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合物分子的主要光致激發,會促進形成一種激發態,稱為激子(exciton)。這隨后會離解,釋放出一個電子,然后傳輸到電子受體,來源:慕尼黑大學
有機太陽能電池把陽光轉換成電能,有望形成一種經濟和環保時尚。挑戰在于,它們的運行效率仍然低于無機半導體。超快測量混合電池,揭示了一條途徑,可以使其效率翻番。
使用有機太陽能電池,從陽光生產電力,這就提供了一個有吸引力也有前途的基礎,會帶來一種創新環保的方法,進行能源供應。它們的制造可以相當經濟,而且因為它們是可彎曲的,就像塑料包裝一樣,因此,可以靈活處理。問題是,它們的效率仍然明顯低于傳統無機半導體電池。
最關鍵的工藝是,要把光轉換成電流就要生成自由載流子(charge carriers)。在第一步光伏轉化中,吸收光之后,有機太陽能電池的一種組份,通常是一種聚合物,會釋放電子,吸收這些電子的是電池的第二種組份,在這種情況下就是硅納米粒子,然后,電子可以被進一步傳輸。
“電荷分離的機制和時間表一直是爭議話題,科學辯論已有多年,”慕尼黑大學(LMU)物理學教授埃伯哈德•里德爾(Eberhard Riedle)說。進行合作的研究者來自慕尼黑理工大學(Technical University in Munich)和拜羅伊特大學(Bayreuth University),里德爾和他的小組現已能夠詳細剖析這一過程。為了做到這一點,研究人員采用一種新型混合電池,這種電池包含有機和無機成分,其中的硅用作電子受體(electron acceptor)。根據這個系統獲得的洞察,他們開發出一種處理策略,以增強這種聚合物的結構排序,而且發現,這提高了電荷分離效率,在有機半導體中可提高兩倍。他們的研究結果提供了一種新的方法,可以優化有機太陽能電池的性能。
這一突破的關鍵,在于一種獨特的、基于激光的實驗裝置,這種裝置結合極高的時間分辨率和高帶寬檢測,分辨率達40飛秒(fs)。這使研究小組可以跟蹤光子吸收誘發的超快過程,實時跟蹤它們的發生。典型有機電池中使用富勒烯,相反,研究人員用硅作為電子受體,這一選擇具有兩大優勢。
“首先,用這些新型混合太陽能電池,我們可以探測聚合物中發生的光物理過程,精度更高,超過以往任何時候,其次,因為使用硅,更大范圍的太陽光譜可以被用來發電,”里德爾說。事實證明,自由載荷子,就是所謂的極化子(polarons),不是在光致激發(photoexcitation)后立即產生,而是要延遲約140飛秒。聚合物分子的主要光致激發,會促進形成一種激發態,稱為激子(exciton)。這隨后會離解,釋放出一個電子,然后傳輸到電子受體。
失去電子,會留下帶正電的“空穴”,在聚合物中,帶相反電荷的實體相互吸引,因為庫侖力(Coulomb force),兩者傾向于重新并合。“為了獲得自由載流子,電子和空穴都必須足夠活躍,以克服庫侖力,”丹尼爾•赫爾曼(Daniel Herrmann)解釋說,他是這項新研究的第一作者。這一小組表明,這是第一次,實現這一點容易多了,這是因為采用的聚合物具有整齊、均勻的結構,而不是無序排列的聚合物。換句話說,高度自我組織的聚合物顯著提高了電荷分離效率。
“我們使用的這種聚合物屬于已知的幾種,傾向于自我組織。這種傾向可以被抑制,但也可以強化這種聚合物自我組織的內在傾向,這只需選擇合適的加工參數,”赫爾曼解釋說。通過巧妙優化,加工這種聚合物聚噻吩(P3HT),研究人員成功地雙倍增加了自由載流子產量,從而顯著提高了實驗太陽能電池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