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留意到,北京首個光伏屋頂電站安裝用戶遇到的尷尬,正如王仲穎所言。2012年12月,家住北京首家居民光伏屋頂電站順利并入國家電網,經過半年多時間的運行,共發電發電1200度,不過在電費結算環節卻出現了不少麻煩。在目前國家法規中,售電企業仍然是受到管制的行業。自然人雖然可以利用自家屋頂光伏發電,但因自然人無法開具增值稅發票,因此向國家電網賣電受阻,所以分布式發電人普遍化仍需相關配套法律體系使其在操作中繼續完善。
王仲穎同時還談到,現代建筑屋頂的平面空間是彌足珍貴的稀缺資源,并不能等同于荒漠中可以任意規劃的電池板陣列。屋頂電站的設計,電池板要求整齊、劃一、向陽而不可以有局部遮擋,否則,不均衡產電會嚴重降低效率乃至損壞組件。另外,先進的光伏電池技術應用之后,應該能把電池應用和建筑裝飾融合在一起,既能裝飾又能做到能量轉換。對于安裝屋頂光伏電站的居民來講,沒有合理地規劃與規定作指導,勢必會在建筑的合理性、產權等環節上出現問題。
當前,中國光伏產業"冰火兩重天",一方面,國家支持光伏業的態度空前堅決,可以預想會陸續有更多光伏業利好政策出臺;另一方面,中國光伏業又面臨著有史以來最尷尬的境地。歐盟對華"雙反"落地,出口市場的結構面臨巨大調整。
不過,作為世界上最大的光伏生產國,中國市場自身的消費潛力還遠未被挖掘出來。新能源的使用,意味著全社會都要在生產和生活方式上作出改變,并為之付出代價。傳統能源從生產到消費已經形成了一整套非常完備的體系,可再生能源想要突出重圍,會遇到很多有形和無形的"門檻"。能源是一盤大棋,牽一發而動全身,可再生能源如何布局落子,需要高超智慧和前瞻眼光,需要智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