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科院青島生物能源與過程所先進儲能技術中心(青島儲能產業技術研究院)逄淑平博士領導的研究小組成功開發出新型鈦礦型太陽能材料(NH2CH=NH2PbI3)。該材料因其具有良好的熱穩定性和光電轉換性能,在低成本柔性太陽能儲能領域(如光伏大棚等)有著廣闊的應用前景,相關工作發表在《Chemistry of Materials》雜志,得到國際同行的高度評價。《Chemistry of Materials》主編來信指出,該成果涉及的文章是該刊物二月份下載次數最高的文章。目前,該技術已經進行知識產權的專利保護布局。

平面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的結構示意圖

電池器件的電流-電壓曲線
該研究小組正在對鈣鈦礦材料和器件進行進一步優化,通過減小晶體內晶格、位錯缺陷濃度,提高載流子的擴散距離;通過晶界鈍化手段,降低晶界的缺陷能級對載流子的捕獲作用,從而實現光電轉換效率的進一步提升。在平面電池結構中,該材料11.3%的光電轉換效率已達到該器件結構的世界領先水平。
該研究小組還在非鉛的環境友好型鈣鈦礦光電轉換材料設計與制備及其器件應用也取得重要進展。在此基礎上采用原子層沉積(ALD)技術和卷對卷(ROLL TO ROLL)技術探索制備出低成本、大面積、柔性、高效太陽能電池,將極大地滿足青島乃至山東地區對低成本柔性光伏大棚等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