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利用三聯產
荷蘭在創能領域充分利用了發電、發熱及二氧化碳“三聯產”的手法(圖3)。熱電聯產作為可在發電的同時獲得熱量的高效系統,在日本也廣為人知,但在荷蘭,除了電力和熱量,還將天然氣燃燒時產生的二氧化碳提供給溫室,用于促進蔬菜生長。
目前在荷蘭,這一手法得到了廣泛普及,全國的總設備容量已達3000MW。這相當于3座普通核電站,目前作為地產地消型分散電源,承擔著部分供電任務。同時,利用天然氣所發的電力除了用于自家消費外,剩余電力還銷售給電力公司。售電單價采用價格浮動機制,燃料價格暴漲時售電單價也會上升,實現了穩定運用。
橫濱智能社區考察團所參觀的農場在采用該系統前,每平方米所需的燃料費為每年10歐元,但采用后降到了5歐元,減少了一半。并且,該農場還在附近進行住宅區開發,鋪設溫水管道,利用剩余熱量開展著供熱業務。農業經營者涉足能源產業以及住宅開發等不屬于農業領域的廣泛業務,成功地建立了由這些業務融合而成的產業,令人贊嘆。
除此之外,荷蘭還在充分利用各種各樣與節能及低碳化相關的手法。充分發揮該國平地較多的特性,采用“地下水蓄熱”,將冷水及溫水存儲在位于地下80米處、由砂石等形成的“沙礫層”中。據稱利用夏季為1平方米溫室制冷所產生的溫水,可在冬季為3平方米的溫室供暖。
蔬菜不是種植于地面,而是栽培在“導水槽”上,這樣就可回收剩余的水,水和肥料均進行再利用。照明采取相應日照量進行自動調光的方式,力求實現節能,一部分還采用了水冷式LED照明。
從構想開始花費20年時間實現二氧化碳零排放
在荷蘭的海爾許霍瓦德(Heerhugowaard)市,有一片因實質上實現了二氧化碳零排放而備受矚目的區域,其名為“太陽城”。海爾許霍瓦德市是位于首都阿姆斯特丹北方約30公里處的一座郊外衛星城市。幾十年前,該市對毫無特色的地方城市的應有形態進行了反省,在市政府強有力的號召下,有戰略、有計劃地進行了城市開發。人口大約為5.2萬人,目前還在繼續增加。
市內開發并不偏向于某些區域,而是以事先確定的土地利用計劃為基礎,從市中心開始,以同心圓的形式依次進行開發。其中,太陽城就位于最南端的區域(圖4)。
太陽城不僅大規模采用可再生能源,還一直以戰略性可持續思想為基礎,長期地努力進行著綜合性開發。海爾許霍瓦德市為了確保可持續發展,建立了充分聽取市民意見的體制,即使太陽城已經建成,自治組織與市政府仍然定期地進行協商。
另外,該市還制定了規則,對于市民通過意見箱提出的要求,政府方面要在三周以內作出答復。市政樓內張貼著名為“互動地圖”的大幅地圖,讓人感受到“與市民共享城市開發狀況”的干勁。
該市在計劃初期的1995年就制作了體現太陽城理念的設計圖。最初由于太陽能電池的價格較高,難以實現二氧化碳零排放社區。但是出于強烈的意愿及其戰略性價值,分別花費十年時間進行計劃及施工,終于建成了太陽城。
太陽城除了光伏發電和風力發電之外,還借助綠化區削減二氧化碳,并已實際上實現了二氧化碳負排放。1600戶住宅中有8成設置有太陽能電池,其總容量高達2.5兆瓦。風力發電方面,在相鄰的親水公園設置了三座2.5兆瓦的風車。
太陽城今后將繼續擴大光伏發電,積極采用地熱和生物質等可再生能源,此外還將徹底采用蓄熱及設施高隔熱化等節能技術,力爭在2030年實現完全不依賴系統電力的“零能耗城市”。
池塘和公園所占的空間相當于居住部分的3倍
太陽城是建在池塘之中、邊長為720米的正方形居住區。其中有1600戶住宅、店鋪、學校、托兒所及醫院等生活必需設施。據稱邊長之所以確定為720米,是因為“采用這一距離,在一頭喊話,另一頭就能夠聽到”,是以生活設施均在徒歩可達范圍內的“緊湊城市”思想為基礎建成的。
太陽城擁有多種類型的住宅,各個街區都不同(圖5)。其根本思想在于,通過使各個街區各具特色,讓居住者更熱愛自己所住的街區,同時為了實現城市的可持續發展,也需要進行無論富人、窮人、老人、年輕人、健康人和殘疾人都能一起居住、不單調的城市建設。
城內車行道和人行道是分離的,部分住宅無法乘車抵達,需利用稍遠處的停車場。從各個住宅到位于城中央的商店街,乘車要比步行更花費時間,這也促使人們步行或騎自行車。
學校和托兒所等公共設施的建設前提是,可在將來兒童減少時,進行內部改裝,使之成為面向家庭及老年人的公寓。
另外令人驚訝的是,池塘和公園所占的空間相當于居住部分的3倍。寬闊的池塘通過循環處理確保了可游泳的水質,夏季人們經常在此進行滑水等運動,熱鬧非凡。池塘周圍還有餐廳和音樂廳,可以看出,對于在水邊長大的荷蘭人來說,親水空間是必不可少的。
應以長遠眼光進行考慮
如上所述,荷蘭為實現可持續發展而實施的舉措,有許多其他國家地區應該學習的地方。雖然開墾牧草地建造人工池塘、在其中建設居住區的手法使人感受到相比“與自然共生”更注重“征服及控制自然”的西洋思想,但這也體現了荷蘭獨有的親水空間這一地域特色。
日本所進行的實現與自然共生的研究,或許與荷蘭略有不同。因此最為重要的是,日本國內的各地區應該堅韌不拔地尋找適合于自身的手法及組成。太陽城從提出構想到建成,也花費了長達20年的時間。(全文完)(《日經電子》特約撰稿人:巖藤泰男 安藤建設 建筑本部LCA部副部長、橫濱智能社區,有馬仁志 dSAPCE Japan代表董事社長、橫濱智能社區代表)
荷蘭在創能領域充分利用了發電、發熱及二氧化碳“三聯產”的手法(圖3)。熱電聯產作為可在發電的同時獲得熱量的高效系統,在日本也廣為人知,但在荷蘭,除了電力和熱量,還將天然氣燃燒時產生的二氧化碳提供給溫室,用于促進蔬菜生長。
![]() |
圖3 使用天然氣的三聯產系統 參觀的農場使用兩臺以天然氣為燃料、輸出為3MW的發電機,提供電力、熱及二氧化碳。此外,該農場還利用兩臺使用電力的熱泵冷卻器供應冷能。 |
目前在荷蘭,這一手法得到了廣泛普及,全國的總設備容量已達3000MW。這相當于3座普通核電站,目前作為地產地消型分散電源,承擔著部分供電任務。同時,利用天然氣所發的電力除了用于自家消費外,剩余電力還銷售給電力公司。售電單價采用價格浮動機制,燃料價格暴漲時售電單價也會上升,實現了穩定運用。
橫濱智能社區考察團所參觀的農場在采用該系統前,每平方米所需的燃料費為每年10歐元,但采用后降到了5歐元,減少了一半。并且,該農場還在附近進行住宅區開發,鋪設溫水管道,利用剩余熱量開展著供熱業務。農業經營者涉足能源產業以及住宅開發等不屬于農業領域的廣泛業務,成功地建立了由這些業務融合而成的產業,令人贊嘆。
除此之外,荷蘭還在充分利用各種各樣與節能及低碳化相關的手法。充分發揮該國平地較多的特性,采用“地下水蓄熱”,將冷水及溫水存儲在位于地下80米處、由砂石等形成的“沙礫層”中。據稱利用夏季為1平方米溫室制冷所產生的溫水,可在冬季為3平方米的溫室供暖。
蔬菜不是種植于地面,而是栽培在“導水槽”上,這樣就可回收剩余的水,水和肥料均進行再利用。照明采取相應日照量進行自動調光的方式,力求實現節能,一部分還采用了水冷式LED照明。
從構想開始花費20年時間實現二氧化碳零排放
在荷蘭的海爾許霍瓦德(Heerhugowaard)市,有一片因實質上實現了二氧化碳零排放而備受矚目的區域,其名為“太陽城”。海爾許霍瓦德市是位于首都阿姆斯特丹北方約30公里處的一座郊外衛星城市。幾十年前,該市對毫無特色的地方城市的應有形態進行了反省,在市政府強有力的號召下,有戰略、有計劃地進行了城市開發。人口大約為5.2萬人,目前還在繼續增加。
市內開發并不偏向于某些區域,而是以事先確定的土地利用計劃為基礎,從市中心開始,以同心圓的形式依次進行開發。其中,太陽城就位于最南端的區域(圖4)。
![]() |
圖4 實現了二氧化碳零排放的“太陽城” 開墾牧草地,建造了720米見方的居住區。區內通過光伏發電和風力發電實現了二氧化碳零排放。 |
太陽城不僅大規模采用可再生能源,還一直以戰略性可持續思想為基礎,長期地努力進行著綜合性開發。海爾許霍瓦德市為了確保可持續發展,建立了充分聽取市民意見的體制,即使太陽城已經建成,自治組織與市政府仍然定期地進行協商。
另外,該市還制定了規則,對于市民通過意見箱提出的要求,政府方面要在三周以內作出答復。市政樓內張貼著名為“互動地圖”的大幅地圖,讓人感受到“與市民共享城市開發狀況”的干勁。
該市在計劃初期的1995年就制作了體現太陽城理念的設計圖。最初由于太陽能電池的價格較高,難以實現二氧化碳零排放社區。但是出于強烈的意愿及其戰略性價值,分別花費十年時間進行計劃及施工,終于建成了太陽城。
太陽城除了光伏發電和風力發電之外,還借助綠化區削減二氧化碳,并已實際上實現了二氧化碳負排放。1600戶住宅中有8成設置有太陽能電池,其總容量高達2.5兆瓦。風力發電方面,在相鄰的親水公園設置了三座2.5兆瓦的風車。
太陽城今后將繼續擴大光伏發電,積極采用地熱和生物質等可再生能源,此外還將徹底采用蓄熱及設施高隔熱化等節能技術,力爭在2030年實現完全不依賴系統電力的“零能耗城市”。
池塘和公園所占的空間相當于居住部分的3倍
太陽城是建在池塘之中、邊長為720米的正方形居住區。其中有1600戶住宅、店鋪、學校、托兒所及醫院等生活必需設施。據稱邊長之所以確定為720米,是因為“采用這一距離,在一頭喊話,另一頭就能夠聽到”,是以生活設施均在徒歩可達范圍內的“緊湊城市”思想為基礎建成的。
太陽城擁有多種類型的住宅,各個街區都不同(圖5)。其根本思想在于,通過使各個街區各具特色,讓居住者更熱愛自己所住的街區,同時為了實現城市的可持續發展,也需要進行無論富人、窮人、老人、年輕人、健康人和殘疾人都能一起居住、不單調的城市建設。
![]() |
圖5 擁有各種類型住宅的“太陽城” 包括高級獨戶住宅、復式住宅、針對需護理者的公寓等多種類型的住宅。1600棟住宅中有8成設置了太陽能電池。 |
城內車行道和人行道是分離的,部分住宅無法乘車抵達,需利用稍遠處的停車場。從各個住宅到位于城中央的商店街,乘車要比步行更花費時間,這也促使人們步行或騎自行車。
學校和托兒所等公共設施的建設前提是,可在將來兒童減少時,進行內部改裝,使之成為面向家庭及老年人的公寓。
另外令人驚訝的是,池塘和公園所占的空間相當于居住部分的3倍。寬闊的池塘通過循環處理確保了可游泳的水質,夏季人們經常在此進行滑水等運動,熱鬧非凡。池塘周圍還有餐廳和音樂廳,可以看出,對于在水邊長大的荷蘭人來說,親水空間是必不可少的。
應以長遠眼光進行考慮
如上所述,荷蘭為實現可持續發展而實施的舉措,有許多其他國家地區應該學習的地方。雖然開墾牧草地建造人工池塘、在其中建設居住區的手法使人感受到相比“與自然共生”更注重“征服及控制自然”的西洋思想,但這也體現了荷蘭獨有的親水空間這一地域特色。
日本所進行的實現與自然共生的研究,或許與荷蘭略有不同。因此最為重要的是,日本國內的各地區應該堅韌不拔地尋找適合于自身的手法及組成。太陽城從提出構想到建成,也花費了長達20年的時間。(全文完)(《日經電子》特約撰稿人:巖藤泰男 安藤建設 建筑本部LCA部副部長、橫濱智能社區,有馬仁志 dSAPCE Japan代表董事社長、橫濱智能社區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