的基礎,揭示了儲熱過程多相耦合傳遞機理,探索了新型傳熱、儲熱材料的構建體系,為低成本高效傳熱、儲熱材料制備技術及規?;瘧锰峁┛茖W基礎;建立了不可控輸入的太陽能“光—熱—功”能量系統一體化集成與調控理論,發展“光—熱—功”轉化中熱能梯級利用原理;探明了規模化熱發電系統全壽命周期內環境影響機制,形成太陽能熱發電的環境適應性設計方法,并以此得出了基于多參數耦合的我國太陽能選址模型編制了選址軟件。該項目除完成本項目規定任務外,項目組還在我國建立一批太陽能熱發電的重要研究平臺,包括北京延慶的太陽能聚集、吸熱、傳熱、儲熱、太陽能發電系統、風沙環境影響等方面;西安交通大學高倍室內太陽輻射試驗臺;中山大學建立了熔融鹽傳熱、兩相流傳熱試驗平臺;北京工業大學熔融鹽太陽能吸熱試驗平臺;中國科學院長春光機所太陽能聚光器面型精度試驗平臺;武漢理工大學高溫陶瓷儲熱材料物理化學性能試驗平臺,多孔材料傳熱試驗平臺等。這些平臺的建立涉及了太陽能熱發電的重要過程,為我國太陽能熱發電的可持續發展奠定了重要基礎。


本項目執行期內,國內太陽能熱發電的基礎研究工作得到空前活躍,中國在太陽能熱發電方面發表的SCI論文數量和增量國際排名目前處于第1位,論文創新質量等方面也顯著提高,在重要國際會議作大會特邀報告25次,擔任國際會議主席5人次,使得我國太陽能熱發電科學技術在國際學術屆占據重要地位,產生重要影響。第20屆國際能源署太陽能熱發電和熱化學大會于2014年9月在北京召開。我國科學家被選為國際能源署太陽能熱發電和化學能組織副主席。
太陽能熱發電科學技術的研究在我國方興未艾,隨著973項目成果向高技術和產業的轉移,我國的太陽能熱發電事業在下一個5年將更加蓬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