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項標準逐步走向規范
長期以來,建筑用光伏系統的設計、生產、施工安裝、檢測、運行和維護均無統一的標準,難以從根本上保證系統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建筑光電系統集成企業參差不齊,介入光伏領域后,沒有統一的技術標準依據,各程序和環節存在著不同的混亂現象。
徐所長說,”值得欣慰的是,日前,中國建筑金屬結構協會光電建筑應用委員會已經牽頭組織國內50多家涉及技術、構件、材料等環節的企事業單位和專家編制了《光電建筑導則》。該《導則》明確了光電建筑一體化“建材型”、“構件型”等基本定義,還規定了設計條件和方法、施工條件和方法、工程檢測驗收方法等。我國的太陽能應用建筑領域雖然比歐美國家晚了近30年,但目前國內各省市編制光電建筑的規范、規程與即將出臺的《光電建筑導則》或將開啟中國光電建筑的大門,是一件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大事。該《導則》已經上報至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等待審批,相信將對光電建筑一體化市場有序發展產生重要作用。“
并網難得到政策支持
有關數據顯示,截至2011年底,列入”金太陽示范工程“和”光電建筑示范項目“補貼名單的總裝機量為1470MW,實際完成608MW,只有40%多一點。
徐所長一針見血指出,”光電建筑的開工率為何如此之低?建設成本居高和投資回收期長是其中的重要原因。光電建筑所用組件和支架要比普通屋頂電站分別貴3倍和2倍,而其他組件和系統平衡件成本大致相當或略高,但要使用大量的小型逆變器,其價格要遠大于大型逆變器。此外,并網難也是光電建筑一體化面臨的較大難題。據第三方檢測認證機構北京鑒衡認證中心對媒體透露,該機構檢測認證的100多個示范項目中,有20%左右處于'曬太陽'狀態。“
“但是,隨著,國家能源局9月份發布《關于申報分布式光伏發電規模化應用示范區的通知》。《通知》提出,國家對示范區的光伏發電項目實行單位電量定額補貼政策,國家對自發自用電量和多余上網電量實行統一補貼標準。也就是我們一直所能看見的'度電補貼'的概念,這意味著分布式發電補貼模式發生了巨大變化。在此之前,支持分布式光伏的金太陽示范工程和光伏建筑一體化等政策,一直采用對初始建設投資進行補貼的'事前補貼'模式,這種變化可看做國家能源局在認識到'事前補貼'容易導致騙補、電站壽命短、監管不力等問題后的改進之策。”徐所長說道。
探索中的光電建筑結合方式
光電建筑不僅可開發和應用新能源,還可與裝飾美化合為一體,達到節能環保效果,是今后發展光伏應用的趨勢。
徐所長說道,“目前,光伏與建筑的結合方式主要有兩種:一種是光伏系統覆蓋在建筑屋頂上,組成光伏發電系統(即BAPV,building attached photovoltaic)。這是光伏發電與建筑物相結合的初級形式,也是全球光伏應用最為普遍的形式。在建筑屋頂上安裝的分布式光伏電站,所生產電力主要自用,多余上傳,夜間從電網購電。這是最適合光伏發電特點的應用,一直也為歐美政府所鼓勵。2011年以來,伴隨全球性金融危機,歐美各國陸續修改光伏政策,削減對大型集中式光伏電站的補貼,向小型分布式電站傾斜。在政策推動下,BAPV的分布式發電裝機占比相當高,德國達到20%,日本和印度分別達到14%和18%,美國占7.8%,而中國目前不到0.5%;另外一種是建筑材料與光伏器件相集成,用光伏器件直接代替建筑材料,即光伏建筑一體化(BIPV,Building Integrated Photovoltaics)。這是光伏發電與建筑物或建筑環境相結合的完美結合,時下有光伏幕墻、光伏窗、光伏雨棚、光伏遮陽板、光伏采光頂以及光伏瓦等結合形式,具有建筑美學、建筑采光、安全性能、安裝方便、壽命長、綠色環保等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