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光伏電站系統效率分析表中可以看出單多晶在發電效率方面因其晶體結構差異有4個方向存在不同:
1、 非線性損失;

單多晶發電量與太陽輻射值的變化趨勢相似。根據最大功率點電子負載的阻值,反應出單晶組件的一致性要比多晶組件的一致性好即非線性損失小于多晶。
2、光伏組件溫升損失;
光伏組件在工作時的光熱轉換主要有四個來源:第一個來源是具有較高能量的短波波長的光子激發光伏電池產生光生載流子后還有一部分的能量剩余,這部分剩余的能量被轉換為熱能;第二個來源是光伏電池中的光生載流子并不能全部被電極收集形成光電流,另有一部分光生載流子會在電池內部和表面產生復合,這些復合的光生載流子也會產生熱量;第三個來源是能量較低的長波光不足以激發光伏電池產生光生載流子,這部分光子的能量則全部轉化為熱能;第四個來源是光伏組件中的電流的熱效應,即焦耳熱。
晶體硅光伏組件的工作溫度是影響光伏電池能量轉換效率和發電量的重要因素,主要是由于晶體硅光伏電池效率具有負的溫度系數,其光電轉換效率隨電池溫度上升而線性下降。光伏電池的工作溫度每提高1℃,功率輸出減少0.4%-0.5%,同時就會造成光伏組件發電量的減少。而未能轉換為電能的太陽能變為熱能,使光伏組件的工作溫度加速上升。
理論上,單晶組件由于其晶體結構單一,材料純度高,內阻小,光電轉換效率高,其工作溫度低于多晶組件。同條件下,相同標稱功率的單晶組件應該具有更高的發電量。
3、光伏組件性能衰減;
晶硅電池功率衰減機理
1、初始光致衰減:在業內普遍認為該現象是由B-O復合體或Fe-B復合體產生的,它的現象是組件在初始一個月的時間內發電效率迅速下降至臨界值時趨于穩定,經過長期監測初始光衰后的電池片經過長期光照會有緩慢回升的現象:初始光衰一般情況下單晶組件略大于多晶組件。
2、長期老化衰減(溫濕度環境衰減):這是由于溫度的交替變化會在電池片內部產生熱應力,熱應力積累到一定程度時,電池片結構薄弱處會發生斷裂,則會造成組件功率衰減。或者由于組件在長期使用過程中的老化衰減,單晶、多晶電池片晶體結構不一樣,因此,理論上單多晶組件在承受熱應力及溫濕度變化方面會存在差異。

電站衰減實例:上圖為寧夏中衛地區同一電站2013年單晶與多晶發電量與2012年發電量衰減情況如右圖所示,注:因2012年與2013年實際太陽福照度可能存在差異,故衰減絕對值誤差較大,僅具有參考意義,而單晶多晶相對值則體現相同條件下的實際差異(約有0.34%的差異)
1、 非線性損失;

單多晶發電量與太陽輻射值的變化趨勢相似。根據最大功率點電子負載的阻值,反應出單晶組件的一致性要比多晶組件的一致性好即非線性損失小于多晶。
2、光伏組件溫升損失;
光伏組件在工作時的光熱轉換主要有四個來源:第一個來源是具有較高能量的短波波長的光子激發光伏電池產生光生載流子后還有一部分的能量剩余,這部分剩余的能量被轉換為熱能;第二個來源是光伏電池中的光生載流子并不能全部被電極收集形成光電流,另有一部分光生載流子會在電池內部和表面產生復合,這些復合的光生載流子也會產生熱量;第三個來源是能量較低的長波光不足以激發光伏電池產生光生載流子,這部分光子的能量則全部轉化為熱能;第四個來源是光伏組件中的電流的熱效應,即焦耳熱。
晶體硅光伏組件的工作溫度是影響光伏電池能量轉換效率和發電量的重要因素,主要是由于晶體硅光伏電池效率具有負的溫度系數,其光電轉換效率隨電池溫度上升而線性下降。光伏電池的工作溫度每提高1℃,功率輸出減少0.4%-0.5%,同時就會造成光伏組件發電量的減少。而未能轉換為電能的太陽能變為熱能,使光伏組件的工作溫度加速上升。
理論上,單晶組件由于其晶體結構單一,材料純度高,內阻小,光電轉換效率高,其工作溫度低于多晶組件。同條件下,相同標稱功率的單晶組件應該具有更高的發電量。
3、光伏組件性能衰減;
晶硅電池功率衰減機理
1、初始光致衰減:在業內普遍認為該現象是由B-O復合體或Fe-B復合體產生的,它的現象是組件在初始一個月的時間內發電效率迅速下降至臨界值時趨于穩定,經過長期監測初始光衰后的電池片經過長期光照會有緩慢回升的現象:初始光衰一般情況下單晶組件略大于多晶組件。
2、長期老化衰減(溫濕度環境衰減):這是由于溫度的交替變化會在電池片內部產生熱應力,熱應力積累到一定程度時,電池片結構薄弱處會發生斷裂,則會造成組件功率衰減。或者由于組件在長期使用過程中的老化衰減,單晶、多晶電池片晶體結構不一樣,因此,理論上單多晶組件在承受熱應力及溫濕度變化方面會存在差異。

電站衰減實例:上圖為寧夏中衛地區同一電站2013年單晶與多晶發電量與2012年發電量衰減情況如右圖所示,注:因2012年與2013年實際太陽福照度可能存在差異,故衰減絕對值誤差較大,僅具有參考意義,而單晶多晶相對值則體現相同條件下的實際差異(約有0.34%的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