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是下跌43%,這里面的利潤空間仍然很大,因為多晶硅的成本其實就在每公斤20-30美金。”世界領先的硅料、硅片生產商賽維LDK太陽能高科技有限公司(簡稱“賽維LDK”)董事長兼CEO彭小峰向本報表示,“多晶硅價是在下降,只有利潤迅速回歸理性,整個太陽能光伏行業才能普及開來。”
9月初,英國新能源財經公司(NewEnergyFinance)的報告稱,最新發布的硅料和硅片價格指數顯示,從2008年到2015年間,每年的多晶硅遠期合同價格都在下跌,2009年的價格較今年跌幅將達43%,待到2013年,將低于每公斤67美元。
多晶硅價格急劇下滑的預警,對于國內光伏企業來說是把雙刃劍:雖然可緩解目前的產業壓力,但對于大肆上馬的硅料廠家則顯得意味深長。
預警
“今年,我們與歐洲硅片生產大廠REC簽訂的7年長單,2009年執行,價格比我們今年的現貨價下跌40%。”中電電氣(南京)光伏有限公司(簡稱 “中電光伏”)(NSDQ:CSUN)CEO王潤生向本報透露。
這個數字也同樣得到了CSI阿特斯(納斯達克:CSIQ)的印證,其董事長兼CEO瞿曉鏵告訴本報,2009年,硅片的長單價格將低于目前市場價約40%-50%,而硅片的市場價和長單價在明年將差異不大。究其原因,是在于上端硅料產能的釋放和整個行業逐漸趨于理性。
處在產業鏈中游的企業往往最先感知上游原料價格波動情況。
中電光伏作為太陽能電池片的制造商,曾飽受原料制約,由于缺乏上游供貨長單,其在今年第一季度硅片成本占整個生產成本的88.4%,第二季度則占整個生產成本達90.3%。
雖然中電光伏至今保持著硅電池轉換效率的世界紀錄,以技術優勢,在今年第二季度財報上實現扭虧,實現凈利潤310萬美元,但背后的辛苦自知。
因此,對上游價格的波動,中電光伏顯得異為敏感,而如今40%的成本下滑空間,也給企業帶來極大的機遇。
王潤生透露,此前,“擁硅者為王”,我國光伏產業的原料約95%由國外進口,國外硅料大廠在簽署長單時條件苛刻,甚至制約了企業今后發展。
企業往往很難獲得原料的低價長單,而這些企業在與中國廠商簽長單時,也會帶有苛刻的附加條件:首先得付一大筆預付款,約占合同的10%左右。在售價上也幾乎沒有談判空間,甚至提出索要企業的期權。
“預付款數額龐大到企業甚至可以自己建硅料廠,其他的苛刻要求也制約了企業成長,簽這樣的長單根本沒意義。”王潤生表示,從長遠考慮,企業決定咬牙度過低潮期。因此,在2008年以前,中電光伏沒簽署一筆多晶硅供貨長單。
自2008年年中開始,買方市場的議價能力逐漸體現,不論是長單價格,還是談判方式,都顯現出原料緊缺狀況正得到明顯改善:在長單價格上已具備談判空間,預付款項上也有了明顯松動。并且,國外原料供應商的態度已明顯轉變,換以主動上門洽談長單,而以前“蜂擁搶硅”的國內企業,甚至提出希望縮短長單合同期。
上海市太陽能學會理事長崔容強認為,多晶硅價鉻下跌完全是市場行為,已簽署長單的企業若沒有在合約里注明“特別條款”,則會顯得被動。
各種跡象使從業者不得不承認,在2009年-2010年,多晶硅價將會有明顯回落,但出于各種目的,企業在可能下降幅度上爭執不休。
一家不愿露名的上游硅料生產企業表示,這個報告下滑43%的數字有夸大之嫌,公司對2009年多晶硅走勢依然有信心。
而業內普遍接受的說法是,2009年,太陽能光伏電池終端組件價格下降幅度在8%-15%。“而組件價格每下降1%,多晶硅價格就會下降2%左右。以此幅度倒推,上游硅料價也將有20%-30%的跌幅。”國海證券分析師張曉霞介紹。
“一旦硅料市場跌落,不合理的長單將會成為束縛。”王潤生強調,自去年下半年以來,盡管原料價高企,但公司憑借技術優勢,財務狀況一直在改善。中電光伏今年第二季度財報已實現扭虧,營業收入1.116億美元,銷量31兆瓦,實現凈利潤310萬美元。
英國新能源財經公司的一紙報告,驚擾了一池秋水。作為知名的清潔能源領域研究機構,數據公布后,引起國內硅料、硅片制造企業的警覺。
多晶硅料是整個產業鏈中公認的暴利環節,成本在每公斤20-30美金,但2008年,現貨價最高上漲到每公斤400-500美金,正常價格也在每公斤300美金左右。也是基于這個因素,國內硅料企業擲重金,蜂擁而上。
成本之戰
彭小峰向本報透露,自2005年以來,賽維LDK跟國外大廠的多晶硅單價就在每公斤60美金左右。據了解,這在國內是很低的價格,屬合理的范疇,因此不會受價格下滑的束縛。
“多晶硅價格下滑,使國內的一些千噸級硅料工廠的處境將非常危險。”彭小峰告訴本報,“由于多晶硅項目產量釋放較慢,建設周期一般長達2年,達產周期則長達4-5年。而在數年之內,太陽能光伏行
9月初,英國新能源財經公司(NewEnergyFinance)的報告稱,最新發布的硅料和硅片價格指數顯示,從2008年到2015年間,每年的多晶硅遠期合同價格都在下跌,2009年的價格較今年跌幅將達43%,待到2013年,將低于每公斤67美元。
多晶硅價格急劇下滑的預警,對于國內光伏企業來說是把雙刃劍:雖然可緩解目前的產業壓力,但對于大肆上馬的硅料廠家則顯得意味深長。
預警
“今年,我們與歐洲硅片生產大廠REC簽訂的7年長單,2009年執行,價格比我們今年的現貨價下跌40%。”中電電氣(南京)光伏有限公司(簡稱 “中電光伏”)(NSDQ:CSUN)CEO王潤生向本報透露。
這個數字也同樣得到了CSI阿特斯(納斯達克:CSIQ)的印證,其董事長兼CEO瞿曉鏵告訴本報,2009年,硅片的長單價格將低于目前市場價約40%-50%,而硅片的市場價和長單價在明年將差異不大。究其原因,是在于上端硅料產能的釋放和整個行業逐漸趨于理性。
處在產業鏈中游的企業往往最先感知上游原料價格波動情況。
中電光伏作為太陽能電池片的制造商,曾飽受原料制約,由于缺乏上游供貨長單,其在今年第一季度硅片成本占整個生產成本的88.4%,第二季度則占整個生產成本達90.3%。
雖然中電光伏至今保持著硅電池轉換效率的世界紀錄,以技術優勢,在今年第二季度財報上實現扭虧,實現凈利潤310萬美元,但背后的辛苦自知。
因此,對上游價格的波動,中電光伏顯得異為敏感,而如今40%的成本下滑空間,也給企業帶來極大的機遇。
王潤生透露,此前,“擁硅者為王”,我國光伏產業的原料約95%由國外進口,國外硅料大廠在簽署長單時條件苛刻,甚至制約了企業今后發展。
企業往往很難獲得原料的低價長單,而這些企業在與中國廠商簽長單時,也會帶有苛刻的附加條件:首先得付一大筆預付款,約占合同的10%左右。在售價上也幾乎沒有談判空間,甚至提出索要企業的期權。
“預付款數額龐大到企業甚至可以自己建硅料廠,其他的苛刻要求也制約了企業成長,簽這樣的長單根本沒意義。”王潤生表示,從長遠考慮,企業決定咬牙度過低潮期。因此,在2008年以前,中電光伏沒簽署一筆多晶硅供貨長單。
自2008年年中開始,買方市場的議價能力逐漸體現,不論是長單價格,還是談判方式,都顯現出原料緊缺狀況正得到明顯改善:在長單價格上已具備談判空間,預付款項上也有了明顯松動。并且,國外原料供應商的態度已明顯轉變,換以主動上門洽談長單,而以前“蜂擁搶硅”的國內企業,甚至提出希望縮短長單合同期。
上海市太陽能學會理事長崔容強認為,多晶硅價鉻下跌完全是市場行為,已簽署長單的企業若沒有在合約里注明“特別條款”,則會顯得被動。
各種跡象使從業者不得不承認,在2009年-2010年,多晶硅價將會有明顯回落,但出于各種目的,企業在可能下降幅度上爭執不休。
一家不愿露名的上游硅料生產企業表示,這個報告下滑43%的數字有夸大之嫌,公司對2009年多晶硅走勢依然有信心。
而業內普遍接受的說法是,2009年,太陽能光伏電池終端組件價格下降幅度在8%-15%。“而組件價格每下降1%,多晶硅價格就會下降2%左右。以此幅度倒推,上游硅料價也將有20%-30%的跌幅。”國海證券分析師張曉霞介紹。
“一旦硅料市場跌落,不合理的長單將會成為束縛。”王潤生強調,自去年下半年以來,盡管原料價高企,但公司憑借技術優勢,財務狀況一直在改善。中電光伏今年第二季度財報已實現扭虧,營業收入1.116億美元,銷量31兆瓦,實現凈利潤310萬美元。
英國新能源財經公司的一紙報告,驚擾了一池秋水。作為知名的清潔能源領域研究機構,數據公布后,引起國內硅料、硅片制造企業的警覺。
多晶硅料是整個產業鏈中公認的暴利環節,成本在每公斤20-30美金,但2008年,現貨價最高上漲到每公斤400-500美金,正常價格也在每公斤300美金左右。也是基于這個因素,國內硅料企業擲重金,蜂擁而上。
成本之戰
彭小峰向本報透露,自2005年以來,賽維LDK跟國外大廠的多晶硅單價就在每公斤60美金左右。據了解,這在國內是很低的價格,屬合理的范疇,因此不會受價格下滑的束縛。
“多晶硅價格下滑,使國內的一些千噸級硅料工廠的處境將非常危險。”彭小峰告訴本報,“由于多晶硅項目產量釋放較慢,建設周期一般長達2年,達產周期則長達4-5年。而在數年之內,太陽能光伏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