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春節假期后,國內碳酸鋰期貨合約價格波動加大。其中,碳酸鋰主力合約 LC2407自2月21日以來,連續8個交易日上漲。3月1日,LC2407盤中高點約12萬元/噸,較2月20日9.245萬元/噸的盤中低點,已累計上漲約30%。
時值下游電動汽車行業傳統銷售淡季,為何碳酸鋰期貨價格會有如此表現?這將對現貨市場碳酸鋰價格帶來什么影響?曾經在鋰電產業鏈叱咤風云的高價碳酸鋰,是否將卷土重來?這一系列熱點問題,引發業界廣泛關注。
01
碳酸鋰期貨上漲背后……
市場方面,2月20日,碳酸鋰主力合約LC2407在探底至9.245萬元/噸后開始反彈,自2月21日開始,已連續上漲8個交易日。3月1日,LC2407收盤報11.945萬元/噸。
電池中國認為,造成本輪LC2407價格上漲的主要原因或與以下幾個方面因素相關:
一是,據統計,2024年1月我國新能源汽車銷量達72.9萬輛,同比高增78.8%。相較往年第一季度新能源汽車的銷售淡季,今年1月的銷量可謂淡季不淡,迎來“開門紅”,這也為動力電池產業在去年第四季度有所減產的背景下,為2024年復產提高了預期。
二是,近期,比亞迪、五菱、長安、哪吒等多家車企宣布A級電動汽車開啟10萬元時代,這意味著電動汽車向傳統燃油車的主力價格區間已發起全面進攻,動力電池需求有望得到進一步釋放。
三是,動力電池應用分會數據顯示,2024年1月中國市場動力電池裝機量32.27GWh,同比高增96.3%,也顯示出強勁的裝機勢頭。這也表明,動力電池裝機仍將帶動上游碳酸鋰等材料需求持續增長。
四是,動力電池企業方面,雖然今年前2月動力電池排產數據仍下滑,鋰電池產能利用率約35-45%,不過在新能源汽車銷量高景氣的帶動下,不少動力電池企業已提前復產。
據悉,多家動力電池頭部企業3月排產預計將比2月上升70-80%,鋰電產業鏈復蘇跡象開始顯現。
五是,受上述多重因素影響,在動力電池企業提前復產預期下,將帶動市場對上游核心材料碳酸鋰的需求進一步加大,材料補庫給了市場一定的憧憬。
六是,澳大利亞鋰礦主力Mt Cattlin、Greenbushes、Finniss接連宣布減產,市場人士分析認為,澳礦可能在面對低位徘徊的鋰價開始有所動作,這也增強了市場對后市鋰礦供給縮減的擔憂。
此外,據市場消息,作為國內碳酸鋰龍頭企業,天齊鋰業計劃今年3、4月將進行檢修、減產。綜合下游市場持續景氣、動力電池復產、材料需求回暖、上游礦產資源減產等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助推了本輪碳酸鋰期貨行情的上漲。
02
鋰電產能過剩背景下,鋰價將何去何從?
現階段,隨著國內電動汽車新車陸續上市,疊加價格戰刺激下,動力電池訂單將快速增長,產業鏈上游補庫概率正逐步加強,不僅LC2407價格連續上漲,近期現貨市場碳酸鋰價格亦出現企穩態勢。
3月1日,電池級碳酸鋰上漲3500元/噸,均價報10.55萬元/噸,較春節后橫盤多日的9.7萬元/噸的價格,上漲8%。
值得注意的是,雖然碳酸鋰期貨和現貨價格短期內都出現上漲,但業內人士分析認為,再現曾經60萬元/噸的高價并無可能,而大幅下跌的可能性也較低,后續價格或仍將在每噸十幾萬元的價格區間波動。
具體來看,車企在今年開年的價格戰中,是以A級插電混動車型為主力軍,該類車型帶電量一般在6kWh-15kWh,相較純電車型帶電量而言,插混車型的電池需求量較純電車型小。因此,仍需理性看待插混電池起量將帶來的電池材料需求的增長量。
上游供給方面,據估算,上述3家澳洲鋰礦企業目前宣布減產,總共影響的LCE產量不足3萬噸,加上天齊鋰業3、4月減產,業內人士認為對行業整體影響不大。與此同時,受去年碳酸鋰高位庫存拖累,且國內鋰礦冶煉企業今年以來仍生產不怠,碳酸鋰供大于求格局仍將持續。
從市場博弈角度來看,當前,在鋰電產業鏈中,受益于曾經在碳酸鋰高價時期賺得盆滿缽滿,鋰礦、鋰鹽企業惜售挺價情緒仍然強烈,而鋰電池正極材料、電解液等環節的企業則首當其沖,需要直面碳酸鋰價格波動的影響。
一方面,對于去年高價碳酸鋰庫存,導致很多正極材料、電解液企業出現業績大幅虧損,這類企業仍心有余悸;另一方面,這類企業又擔心本輪鋰價如果持續上漲,而需要提早補庫囤貨。
現階段,放眼鋰電全產業鏈,值得關注的是,業界推測,車企接下來或將在中高端車型引入價格戰,如果“電比油(價格)低”的信號被市場確認,在新能源汽車新車單月滲透率達50%的目標下,插混車型和純電車型若實現同時發力,或將帶動動力電池產業進一步大規模復產,進而從下游持續驅動上游碳酸鋰等材料需求增長。
得益于鋰電全產業鏈技術、產業結構不斷創新、產能不斷釋放,以寧德時代、弗迪電池、國軒高科、億緯鋰能、蜂巢能源、孚能科技、遠景動力、瑞浦蘭鈞、中創新航等為代表的中國動力電池軍團的動力電池裝機量,已連續7年位列全球第一,產業領先地位持續鞏固。2024年,鋰電產業卷技術、卷成本需求將更加嚴峻,鋰價若能保持小幅波動,而非急漲急跌,或將更有利于我國鋰電產業整體向TWh時代進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