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農大學生設計的太陽能電動車
機電一號
用太陽能發電,能電動也能腳踩,宿舍離教室遠時,一個宿舍的4個人可以開著它去教學樓上課。這樣的想法不是小說里的故事。在剛剛開幕的福建農林大學科技節上,農大的5名大學生就把這樣的想法變成了現實,這輛號稱“機電二號”的太陽能休閑電動小車既能休閑游覽,拆裝又簡便,開在校園里著實很拉風。
電動小車能騎能踩能發電
長2.09米,輔距1.6米,寬1.3米,高1.8米,前后可以坐2排4個人,在日前開幕的福建農林大學科技節上,這輛名叫“機電二號”的太陽能休閑電動小車一亮相,便成為最引人注目的焦點之一。
“造型很新奇,坐起來很舒服,就像校園里的電瓶車一樣。而且不用等,比走路到教學樓快多了。”科技節上,體驗了“機電二號”的學生都這么說。
這輛拉風的“機電二號”,是福建農林大學機電工程學院車輛工程專業5位學生組成的“紅果果”團隊的設計作品。車體用兩臺雙人自行車改裝,采用模塊化設計,以220V家用市電為主要電力來源,輔以110W、48V太陽能發電系統及腳踩助力。
“紅果果”團隊負責人張清洪說,該車的創新點在于以自行車為主體的構架很輕便且方便零部件更換維修;采用太陽能蓄電與腳踏助力更加節能環保,同時增大行程;用電動摩托把手改裝的油門和剎車器的設計,簡約而富有創意;后輪還裝有差速器防止轉彎側翻。
這個電動小車作品也因此獲得了今年第六屆福建省大學生機械創新競賽一等獎。
創作靈感源于一句玩笑話
在談及“機電二號”的創作靈感時,張清洪講了這么一個故事。
從他們住的昌融公寓走到上課的誠智樓要半個小時,如果是上課,尤其趕,學校門口的電瓶車又要等,不能馬上就走。有同學說了一句話,要是有輛電動車能把全宿舍的人都送過去就好了。
這句隨意的玩笑話讓他們靈機一動。于是就在2011年,他們設計出了2人乘坐的“機電一號”。“機電一號”在當時的科技節上一亮相,馬上就引來學校老師的注意,并獲得肯定。
同時,老師也有一個心愿,希望他們可以造一輛小車,載著他游覽農大美景。“機電一號”的二代產品“機電二號”也由此誕生。
研發“機電二號”讓這群當時還是大三的學生們費了不少勁。他們到電子城買各種零件,然后再找商家把他們設計的產品做出來,因為沒有多少成本,沒有商家愿意做,最后還是西河附近的一家電焊店的師傅幫助了他們。
平時一有空,這群學生就跑到電焊店里去,小的東西自己焊接,關鍵的部位找師傅幫忙。有時候,師傅還會提提建議。“有時候圖紙上是一回事,到你真正實踐做的時候又是一回事。這個時候就需要你不停地磨合。”張清洪說。
經過幾個月的磨合,這輛外觀還不太美觀,不過性能卻很好的車終于在他們不懈努力下做出來了。“時間太緊,之前的設計圖是打算設計成更好看更卡通的樣子。”張清洪說。
據了解,他們的初衷是打算把這輛休閑小車設計成卡丁車或者是汽車的樣式,后來在實際運用中,發現轉向不好用,于是改用現在的兩輛自行車的組合模式。一輛控制方向,另一輛自行車的把手用來當扶手用。
“機電二號”將被不斷傳承下去
因為現在已經是大四了,雖然有很多想法,但就業的壓力讓他們不得不“以退為進”。
“老師很想幫我們繼續完成機電夢想,于是我們從開始只是自行組織的隊伍,到現在有了學弟學妹們的加入,我們把自己的經驗告訴他們,希望他們能幫我們繼續造出‘機電三號’、‘機電四號’……這也算是一種傳承吧。”張清洪說。
“這輛車因為是單買零件、單加工,所以花了7000多元,如果是批量生產,大概只要3000-4000元左右,相當于一輛電摩的價格。如果充滿電的話可以跑將近50公里。無論用在景區,還是用在學校里代步,都是很有推廣價值的。”張清洪分析。
“綠色混合動力休閑車項目立意新穎,綠色環保,具有一定的創新性。團隊成員分工明確,任務劃分合理,技術路線清晰。該項目是在已順利結題的‘可載人電動小車改裝設計(校大學生創新項目)’基礎上的一次延伸與推廣,可行性高,具有廣闊的市場應用前景。”在他們的“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申報書中,指導老師這樣點評他們的作品。
作為專業老師,福建農林大學機電工程學院林偉青老師說,這樣的設計,技術上難度不大,不過點子很新,技術上也很成熟,如果降低成本的話,在景區推廣很有可能。此前,還有校外導師打算幫他們聯系項目對接。他們的設計也被學校教務處看好,也愿意幫他們提供更多校外對接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