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是市場低谷時,越能展現一個企業的韌勁兒與眼光。
經歷光伏市場“寒冬”的洗禮與磨練,我省太陽能光伏產業巨頭晶龍集團一方面眼睛向內,苦練內功,扎扎實實進行技術創新,不斷強筋壯骨,力求在“寒冬”中積蓄力量,提高自身競爭力。這一點晶龍做到了,太陽能電池實現了高效率低成本,率先突破“國標門檻”——按照國家為抑制光伏產能過剩而出臺的《光伏制造行業規范條件》,企業生產的單晶硅電池的光電轉換效率不得低于20%,多晶電池的光電轉換效率不得低于18%。另一方面,晶龍集團眼睛向外,緊盯國際、國內兩個市場,生產經營穩步提升,不少訂單已簽到了2014年年底。這一喜人的景象,在光伏市場逐步回暖的情勢下展現出了催人奮進的“晶龍活力”。
技術創新是發展的動力源泉,實現高效率低成本,率先突破“國標門檻”
2013年8月20日,晶龍集團旗下的晶澳太陽能公司研發的“博秀”P型單晶太陽能電池光電轉換效率達20.5%,獲得德國弗勞恩霍夫太陽能系統研究所的獨立認證,成為156P型單晶硅電池片的業界新標桿。
在晶龍集團董事長靳保芳看來,這一認證的意義,不僅僅是一個研發成果證明,更是企業在業界率先突破“國標門檻”的重要標志。按照國家今年9月份為抑制光伏產能過剩而出臺的《光伏制造行業規范條件》,企業生產的單晶硅電池的光電轉換效率不得低于20%。20.5%,這一光電轉換率高出目前同行先進標準1.5個百分點,意味著光伏發電度電成本可降10%左右。
幾乎與此同時,該公司研發的多晶硅太陽能電池轉換效率創立了業界新紀錄,高達18.3%,居世界領先水平。與現在的太陽能電池產業界的平均轉換效率相比,晶澳研發的技術在轉換效率絕對值上提高了1個百分點,即太陽能電池提高一個百分點,可使成本降低5—7%。18.3%的轉換效率已通過揚州光電產品檢測中心的獨立認證,超越了之前所有獲認證的156多晶電池效率的業界紀錄。這項新技術的問世,不僅是晶澳太陽能卓越研發實力的有力證明,更是其不斷努力以滿足市場日益增長的高效太陽能產品需求的重要舉措。今年以來,晶澳為了保證產品的優勢,投資1.2億美元對產品給予升級。據介紹,新技術不僅大大提升了光電轉換效率,而且有效降低了每瓦的安裝成本。此次轉換效率的提升得益于晶澳公司自主生產的多晶硅片,電池轉換效率得以大幅提高。公司的研發團隊將通過不斷整合、改進技術及現有電池生產線,從而推進相應光伏組件的規模生產。
負責技術創新工作的晶龍集團副董事長任丙彥高興地說:“至此,晶澳太陽能公司的單、多晶電池轉換效率均已超過光伏‘國八條’里規定的20%及18%的準入門檻,成為業界翹楚。”
晶澳太陽能電池研發公司首席科學家及研發中心總經理單偉博士表示:“運用此種改進的高效電池生產技術,我們將規模量產相應的高效光伏組件,為我們的重點客戶及項目合作伙伴提供更優異高效的產品。”。
“博秀就是在這里誕生的,這里是我們的創新發動機。”在位于晶澳揚州基地內的“晶澳太陽能電池研發中心”,晶澳揚州基地副總裁、技術工藝負責人宋鋒兵興奮地介紹說,投資3個億建設的2萬平方米研發中心在國內也屬一流,現在看來,這里已經發揮出引領技術潮流的作用。
大家都知道,具有遠見卓識的企業才能走得更遠。
市場競爭中,永遠都不是一帆風順的。但有一點卻是永恒不變的,那就是技術創新的引領者將成為戰無不勝的強者。
“晶龍正是看中了這一點,我們就是要在光電轉換效率上求創新、求突破,率先突破‘國標門檻’,這是生存與發展的關鍵點。”靳保芳對此堅定不移。他說,晶龍更加專注于提升光電轉換效率這一核心技術的研發工作,致力于突破先進技術規模化生產的瓶頸,實現“造福全人類”的目標。
功夫不負有心人。近日,工信部對第一批符合《光伏制造行業規范條件》企業進行公示,在總數為134家的光伏制造企業名單中,河北省共有11家企業榜上有名。其中有晶龍實業集團有限公司、晶澳太陽能有限公司、寧晉晶興電子材料有限公司、寧晉松宮電子材料有限公司、邢臺晶龍電子材料有限公司。以上企業涉及光伏制造領域的多晶硅、硅棒、硅錠、硅片、電池、組件等生產環節。
值得可喜可賀的是,這11家企業中,晶龍集團就占了5個席位。根據工信部之前出臺的《光伏制造行業規范條件》及《光伏制造行業規范公告管理暫行辦法》的規定,這些企業將繼續享受國家出臺的市場應用扶持和信貸授信等政策支持。
越是低谷時,越是力量積蓄時,市場低潮時期就是技術創新的高潮時期
靳保芳說,“再窮不能窮研發”,提高光電轉換率是光伏產業皇冠上的明珠,無論市場環境如何變換,研發一刻都不能停止。
對此,參與博秀研發的技術負責人之一宋鋒兵博士體會很深。
去年,因光伏市場持續低迷,晶龍的資金鏈一度陷入緊張,于是,晶龍明確規定:減少不必要的支出,能省的錢盡量省。可就在這個時候,因研發博秀的需要,晶澳要從德國進口一套濕法刻蝕機,報價6000萬元。這對于手頭正緊的公司來說,是筆不小的開支。帶著忐忑的心情,他們把報告打上去了,沒想到第二天董事會就批準了。靳保芳說,該卡的支出是非生產項目資金,用于技術創新的資金,要多少給多少,決不含糊。
靳保芳說:“越是低谷時,越是力量積蓄時,市場低潮時期就是技術創新的高潮時期”。
“說實話,這讓我們搞科研的人員備受鼓舞。”宋鋒兵談到,沒有了后顧之憂,激發了大家的工作熱情,創新的勁頭更足了。
每年將銷售收入的5%用于科技創新經費,這是晶龍對創新的制度保障。多年以來,這一點雷打不動。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企業為降低成本,什么都可以節省,唯獨用于技術創新的資金不能省。”晶龍集團董事長、總經理靳保芳的話擲地有聲,技術創新永無止境,沒有持續研發能力的企業很可能就看不到光伏春天的到來,技術創新能力是光伏企業的立足之本,是企業進一步變強變大的必由之路。
除了資金支持,晶龍還制定了具體創新方法,理清創新思路,以保證“好鋼要用到刀刃上”。早在2005年,就成立科技創新委員會,頒布《技術創新工作條例》,成立電子材料研究所和研發中心,每年都要根據發展實際選定十幾項科技攻關課題,并把它落實到人頭上進行科研攻關,項目完成后進行驗收,及時兌現獎勵,并在年底進行表彰。
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要“加快建設國家創新體系,著力構建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要求把“全社會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創新發展上來”。企業作為市場主體和創新主體,在建設創新型國家中擔負著重要責任和使命。早在18年前成立之初,晶龍就走了產學研相結合的產學研一體化科技創新道路。
“產學研結合、科研生產一體化,是科技型企業成功的必由之路。”靳保芳認為,太陽能光伏產業具有科技含量高、尖端人才密集、營銷外向型強、生產工藝升級快等特點,惟有堅持產學研結合,才能保障技術持續創新。
截至目前,晶龍已經擁有企業技術中心、硅材料研究中心、太陽能電池研發中心、太陽能組件研發中心等4個研發中心,一個國家級實驗室、兩個博士后工作站;在美國、德國、日本設有研發營銷機構;與歐美認證機構合作,可利用自己在上海建立的實驗室來測試歐洲和美國的標準。同時,2012年又與中科院合作建立了“光伏創新研究中心”,圍繞太陽能電池高效率、低成本的發展趨勢,研究成果產業化,進一步提升太陽能電池技術。這些研發機構密切關注著世界太陽能產業的技術變化,也為企業的發展積蓄著科技力量。
晶龍堅持不懈抓科技創新,提高發展質量與效益,做世界光伏產業的領跑者。太陽能電池組件進入全球一線廠商,單晶硅產量連續九年保持世界首位,晶體硅太陽能電池出貨量近三年保持世界前兩位。在國內的廊坊、寧晉、邢臺、上海、江蘇和安徽等設有七大生產研發基地,支撐起晶龍科技脊梁。
憑借超強的科技研發實力,晶龍在電池領域全球領先,掌握和儲備了多項光伏行業領先技術。晶龍已在美國、歐洲獲得專利授權的摻鎵硅單晶技術,破解了光伏產業一項世界難題……
目前,晶龍擁有一支200多名國內外專家組成的科研團隊,市場需要什么產品,晶龍就研發生產什么產品。近年來,累計完成科技創新項目900余項,承擔國家“863”計劃1項和承擔國家及省市科研項目20多項,獲省級以上科技獎10余項,獲授權專利250多項。
晶龍依靠產學研一體化的創新優勢,積蓄了強勁的生命力,由此引發的技術創新也一發不可收。
技術創新是提高競爭力的前提,晶龍產品要保證領先市場3到6個月
光伏業界人士指出,隨著太陽能光伏產業的迅猛發展,尤其是遭遇市場“寒冬”以來,市場的競爭也越發慘烈。在光伏市場回暖的情況下,哪個企業技術領先,哪個企業就能夠勝出。
“只有占領了技術的制高點,才能占領市場的制高點,最后才能占領經濟與社會效益的制高點。”晶龍集團常務副總經理賈二英說。堅持自主創新打造核心技術,始終高度重視自主創新,把它看作企業不斷發展的永恒動力和核心競爭力,并確立“勇于創新,超越自我”的晶龍精神。晶龍創立以來,從規模、設備到人員等方面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而唯一沒有變化的就是自主創新精神。自主創新精神一直引領著晶龍人不斷走向卓越,超越自我。
深入研究后,晶龍提出,技術創新是提高競爭力的前提,在產品上要保證領先市場3到6個月。
如何才能做到這一點呢?晶龍需要怎樣努力呢?
“大致說來,就是技術上選準方向,科研攻關上實現突破。”晶龍集團副董事長任丙彥給出了回答,晶龍在拉晶——切片——電池——組件每一環節上都有自己獨立的技術帶頭人和研發機構,把力量整合起來,全產業鏈聯合創新攻關,優勢十分明顯。
構建創新的氛圍和平臺,多方案聯合技術攻關。
在寧晉基地,從拉晶和切片的每一道工序開始搞創新,提高技術水平。通過連續技術攻關,晶龍自主研發推廣使用的“超薄片切割法”,幫助企業實現了“一刀切出1億元”。“一刀切出1億元,這并非天方夜譚,而是事實。”靳保芳說,“關鍵就在于晶龍的技術。”晶龍集團手握創新“寶刀”,自主研制并推廣的“超薄片切割法”采用90微米切割鋼線,切出了180微米厚度的單晶硅片,且成品率達98%以上。這樣年產幾千噸單晶硅,每年晶龍就能輕輕松松增加一億元進賬。
在東海基地,硅材料研究和多晶鑄錠技術的不斷提升,讓企業在市場風雨中磨練出崇尚技術創新的精氣神。負責人王建立堅持科技創新的熱情如火:“我們就是要生產最優質的產品,讓市場給我們打分。”
在揚州基地,每一個研發子項目,往往用兩套方案,如果一個成功,而另一個失敗,則選擇成功的;而兩個都成功,則選擇最優的,或者疊加二者的技術,取長補短。
在合肥基地,投資6000多萬元建成了1000多平方米的組件綜合檢驗實驗室,六七十臺套設備可檢測各種天氣情況下(包括雨、霧、高溫、冷凍、強紫外線等)產品的性能,為保持產品技術的領先不舍晝夜。基地負責人范瑞茂成竹在胸:“我們的產品技術一流,已得到國內外專業機構認證,我們有信心再創佳績。”
創新,是挺進新能源企業的一張通行證,更是一個企業賴以生存和發展的靈魂。自主創新為晶龍的迅猛發展提供不竭動力,強大的自主研發和創新能力為晶龍的核心競爭力提供源源不斷的新鮮血液。
積極主動開闊視野,謀求與國內外戰略合作。
近年來,晶澳公司在不斷實現自身跨越式發展的同時,積極謀求與國際、國內領先的研究機構及科研院所建立深入的戰略合作關系,使企業煥發了更大生機與活力。他們先后與美國能源部再生能源國家實驗室、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荷蘭國家能源研究中心、中科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上海太陽能電池研究與發展中心、河北工業大學等國際國內著名研究機構開展產學研戰略合作關系,在高性能硅基太陽電池技術、低成本薄膜太陽電池技術和第三代高效太陽能電池探索研究等諸多方面取得突破性進展,在相關關鍵技術上形成自主的知識產權,并將研究結果產業化,為我國能源可持續發展體系建設發揮基礎性、前瞻性、戰略性的科技支撐和引領示范作用。
憑借一流領先技術,廣泛贏得國際認證。
日前, 晶澳太陽能多晶硅組件獲得TUV南德意志集團長期耐候性認證證明,標志著晶澳太陽能的該系列產品具有極佳的耐候性。電站運營中發現的越來越多的組件可靠性、衰減問題給組件制造商、投資者帶來了極大的潛在風險,在組件壽命周期的二十多年中,如何更好地考量組件的可靠性、壽命是認證檢測機構的熱門研究話題。而TUV南德意志集團宣布,晶澳太陽能多晶硅組件獲得TUV SUD長期耐候性認證證明Thresher認證,成為業界第一家獲得TUV SUD此認證的組件企業。據了解,此次認證與傳統TUV SUD認證的最大區別是:Thresher認證的測試條件較傳統TUV SUD認證而言有3倍的嚴苛性,它一方面可以更好地證明產品的可靠性、耐候性進行差異化與加嚴測試,突出產品的優秀品質,從而在銷售、融資過程中獲得認可;另一方面,由于零部件和材料的使用是一個用于衡量測試通過的關鍵因素,申請者可以利用獲得的測試數據,更好的協助工廠進行品質改進以及材料選擇。
作為全球領先的光伏制造商,晶澳太陽能一直致力于對高品質的不斷追求。晶澳首席技術官劉勇說:“該認證證書的獲得,很好的證明了晶澳組件在長期耐候性方面具備了突出的優勢,組件25年使用期限內的優異性能是投資者收益的有力保障。Thresher認證可以很好的模擬并考量組件在長時間使用環境下的表現,該認證證書能夠進一步提升晶澳產品在市場上的競爭力,使其脫穎而出,順利進入終端買家和投資者的最終候選單中。”
技術創新沒有止境。晶龍人的目標是,產品上力求領先市場3到6個月。晶龍人想到了,也做到了,他們還將繼續努力前行。
經歷光伏市場“寒冬”的洗禮與磨練,我省太陽能光伏產業巨頭晶龍集團一方面眼睛向內,苦練內功,扎扎實實進行技術創新,不斷強筋壯骨,力求在“寒冬”中積蓄力量,提高自身競爭力。這一點晶龍做到了,太陽能電池實現了高效率低成本,率先突破“國標門檻”——按照國家為抑制光伏產能過剩而出臺的《光伏制造行業規范條件》,企業生產的單晶硅電池的光電轉換效率不得低于20%,多晶電池的光電轉換效率不得低于18%。另一方面,晶龍集團眼睛向外,緊盯國際、國內兩個市場,生產經營穩步提升,不少訂單已簽到了2014年年底。這一喜人的景象,在光伏市場逐步回暖的情勢下展現出了催人奮進的“晶龍活力”。
技術創新是發展的動力源泉,實現高效率低成本,率先突破“國標門檻”
2013年8月20日,晶龍集團旗下的晶澳太陽能公司研發的“博秀”P型單晶太陽能電池光電轉換效率達20.5%,獲得德國弗勞恩霍夫太陽能系統研究所的獨立認證,成為156P型單晶硅電池片的業界新標桿。
在晶龍集團董事長靳保芳看來,這一認證的意義,不僅僅是一個研發成果證明,更是企業在業界率先突破“國標門檻”的重要標志。按照國家今年9月份為抑制光伏產能過剩而出臺的《光伏制造行業規范條件》,企業生產的單晶硅電池的光電轉換效率不得低于20%。20.5%,這一光電轉換率高出目前同行先進標準1.5個百分點,意味著光伏發電度電成本可降10%左右。
幾乎與此同時,該公司研發的多晶硅太陽能電池轉換效率創立了業界新紀錄,高達18.3%,居世界領先水平。與現在的太陽能電池產業界的平均轉換效率相比,晶澳研發的技術在轉換效率絕對值上提高了1個百分點,即太陽能電池提高一個百分點,可使成本降低5—7%。18.3%的轉換效率已通過揚州光電產品檢測中心的獨立認證,超越了之前所有獲認證的156多晶電池效率的業界紀錄。這項新技術的問世,不僅是晶澳太陽能卓越研發實力的有力證明,更是其不斷努力以滿足市場日益增長的高效太陽能產品需求的重要舉措。今年以來,晶澳為了保證產品的優勢,投資1.2億美元對產品給予升級。據介紹,新技術不僅大大提升了光電轉換效率,而且有效降低了每瓦的安裝成本。此次轉換效率的提升得益于晶澳公司自主生產的多晶硅片,電池轉換效率得以大幅提高。公司的研發團隊將通過不斷整合、改進技術及現有電池生產線,從而推進相應光伏組件的規模生產。
負責技術創新工作的晶龍集團副董事長任丙彥高興地說:“至此,晶澳太陽能公司的單、多晶電池轉換效率均已超過光伏‘國八條’里規定的20%及18%的準入門檻,成為業界翹楚。”
晶澳太陽能電池研發公司首席科學家及研發中心總經理單偉博士表示:“運用此種改進的高效電池生產技術,我們將規模量產相應的高效光伏組件,為我們的重點客戶及項目合作伙伴提供更優異高效的產品。”。
“博秀就是在這里誕生的,這里是我們的創新發動機。”在位于晶澳揚州基地內的“晶澳太陽能電池研發中心”,晶澳揚州基地副總裁、技術工藝負責人宋鋒兵興奮地介紹說,投資3個億建設的2萬平方米研發中心在國內也屬一流,現在看來,這里已經發揮出引領技術潮流的作用。
大家都知道,具有遠見卓識的企業才能走得更遠。
市場競爭中,永遠都不是一帆風順的。但有一點卻是永恒不變的,那就是技術創新的引領者將成為戰無不勝的強者。
“晶龍正是看中了這一點,我們就是要在光電轉換效率上求創新、求突破,率先突破‘國標門檻’,這是生存與發展的關鍵點。”靳保芳對此堅定不移。他說,晶龍更加專注于提升光電轉換效率這一核心技術的研發工作,致力于突破先進技術規模化生產的瓶頸,實現“造福全人類”的目標。
功夫不負有心人。近日,工信部對第一批符合《光伏制造行業規范條件》企業進行公示,在總數為134家的光伏制造企業名單中,河北省共有11家企業榜上有名。其中有晶龍實業集團有限公司、晶澳太陽能有限公司、寧晉晶興電子材料有限公司、寧晉松宮電子材料有限公司、邢臺晶龍電子材料有限公司。以上企業涉及光伏制造領域的多晶硅、硅棒、硅錠、硅片、電池、組件等生產環節。
值得可喜可賀的是,這11家企業中,晶龍集團就占了5個席位。根據工信部之前出臺的《光伏制造行業規范條件》及《光伏制造行業規范公告管理暫行辦法》的規定,這些企業將繼續享受國家出臺的市場應用扶持和信貸授信等政策支持。
越是低谷時,越是力量積蓄時,市場低潮時期就是技術創新的高潮時期
靳保芳說,“再窮不能窮研發”,提高光電轉換率是光伏產業皇冠上的明珠,無論市場環境如何變換,研發一刻都不能停止。
對此,參與博秀研發的技術負責人之一宋鋒兵博士體會很深。
去年,因光伏市場持續低迷,晶龍的資金鏈一度陷入緊張,于是,晶龍明確規定:減少不必要的支出,能省的錢盡量省。可就在這個時候,因研發博秀的需要,晶澳要從德國進口一套濕法刻蝕機,報價6000萬元。這對于手頭正緊的公司來說,是筆不小的開支。帶著忐忑的心情,他們把報告打上去了,沒想到第二天董事會就批準了。靳保芳說,該卡的支出是非生產項目資金,用于技術創新的資金,要多少給多少,決不含糊。
靳保芳說:“越是低谷時,越是力量積蓄時,市場低潮時期就是技術創新的高潮時期”。
“說實話,這讓我們搞科研的人員備受鼓舞。”宋鋒兵談到,沒有了后顧之憂,激發了大家的工作熱情,創新的勁頭更足了。
每年將銷售收入的5%用于科技創新經費,這是晶龍對創新的制度保障。多年以來,這一點雷打不動。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企業為降低成本,什么都可以節省,唯獨用于技術創新的資金不能省。”晶龍集團董事長、總經理靳保芳的話擲地有聲,技術創新永無止境,沒有持續研發能力的企業很可能就看不到光伏春天的到來,技術創新能力是光伏企業的立足之本,是企業進一步變強變大的必由之路。
除了資金支持,晶龍還制定了具體創新方法,理清創新思路,以保證“好鋼要用到刀刃上”。早在2005年,就成立科技創新委員會,頒布《技術創新工作條例》,成立電子材料研究所和研發中心,每年都要根據發展實際選定十幾項科技攻關課題,并把它落實到人頭上進行科研攻關,項目完成后進行驗收,及時兌現獎勵,并在年底進行表彰。
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要“加快建設國家創新體系,著力構建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要求把“全社會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創新發展上來”。企業作為市場主體和創新主體,在建設創新型國家中擔負著重要責任和使命。早在18年前成立之初,晶龍就走了產學研相結合的產學研一體化科技創新道路。
“產學研結合、科研生產一體化,是科技型企業成功的必由之路。”靳保芳認為,太陽能光伏產業具有科技含量高、尖端人才密集、營銷外向型強、生產工藝升級快等特點,惟有堅持產學研結合,才能保障技術持續創新。
截至目前,晶龍已經擁有企業技術中心、硅材料研究中心、太陽能電池研發中心、太陽能組件研發中心等4個研發中心,一個國家級實驗室、兩個博士后工作站;在美國、德國、日本設有研發營銷機構;與歐美認證機構合作,可利用自己在上海建立的實驗室來測試歐洲和美國的標準。同時,2012年又與中科院合作建立了“光伏創新研究中心”,圍繞太陽能電池高效率、低成本的發展趨勢,研究成果產業化,進一步提升太陽能電池技術。這些研發機構密切關注著世界太陽能產業的技術變化,也為企業的發展積蓄著科技力量。
晶龍堅持不懈抓科技創新,提高發展質量與效益,做世界光伏產業的領跑者。太陽能電池組件進入全球一線廠商,單晶硅產量連續九年保持世界首位,晶體硅太陽能電池出貨量近三年保持世界前兩位。在國內的廊坊、寧晉、邢臺、上海、江蘇和安徽等設有七大生產研發基地,支撐起晶龍科技脊梁。
憑借超強的科技研發實力,晶龍在電池領域全球領先,掌握和儲備了多項光伏行業領先技術。晶龍已在美國、歐洲獲得專利授權的摻鎵硅單晶技術,破解了光伏產業一項世界難題……
目前,晶龍擁有一支200多名國內外專家組成的科研團隊,市場需要什么產品,晶龍就研發生產什么產品。近年來,累計完成科技創新項目900余項,承擔國家“863”計劃1項和承擔國家及省市科研項目20多項,獲省級以上科技獎10余項,獲授權專利250多項。
晶龍依靠產學研一體化的創新優勢,積蓄了強勁的生命力,由此引發的技術創新也一發不可收。
技術創新是提高競爭力的前提,晶龍產品要保證領先市場3到6個月
光伏業界人士指出,隨著太陽能光伏產業的迅猛發展,尤其是遭遇市場“寒冬”以來,市場的競爭也越發慘烈。在光伏市場回暖的情況下,哪個企業技術領先,哪個企業就能夠勝出。
“只有占領了技術的制高點,才能占領市場的制高點,最后才能占領經濟與社會效益的制高點。”晶龍集團常務副總經理賈二英說。堅持自主創新打造核心技術,始終高度重視自主創新,把它看作企業不斷發展的永恒動力和核心競爭力,并確立“勇于創新,超越自我”的晶龍精神。晶龍創立以來,從規模、設備到人員等方面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而唯一沒有變化的就是自主創新精神。自主創新精神一直引領著晶龍人不斷走向卓越,超越自我。
深入研究后,晶龍提出,技術創新是提高競爭力的前提,在產品上要保證領先市場3到6個月。
如何才能做到這一點呢?晶龍需要怎樣努力呢?
“大致說來,就是技術上選準方向,科研攻關上實現突破。”晶龍集團副董事長任丙彥給出了回答,晶龍在拉晶——切片——電池——組件每一環節上都有自己獨立的技術帶頭人和研發機構,把力量整合起來,全產業鏈聯合創新攻關,優勢十分明顯。
構建創新的氛圍和平臺,多方案聯合技術攻關。
在寧晉基地,從拉晶和切片的每一道工序開始搞創新,提高技術水平。通過連續技術攻關,晶龍自主研發推廣使用的“超薄片切割法”,幫助企業實現了“一刀切出1億元”。“一刀切出1億元,這并非天方夜譚,而是事實。”靳保芳說,“關鍵就在于晶龍的技術。”晶龍集團手握創新“寶刀”,自主研制并推廣的“超薄片切割法”采用90微米切割鋼線,切出了180微米厚度的單晶硅片,且成品率達98%以上。這樣年產幾千噸單晶硅,每年晶龍就能輕輕松松增加一億元進賬。
在東海基地,硅材料研究和多晶鑄錠技術的不斷提升,讓企業在市場風雨中磨練出崇尚技術創新的精氣神。負責人王建立堅持科技創新的熱情如火:“我們就是要生產最優質的產品,讓市場給我們打分。”
在揚州基地,每一個研發子項目,往往用兩套方案,如果一個成功,而另一個失敗,則選擇成功的;而兩個都成功,則選擇最優的,或者疊加二者的技術,取長補短。
在合肥基地,投資6000多萬元建成了1000多平方米的組件綜合檢驗實驗室,六七十臺套設備可檢測各種天氣情況下(包括雨、霧、高溫、冷凍、強紫外線等)產品的性能,為保持產品技術的領先不舍晝夜。基地負責人范瑞茂成竹在胸:“我們的產品技術一流,已得到國內外專業機構認證,我們有信心再創佳績。”
創新,是挺進新能源企業的一張通行證,更是一個企業賴以生存和發展的靈魂。自主創新為晶龍的迅猛發展提供不竭動力,強大的自主研發和創新能力為晶龍的核心競爭力提供源源不斷的新鮮血液。
積極主動開闊視野,謀求與國內外戰略合作。
近年來,晶澳公司在不斷實現自身跨越式發展的同時,積極謀求與國際、國內領先的研究機構及科研院所建立深入的戰略合作關系,使企業煥發了更大生機與活力。他們先后與美國能源部再生能源國家實驗室、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荷蘭國家能源研究中心、中科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上海太陽能電池研究與發展中心、河北工業大學等國際國內著名研究機構開展產學研戰略合作關系,在高性能硅基太陽電池技術、低成本薄膜太陽電池技術和第三代高效太陽能電池探索研究等諸多方面取得突破性進展,在相關關鍵技術上形成自主的知識產權,并將研究結果產業化,為我國能源可持續發展體系建設發揮基礎性、前瞻性、戰略性的科技支撐和引領示范作用。
憑借一流領先技術,廣泛贏得國際認證。
日前, 晶澳太陽能多晶硅組件獲得TUV南德意志集團長期耐候性認證證明,標志著晶澳太陽能的該系列產品具有極佳的耐候性。電站運營中發現的越來越多的組件可靠性、衰減問題給組件制造商、投資者帶來了極大的潛在風險,在組件壽命周期的二十多年中,如何更好地考量組件的可靠性、壽命是認證檢測機構的熱門研究話題。而TUV南德意志集團宣布,晶澳太陽能多晶硅組件獲得TUV SUD長期耐候性認證證明Thresher認證,成為業界第一家獲得TUV SUD此認證的組件企業。據了解,此次認證與傳統TUV SUD認證的最大區別是:Thresher認證的測試條件較傳統TUV SUD認證而言有3倍的嚴苛性,它一方面可以更好地證明產品的可靠性、耐候性進行差異化與加嚴測試,突出產品的優秀品質,從而在銷售、融資過程中獲得認可;另一方面,由于零部件和材料的使用是一個用于衡量測試通過的關鍵因素,申請者可以利用獲得的測試數據,更好的協助工廠進行品質改進以及材料選擇。
作為全球領先的光伏制造商,晶澳太陽能一直致力于對高品質的不斷追求。晶澳首席技術官劉勇說:“該認證證書的獲得,很好的證明了晶澳組件在長期耐候性方面具備了突出的優勢,組件25年使用期限內的優異性能是投資者收益的有力保障。Thresher認證可以很好的模擬并考量組件在長時間使用環境下的表現,該認證證書能夠進一步提升晶澳產品在市場上的競爭力,使其脫穎而出,順利進入終端買家和投資者的最終候選單中。”
技術創新沒有止境。晶龍人的目標是,產品上力求領先市場3到6個月。晶龍人想到了,也做到了,他們還將繼續努力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