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近200個國家的政府在聯合國氣候變化締約方大會第二十八屆會議(COP28)上就新的全球2030年目標達成了一致。他們的目標是到2030年將可再生能源產能增至三倍,能源效率提高一倍,加快從化石燃料轉型,大幅減少甲烷排放。國際能源署發表題為Batteries and Secure Energy Transitions(電池與安全能源轉型)的報告,指出電池儲能將在實現全球能源轉型愿景方面發揮關鍵作用。
能源部門目前占鋰離子電池年需求的90%以上,這一比例在2016年為50%,而目前鋰離子電池市場規模是2016年的10倍。隨著成本的下降和性能的提高,鋰離子電池已成為現代經濟的基石,支撐著包括智能手機在內的個人電子設備的普及,以及能源行業的增長。2023年,全球有近4500萬輛電動汽車在路上行駛,包括汽車、公共汽車和卡車,超過85吉瓦的電池存儲在電力行業使用。
鋰離子電池自2010年以來成本降低了90%,能量密度更高,壽命更長。鋰離子電池的價格已從2010年的每千瓦時1400美元下降到2023年的不到每千瓦時140美元,這是有史以來任何能源技術中成本下降最快的一次,這是由于研發的進步和制造業的規模經濟。鋰離子電池還實現了比鉛酸電池高得多的能量密度,使其能夠堆疊在更輕、更緊湊的電池組中。
要實現到2030年將全球可再生能源容量增至三倍的目標,就需要迅速擴大電力部門的電池儲能,以支持電網穩定、電力供應安全以及太陽能光伏和風能的整合。在2050年凈零排放情景中,實現《巴黎協定》在2100年將全球平均氣溫上升限制在1.5攝氏度或以下的目標,全球可再生能源容量增至三倍的同時,總儲能從2023年增至六倍,到2030年達到1500吉瓦。到2030年,公用事業規模和電表后項目加起來將增至1200吉瓦,占儲能容量增長的90%。抽水蓄能是目前最大的儲能來源,但在凈零經濟情景中,預計到2025年前后,電池儲能將超過抽水蓄能,而壓縮空氣、飛輪和儲熱也將提供少量儲能容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