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東盟簡報》發布文章稱,東南亞有潛力成為可再生能源制造業的全球領導者。
原因在于,東南亞是最容易受到氣候變化影響的地區之一,該地區漫長的海岸線和低洼地區使該地區容易受到極端天氣和海平面上升的影響,影響范圍多達6億人。因此,東南亞國家必須調整其日益加劇全球變暖的發展戰略,例如該地區對煤炭和石油作為主要能源的依賴,如果不加以控制,到本世紀末,全球變暖可能會使東南亞GDP減少約11%,并影響農業、旅游業和醫療保健等重要部門。
所以,東南亞有潛力成為可再生能源制造業的全球領導者,同時實現其經濟增長目標。
報道還指出,東南亞地區國家在制造業方面已經有了強大的基礎,到2030年,可再生能源制造業可能為東南亞帶來1600億至2000億美元的收入潛力。根據亞洲開發銀行的一份報告,其中約50-60%的收入將由低碳出行和清潔能源驅動。
具體到太陽能光伏制造方面,報道稱,到2030年,東南亞有潛力生產125-150GW的光伏組件容量。該地區已經控制了世界2-3%的多晶硅和晶圓產能,以及世界9-10%的組件和電池產能。大部分生產集中在老撾、馬來西亞、越南、柬埔寨和泰國。
此外,根據國際能源署的數據,全球光伏組件出口的三分之一由東南亞國家供應,這些光伏產品出口大多指向美國和歐盟市場。越南、馬來西亞和泰國等國家擁有強大的生產能力,同時滿足國內和全球需求,而印度尼西亞則有更多的小型組件組裝公司服務于龐大的國內市場。
總之,東南亞正處于一個關鍵時刻,向可再生能源制造業轉型不僅解決了氣候脆弱性,還釋放了大量經濟機會。通過利用太陽能光伏和電池生產,這些國家可以率先采取全球可持續能源舉措,同時增強其經濟增長和應對氣候變化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