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蘋果手機和iPad電池不耐用,但如果給它們穿上一層太陽能蓄電薄膜"外衣",只要太陽公公在,隨時隨地把"衣服"拿出去曬曬就能積蓄電能,蓄滿電后就能管上一星期。”
剛入圍國家“千人計劃”的桂裕鵬博士日前接受采訪時,向記者展示了其公司最前沿的電子產品,“有光就有電,這是產品的核心所在。”
在光谷新入選“千人計劃”的8名海外高層次人才中,生于湖北黃梅的美籍華人桂裕鵬博士主要專注光伏太陽能研究。2009年,因為看好武漢光谷的創業平臺,已取得26項國際專利的他回國創業,在光谷成立一家能源科技公司,利用其柔性太陽能電池的關鍵技術平臺,生產和銷售各種民用電子配套產品。
“人們可以在無法使用電源插座時利用太陽能充電。”桂裕鵬從兜里掏出自己的iPhone手機,手機像是穿了一件薄薄的黑色“外套”,背面采用高效率的柔性太陽能面板,內置11500mAh的電池。通過太陽能面板將太陽能轉換為電能存儲在蓄電池中,通過控制電路給相應的電子產品供電,如手機等數碼產品。
“這個產品叫做"iPhone 保護套",還沒有推向市場,我用的是試驗品。"iPad保護套"的原理和它相同,已經有成品在美國銷售,國內主要做產品代加工。”桂裕鵬稱這兩款產品都是為蘋果產品量身打造的,待這兩款保護套成品出來后,會考慮在中國市場推出這兩款產品。
除此之外,公司的技術還由柔性太陽能擴展到柔性封裝薄膜領域,開發出聚合物鋰電池鋁塑封裝膜生產技術,打破了日系鋰電池用鋁塑封裝膜在我國的壟斷地位。
“國內沒有生產鋁塑封裝膜的技術,所有高端鋰電池所用的封裝膜全是從日本進口的,價格很昂貴。我們現在掌握了這項制造技術,但不具備量產的條件。”桂裕鵬說,塑封裝膜一旦國產化,將打破進口壟斷,價格肯定大幅降低,屆時生產鋰電池的企業也可降低成本,從中受益。
給iPad充電的柔性太陽能電池“外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