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行業在數年前因為發展順利而少有波折,其前景一度被各方勾勒得極為絢爛多姿。
與其相對應的是,中國的光伏公司也在短短數年間由零起步,如今成為世界最大的制造群落,至少30G瓦的現有生產規模已無人可敵。
但各家公司遭受了今年市場需求增幅下滑、價格對折的慘痛局面之后,“一道殘陽鋪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的滋味,或許是行內中人正在品嘗的。
當然,擁有全球最大生產和銷售規模的尚德電力(STP.NYSE)也難以獨善其身、獨步于江湖之外。該公司董事長兼CEO施正榮在年關之時,接受了《第一財經日報》的專訪。
第一財經日報:光伏行業在資金上屬于一個非常密集的企業嗎?
施正榮:放眼全球,中國是全球光伏產業中非常重要的一環,主要集中在電池和組件制造領域。
最近幾年,中國企業也開始涉足于多晶硅和硅片等領域。我們知道,在“微笑曲線”中,制造端的利潤是最低的。如要生存,我們必須在做好精細化生產的同時,通過產能擴充實現規模效益。
一般估算看,從多晶硅、硅片到電池和組件,投入的資金達到每瓦1美元。照此計算,擴建一個1G瓦全產業鏈的產能,所需資金高達10億美元。
另外,隨著太陽能光伏市場的快速成長,中國企業也開始涉足太陽能光伏電站的投資建設。雖然利潤相對高而且收益比較穩定,但是同樣需要企業有強大的融資能力做保障。
以每瓦2美元計算,投資一個50兆瓦的光伏電站,需要投入1億美元,而投資收益期至少在10年以上。所以,可以說光伏產業離不開金融服務的大力支持。
日報:您覺得,2012年國家的宏觀形勢是否會有所緩解?
施正榮:展望2012年,中國的緊縮政策不會很快退出。
但是,我想政府也正在高度重視實體經濟的發展,保持實體經濟的穩定。
因此,中央政府可以采取有保有壓、區別對待的策略,對緊縮政策做出適度的調整。這樣的話,既可以化解泡沫經濟可能帶來的經濟硬著陸的風險,也可以保證經濟的基本穩定運行,在保增長、保就業等基本民生領域有所作為。
如果產業獲得金融的繼續支持,如果政府配套出臺行業準入標準等政策,引導產業進入有序競爭的發展局面,中國光伏產業有望在2012年走出低谷。
日報:國際需求萎縮,導致不少中國制造企業的訂單下滑,您所在的行業或企業的情況如何?采取了怎樣的具體應對措施?
施正榮:盤點2011年,我們發現全球的光伏需求并沒有萎縮。對于一個朝陽產業來說,增長不是問題,問題的關鍵是需求增長的速度趕不上行業產能擴張的速度。華爾街分析師在回顧時都比較一致地認為今年新增的安裝量在24G瓦左右,這比去年的18G瓦還有33%的增長。
但是,全球的光伏產能已經突破了40G瓦,其中不乏許多投機的劣質產能。這事實上造成了光伏組件價格的下跌,幅度超過30%。
在行業的冬天里,我有兩個重要的發現。第一,在成熟市場,客戶更加傾向于選擇產品質量過硬、品牌優質、產品融資能力可靠的供應商。有報告表明,今年二季度前六大制造商的市場份額累計達55%,遠遠超過去年同期26%的水平。
第二個發現是,行業的基本面沒有任何改變,雖然,歐洲市場受累于各個國家艱難的財政危機,增長平緩,但是所謂東邊日出西邊雨,我們看到其他新興市場在蓬勃發展,包括今年下半年以來中國內需市場。
對此,我們采取了果斷的應對措施,一方面積極開拓新興市場,另一方面繼續開發新產品來創造市場。由于超前的規劃和布局,尚德對于亞太、中東、非洲地區(下稱“APMEA”)進行周密的市場部署和開發并取得驕人成績,今年我們在APMEA市場份額為30%。
正因為措施得當,今年我們仍然實現增長40%以上的目標,出貨量超2G瓦。
日報:即將過去的2011年,您的企業所遇到的最大壓力是什么?對2011年的利潤有多大影響?采取了哪些措施予以化解?
施正榮:在2011年,外部環境對企業最直接的影響是行業產能過剩引發的銷售價格下降,這逼迫企業在成本控制方面要比銷售價格下降走得更快。
以今年三季度為例,我們出貨量同比增加36%,環比增加16%,但是我們的毛利率從二季度的19%,下降到13.3%。雖然與國內同行比,尚德處在領先的地位,但是,這充分說明了中國光伏產業所面臨的巨大挑戰。
面對危機,我們主要做好三方面的工作,第一是成本控制,在產能過剩、價格下降迅速的市場挑戰面前,我們只能在成本下降方面走得更快,才能勝出;第二,我們還是要在電池、硅片技術研究、新產品開發領域,加大投入,增強我們的技術競爭力;第三,我們更加注重優化運營架構,達到增加效率、節省費用的目的。
日報:日益嚴峻的國際貿易形勢倒逼中國制造的轉型升級,但道路并不平坦,您在這方面有什么經驗或想法與我們分享?
施正榮:作為中國的光伏企業,尚德在國際化道路上有一些心得。我也想強調,尚德的國際化為什么會成功,關鍵還是這個行業國際化的特征所決定的。正因為太陽能光伏從一開始就是一個非常國際化的產業,國際產業互補與合作才使得太陽能光伏的成本,能在短短的10年里降低70%以上,光伏能源成本離平價上網、人人用得起的目標更近了。
同時,在世界各地,人們在開發利用光伏產品和系統的時候,也促進了當地就業和經濟的繁榮。
經過調查我們發現,太陽能光伏是所有能源形式中就業人口最多的產業,每兆瓦光伏能源能夠創造35個就業崗位,其中60%的就業是在市場端。因此,這個產業的繁榮和發展是可以創造一個雙贏甚至多贏的局面。
非常遺憾的是,雖然全球光伏產業對此有普遍的共識,但是,個別企業、個別政府在面臨市場優勝劣汰的時候,抓住了“雙反”這個救命稻草,寄希望用貿易壁壘來拯救他們被市場淘汰的命運。
在應對貿易壁壘的具體工作中,我們要充分了解各方的訴求點,加強與各方的溝通和協調,調集內部和外部的資源,特別是要借用專業的律師團隊,配合我們自身的應訴小組,仔細、完整地完成相關
與其相對應的是,中國的光伏公司也在短短數年間由零起步,如今成為世界最大的制造群落,至少30G瓦的現有生產規模已無人可敵。
但各家公司遭受了今年市場需求增幅下滑、價格對折的慘痛局面之后,“一道殘陽鋪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的滋味,或許是行內中人正在品嘗的。
當然,擁有全球最大生產和銷售規模的尚德電力(STP.NYSE)也難以獨善其身、獨步于江湖之外。該公司董事長兼CEO施正榮在年關之時,接受了《第一財經日報》的專訪。
第一財經日報:光伏行業在資金上屬于一個非常密集的企業嗎?
施正榮:放眼全球,中國是全球光伏產業中非常重要的一環,主要集中在電池和組件制造領域。
最近幾年,中國企業也開始涉足于多晶硅和硅片等領域。我們知道,在“微笑曲線”中,制造端的利潤是最低的。如要生存,我們必須在做好精細化生產的同時,通過產能擴充實現規模效益。
一般估算看,從多晶硅、硅片到電池和組件,投入的資金達到每瓦1美元。照此計算,擴建一個1G瓦全產業鏈的產能,所需資金高達10億美元。
另外,隨著太陽能光伏市場的快速成長,中國企業也開始涉足太陽能光伏電站的投資建設。雖然利潤相對高而且收益比較穩定,但是同樣需要企業有強大的融資能力做保障。
以每瓦2美元計算,投資一個50兆瓦的光伏電站,需要投入1億美元,而投資收益期至少在10年以上。所以,可以說光伏產業離不開金融服務的大力支持。
日報:您覺得,2012年國家的宏觀形勢是否會有所緩解?
施正榮:展望2012年,中國的緊縮政策不會很快退出。
但是,我想政府也正在高度重視實體經濟的發展,保持實體經濟的穩定。
因此,中央政府可以采取有保有壓、區別對待的策略,對緊縮政策做出適度的調整。這樣的話,既可以化解泡沫經濟可能帶來的經濟硬著陸的風險,也可以保證經濟的基本穩定運行,在保增長、保就業等基本民生領域有所作為。
如果產業獲得金融的繼續支持,如果政府配套出臺行業準入標準等政策,引導產業進入有序競爭的發展局面,中國光伏產業有望在2012年走出低谷。
日報:國際需求萎縮,導致不少中國制造企業的訂單下滑,您所在的行業或企業的情況如何?采取了怎樣的具體應對措施?
施正榮:盤點2011年,我們發現全球的光伏需求并沒有萎縮。對于一個朝陽產業來說,增長不是問題,問題的關鍵是需求增長的速度趕不上行業產能擴張的速度。華爾街分析師在回顧時都比較一致地認為今年新增的安裝量在24G瓦左右,這比去年的18G瓦還有33%的增長。
但是,全球的光伏產能已經突破了40G瓦,其中不乏許多投機的劣質產能。這事實上造成了光伏組件價格的下跌,幅度超過30%。
在行業的冬天里,我有兩個重要的發現。第一,在成熟市場,客戶更加傾向于選擇產品質量過硬、品牌優質、產品融資能力可靠的供應商。有報告表明,今年二季度前六大制造商的市場份額累計達55%,遠遠超過去年同期26%的水平。
第二個發現是,行業的基本面沒有任何改變,雖然,歐洲市場受累于各個國家艱難的財政危機,增長平緩,但是所謂東邊日出西邊雨,我們看到其他新興市場在蓬勃發展,包括今年下半年以來中國內需市場。
對此,我們采取了果斷的應對措施,一方面積極開拓新興市場,另一方面繼續開發新產品來創造市場。由于超前的規劃和布局,尚德對于亞太、中東、非洲地區(下稱“APMEA”)進行周密的市場部署和開發并取得驕人成績,今年我們在APMEA市場份額為30%。
正因為措施得當,今年我們仍然實現增長40%以上的目標,出貨量超2G瓦。
日報:即將過去的2011年,您的企業所遇到的最大壓力是什么?對2011年的利潤有多大影響?采取了哪些措施予以化解?
施正榮:在2011年,外部環境對企業最直接的影響是行業產能過剩引發的銷售價格下降,這逼迫企業在成本控制方面要比銷售價格下降走得更快。
以今年三季度為例,我們出貨量同比增加36%,環比增加16%,但是我們的毛利率從二季度的19%,下降到13.3%。雖然與國內同行比,尚德處在領先的地位,但是,這充分說明了中國光伏產業所面臨的巨大挑戰。
面對危機,我們主要做好三方面的工作,第一是成本控制,在產能過剩、價格下降迅速的市場挑戰面前,我們只能在成本下降方面走得更快,才能勝出;第二,我們還是要在電池、硅片技術研究、新產品開發領域,加大投入,增強我們的技術競爭力;第三,我們更加注重優化運營架構,達到增加效率、節省費用的目的。
日報:日益嚴峻的國際貿易形勢倒逼中國制造的轉型升級,但道路并不平坦,您在這方面有什么經驗或想法與我們分享?
施正榮:作為中國的光伏企業,尚德在國際化道路上有一些心得。我也想強調,尚德的國際化為什么會成功,關鍵還是這個行業國際化的特征所決定的。正因為太陽能光伏從一開始就是一個非常國際化的產業,國際產業互補與合作才使得太陽能光伏的成本,能在短短的10年里降低70%以上,光伏能源成本離平價上網、人人用得起的目標更近了。
同時,在世界各地,人們在開發利用光伏產品和系統的時候,也促進了當地就業和經濟的繁榮。
經過調查我們發現,太陽能光伏是所有能源形式中就業人口最多的產業,每兆瓦光伏能源能夠創造35個就業崗位,其中60%的就業是在市場端。因此,這個產業的繁榮和發展是可以創造一個雙贏甚至多贏的局面。
非常遺憾的是,雖然全球光伏產業對此有普遍的共識,但是,個別企業、個別政府在面臨市場優勝劣汰的時候,抓住了“雙反”這個救命稻草,寄希望用貿易壁壘來拯救他們被市場淘汰的命運。
在應對貿易壁壘的具體工作中,我們要充分了解各方的訴求點,加強與各方的溝通和協調,調集內部和外部的資源,特別是要借用專業的律師團隊,配合我們自身的應訴小組,仔細、完整地完成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