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6日,第20屆“國際太陽能熱發電和熱化學大會”在北京召開,主題為“將聚光太陽能熱利用推向全球化發展”。該大會是國際太陽能熱發電和熱化學界最具權威的國際學術會議,中國能建副總經理、總工程師周厚貴應邀出席大會開幕式。
大會首次在中國召開,表明了國際太陽能熱發電界對中國太陽能熱發電技術快速發展的肯定。近年來,太陽能光熱發電在我國逐漸興起,國家支持政策呼之欲出,有望迎來發展“爆發期”。
一項新興的清潔發電技術
太陽能光熱發電,也叫聚光太陽能熱發電,通過將太陽能直射光聚集起來,轉化為熱能,從而驅動發電機產生電力。光熱發電分為槽式、塔式、碟式、線性菲涅爾式四種,目前投入商業化的是槽式和塔式發電。
與光伏發電相比,光熱發電具有并網友好、儲熱連續、發電穩定等優勢,因此最有條件逐步替代火電擔當基礎電力負荷,成為防治大氣污染的重要途徑。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光熱發電開始在歐美國家商業化應用,目前在美國、西班牙等國已實現產業化。截至2014年5月,全球已并網光熱電站總裝機容量超過4000兆瓦。 據預測,2020年全球光熱發電裝機將超過42000兆瓦。
我國太陽能光熱資源豐富,僅在西北地區,光熱發電可裝機潛力約16000兆瓦,年潛在發電量42000兆千瓦時。專家認為,光熱發電將是我國新能源領域較具代表性和潛力的產業。大規模發展光熱發電替代燃煤火電,將有助于優化我國能源消費結構,盡早解決霧霾問題。
與歐美國家相比,我國光熱發電起步較晚,目前仍是方興未艾,裝機規模處于萌芽狀態,多數在運項目也屬于實驗性質,尚未實現大規模商業化運行。
國內企業布局光熱發電市場
目前,國內光熱發電產業鏈初步形成,關鍵技術、主要裝備已實現自主化,大規模商業化應用時機已然成熟。近年來,國內企業逐漸布局光熱發電市場。
作為我國電力和能源建設的主力軍,中國能建在光熱發電咨詢規劃、勘測設計、工程承包領域處于領先地位。華北電力設計院工程有限公司,就擁有6項太陽能光熱發電專利,并承擔了新疆、寧夏、西藏、內蒙古等地10多個光熱發電項目的可研設計。
2012年6月,我國首個、亞洲最大的塔式太陽能光熱發電站——八達嶺太陽能光熱發電實驗電站建成發電,使我國成為繼美國、西班牙、以色列之后,世界上第四個掌握太陽能光熱發電技術的國家。該電站由中國電力工程顧問集團設計,北京電力建設公司參與建設。
2013年7月,西北電力設計院設計的青海德令哈50兆瓦塔式太陽能光熱發電站一期工程并網發電,該工程是我國目前唯一一個商業化運行的光熱發電項目,標志我國自主研發的光熱發電技術達到大規模工業化應用水平。
今年6月,受國家能源局委托,電力規劃設計總院對我國光熱產業發展情況進行摸底。今年以來,國家能源局、發改委、電力規劃設計總院已兩次召開關于光熱發電的座談會,探討出臺行業政策、推進光熱發電項目建設。
“目前,中國能建正在進行基于空氣工質的太陽能光熱發電研究,力爭取得技術上的突破,在太陽能光熱發電裝備領域做好技術儲備。” 中國能建工程研究院副院長許繼剛說。
光熱發電將迎來“爆發期”
在第20屆“國際太陽能熱發電和熱化學大會”上,與會代表普遍達成共識——中國光熱發電前景可期。科技部副部長曹健林表示:“中國光熱發電大有潛力”。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理事長石定寰指出:“光熱發電是推動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的一個重要方向”。
今年以來,國內光熱發電行業已經逐漸升溫。7月1日,近年國內光熱發電產業首個開工建設大型商業化項目——中廣核青海德令哈50兆瓦槽式光熱發電示范項目動工。8月27日,全球最大的光熱發電儲能材料基地也在德令哈啟動建設。2013年以來,僅我國西北地區,已經批準了20多個光熱發電項目,多個項目已在前期準備中。據悉,國家最快將于今年10月底前出臺支持光熱發展的政策,并推出一批總裝機容量在1000兆瓦左右的示范工程。
業內人士預測,2014年將是我國光熱發展元年,光熱發電有望迎來爆發期。據我國電力規劃,2020年要實現3000兆瓦光熱發電裝機的最低目標,市場規模將超過千億元。“光熱發電產業鏈長,可推動發電裝備制造業的高端發展。”第20屆“國際太陽能熱發電和熱化學大會”主席、國家“973”項目組組長、中國科學院太陽能光熱利用與光伏系統重點實驗室主任王志峰表示。
光熱發電即將迎來爆發式發展,具備電力和能源規劃咨詢、勘測設計、工程承包、裝備制造、投資運營等完整業務鏈的中國能建,在光熱發電領域擁有雄厚實力和豐富建設經驗,正蓄勢“爆發”,迎接美好發展前景。
大會首次在中國召開,表明了國際太陽能熱發電界對中國太陽能熱發電技術快速發展的肯定。近年來,太陽能光熱發電在我國逐漸興起,國家支持政策呼之欲出,有望迎來發展“爆發期”。
一項新興的清潔發電技術
太陽能光熱發電,也叫聚光太陽能熱發電,通過將太陽能直射光聚集起來,轉化為熱能,從而驅動發電機產生電力。光熱發電分為槽式、塔式、碟式、線性菲涅爾式四種,目前投入商業化的是槽式和塔式發電。
與光伏發電相比,光熱發電具有并網友好、儲熱連續、發電穩定等優勢,因此最有條件逐步替代火電擔當基礎電力負荷,成為防治大氣污染的重要途徑。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光熱發電開始在歐美國家商業化應用,目前在美國、西班牙等國已實現產業化。截至2014年5月,全球已并網光熱電站總裝機容量超過4000兆瓦。 據預測,2020年全球光熱發電裝機將超過42000兆瓦。
我國太陽能光熱資源豐富,僅在西北地區,光熱發電可裝機潛力約16000兆瓦,年潛在發電量42000兆千瓦時。專家認為,光熱發電將是我國新能源領域較具代表性和潛力的產業。大規模發展光熱發電替代燃煤火電,將有助于優化我國能源消費結構,盡早解決霧霾問題。
與歐美國家相比,我國光熱發電起步較晚,目前仍是方興未艾,裝機規模處于萌芽狀態,多數在運項目也屬于實驗性質,尚未實現大規模商業化運行。
國內企業布局光熱發電市場
目前,國內光熱發電產業鏈初步形成,關鍵技術、主要裝備已實現自主化,大規模商業化應用時機已然成熟。近年來,國內企業逐漸布局光熱發電市場。
作為我國電力和能源建設的主力軍,中國能建在光熱發電咨詢規劃、勘測設計、工程承包領域處于領先地位。華北電力設計院工程有限公司,就擁有6項太陽能光熱發電專利,并承擔了新疆、寧夏、西藏、內蒙古等地10多個光熱發電項目的可研設計。
2012年6月,我國首個、亞洲最大的塔式太陽能光熱發電站——八達嶺太陽能光熱發電實驗電站建成發電,使我國成為繼美國、西班牙、以色列之后,世界上第四個掌握太陽能光熱發電技術的國家。該電站由中國電力工程顧問集團設計,北京電力建設公司參與建設。
2013年7月,西北電力設計院設計的青海德令哈50兆瓦塔式太陽能光熱發電站一期工程并網發電,該工程是我國目前唯一一個商業化運行的光熱發電項目,標志我國自主研發的光熱發電技術達到大規模工業化應用水平。
今年6月,受國家能源局委托,電力規劃設計總院對我國光熱產業發展情況進行摸底。今年以來,國家能源局、發改委、電力規劃設計總院已兩次召開關于光熱發電的座談會,探討出臺行業政策、推進光熱發電項目建設。
“目前,中國能建正在進行基于空氣工質的太陽能光熱發電研究,力爭取得技術上的突破,在太陽能光熱發電裝備領域做好技術儲備。” 中國能建工程研究院副院長許繼剛說。
光熱發電將迎來“爆發期”
在第20屆“國際太陽能熱發電和熱化學大會”上,與會代表普遍達成共識——中國光熱發電前景可期。科技部副部長曹健林表示:“中國光熱發電大有潛力”。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理事長石定寰指出:“光熱發電是推動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的一個重要方向”。
今年以來,國內光熱發電行業已經逐漸升溫。7月1日,近年國內光熱發電產業首個開工建設大型商業化項目——中廣核青海德令哈50兆瓦槽式光熱發電示范項目動工。8月27日,全球最大的光熱發電儲能材料基地也在德令哈啟動建設。2013年以來,僅我國西北地區,已經批準了20多個光熱發電項目,多個項目已在前期準備中。據悉,國家最快將于今年10月底前出臺支持光熱發展的政策,并推出一批總裝機容量在1000兆瓦左右的示范工程。
業內人士預測,2014年將是我國光熱發展元年,光熱發電有望迎來爆發期。據我國電力規劃,2020年要實現3000兆瓦光熱發電裝機的最低目標,市場規模將超過千億元。“光熱發電產業鏈長,可推動發電裝備制造業的高端發展。”第20屆“國際太陽能熱發電和熱化學大會”主席、國家“973”項目組組長、中國科學院太陽能光熱利用與光伏系統重點實驗室主任王志峰表示。
光熱發電即將迎來爆發式發展,具備電力和能源規劃咨詢、勘測設計、工程承包、裝備制造、投資運營等完整業務鏈的中國能建,在光熱發電領域擁有雄厚實力和豐富建設經驗,正蓄勢“爆發”,迎接美好發展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