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江蘇其余的“十二太保”在新能源領域經營的風生水起,GDP“吊車尾”的宿遷也擺出了自己的雄心壯志。憑借對液流電池風口的緊抓,這一次,宿遷找到了自己的新能源之路。
江浙滬的人一定都很熟悉一個玩笑,叫做“散裝江蘇”。
江蘇是沒有所謂的江蘇話、江蘇菜甚至江蘇人的,哪怕是馳援別的省市,江蘇十三個地級市也能一共派出十三個隊伍。網友銳評:沒有助攻,全是主攻。
還有外地網友吐槽到,江蘇甚至連省考報名網站都不互通,每個市都有自己的報名入口。
但江蘇自己人則表示,“散裝”并不等于“各自為政”,而是說明江蘇每個市都有獨當一面的實力,也說明江蘇的區域發展較為均衡,無論地級市還是縣域,都十分突出,誰也不用求著誰。
這話嘛,其實也不假。
根據十月最新出爐的GDP數據,江蘇GDP增量再一次跑贏了經濟第一強省廣東。
從總量來看,廣東與江蘇之間的差距正逐漸縮小。尤其是今年前三季度,兩省之間的GDP差額已經從4年前的4500億縮小到不足3000億,“經濟第一大省易位”的說法甚囂塵上。
而這背后的關鍵原因,就在于江蘇各區域工業發展的均衡性。
2019年隨著連云港和宿遷雙雙邁向3000億新臺階,江蘇也成為目前我國唯一一個所有地市GDP全部超過3000億大關的省份。
而歷史悠久的宿遷,放在江蘇可能只是不起眼的蘇北小城,是GDP倒數第二的“吊車尾”,但如果單拎出來看,宿遷不只是中國地級市GDP百強,放在廣東甚至能排到前六。
江蘇各地市表現突出,離不開當地突飛猛進的工業發展。在綠色工業革命的時代大背景下,在國家“雙碳”政策和能源轉型的推動下,新能源行業無疑成為了最炙手可熱的萬億新賽道。
而江蘇的“十三太保”,發展新能源,各有絕技。常州的動力電池和新能源汽車、徐州和無錫的光伏產業、鹽城的海上風電、蘇州的新能源產業集群,無一不是風生水起。
眼見其他的幾個兄弟們在新能源產業做的有聲有色,就連曾經“一城煤灰半城土”的蘇北兄弟徐州,轉型之后也變成了風景秀麗的科技創新重地。
畢竟“江東子弟多才俊”,宿遷作為曾經的諸侯國都城、更是西楚霸王項羽的出生地,自然也不會甘居人后。
而關于搶占新“風口”,宿遷有自己的想法。
另辟蹊徑
其實最開始,宿遷瞄準的是成為“光伏之都”。
2018年,天合光能的落戶給了宿遷光伏新能源產業強有力的發展信心。因此,在新能源領域,宿遷提出了要全力沖刺千億級產業,打造“光伏之都”的雄心和目標。
從今年1—9月宿遷市重點產業鏈的產值情況看,晶硅光伏產業鏈實現產值684.7億元,規模位居全市20條產業鏈之首。
只不過,當提到“光伏之都”,大家想起來的第一個名字未必是宿遷。
且不說安徽的滁州、合肥,云南的曲靖,浙江的義烏,青海的西寧,一直以來都在爭奪“光伏之都”的稱號,江蘇內部的常州、鹽城、無錫的光伏產業也有著多年的積累,已經形成了完整的產業鏈和穩定的供應鏈。
光伏這個賽道,其實已經非常擁擠了。
但在清潔能源強勢發展之下,新的契機出現了。
這兩年儲能行業乘風御光而起,在這個過程里,包括液流電池在內的新型儲能逐漸嶄露頭角,而切入液流電池行業的企業也越來越多。
2022年,國家發改委印發了《關于進一步推動新型儲能參與電力市場和調度運用的通知》,2023年,省發改委印發了《江蘇省“十四五”新型儲能發展實施方案》《關于加快推動我省新型儲能項目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措施》等文件,足見對新型儲能產業發展的重視。
根據彭博新能源財經的預測,中國液流電池產業正處于邁向快速增長的關鍵期,到2030年中國的液流電池裝機規模可能會達到14-23GW。
而宿遷本地液流電池企業在技術上的不斷突破,也讓宿遷政府瞅準了眼前的新機會。
在“產學研”相結合的模式下,宿遷本地企業宿遷時代儲能與中科大、?交大、常州大學等國內外多家科研團隊深度合作,掌握了多項水系有機液流電池的核心技術。
今年9月,宿遷政府迅速反應,出臺了《宿遷市支持新型儲能產業發展的若干政策措施》(以下簡稱《措施》),只為積極搶占新型儲能產業制高點。
根據《措施》安排,宿遷在新型儲能產業項目引建上,將會在用地、用能、環保、金融等方面由各縣區采取“一事一議”、“一企一策”方式予以重點支持。
對行業龍頭企業和重要補鏈企業,對于當期設備投資超億元的,將按照認定設備投資額給予10%補貼,單個企業最高2000萬元。
而除了宿遷時代儲能之外,宿遷還手握100億的恒安鋅溴液流儲能電池項目和宿遷聯盛投建的3.4萬噸液流電池電解液項目。
這一次,宿遷終于獲得了先手優勢。
資本押注
宿遷政府對于新風口的緊抓,得到了資本的正面反饋和積極押注。
十月份,宿遷時代儲能完成了A輪億元融資,該輪融資由高瓴創投(GL Ventures)領投,邦盛資本、蘇創投、產發創投等跟投,所融資金將主要用于技術研發、產品量產和市場開拓等方面。
今年新能源領域的投融資從業者表示,今年和前兩年相比明顯項目少,標的少,不知道該投些什么。
在這種情況下,液流電池還是一片藍海,也就成了資本所追求的“新標的”。
高瓴創投從去年開始正式“殺入”種子投資賽道,他們給予早期階段的創業者更多的關注。“牛人團隊+硬科技方向”,基本是他們出手天使以及種子輪項目的明顯標配。
而宿遷時代儲能成立于2021年,該公司所布局的水系有機液流電池,所涉及的核心技術在于電解液與離子交換膜,直接關系電池的性能與壽命。
宿遷時代儲能此前與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徐銅文團隊合作,共同研發了陰離子交換膜(AEM)技術。相比進口的AEM,生產成本可降低約80%。
可能正是因此宿遷時代吸引到了高瓴資本的出手。
除此之外,今年十一月,由江蘇恒安儲能科技有限公司投資100億元建設的恒安儲能鋅溴液流電化學儲能電池項目在江蘇宿遷高新區舉行了開工儀式。該項目建成后可年產10GWh鋅溴液流儲能電池,實現200億元的年產值。
江蘇恒安是中國安儲能源的間接全資附屬公司,也是全國唯一實現鋅溴液流電池全產業鏈覆蓋、全自主知識產權、全國產化的儲能產品與解決方案的提供商。
近日江蘇恒安已與宿遷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管理委員會訂立框架合作協議,內容為訂約方之間可能進行的合作事項,有關集團在位于中國江蘇省的宿遷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中的各項設施開發事項。
筑巢引鳳
曾經有宿遷本地人表示,宿遷的痛點在于沒有高新產業——不僅宿遷沒有,其他三線城市照樣沒有,留不住人才,因此當地學校再怎么拼命教學,都是給一、二線城市“輸血”。
但新型儲能高新企業的發展,為經濟和人才的平衡帶來了轉機。
要發展液流電池,不僅需要企業具備化工生產經驗,同時還要有電化學的經驗,技術壁壘較高。因此對于高精尖人才的需求也極為迫切。
在自身人才供給不足、難以滿足發展所需的現實瓶頸下,宿遷政府選擇開展“572”招才引智“深耕行動”,面向科教資源豐富的城市和地區,全力開拓精準引才新模式。
據介紹,“572”中的“5”,指的是北京、上海、西安、武漢、南京5個招才引智工作局;“2”,即在20個重點城市建立的20個人才工作站,“7”,即深耕70所高校。
統計數據顯示,自“深耕行動”開展以來,全市共引進人才1.5萬人,同比增長6%,其中高層次人才及團隊72人。
能吸引來人才,也得益于本地高新企業的快速發展。
在“千名學子進宿遷”系列活動中,宿遷新型儲能產業的“領頭羊”——宿遷時代儲能以崗位平均年薪25萬元以上的誠意得到了眾多學子的青睞。
“我們公司對高端人才的需求較大,這次拿出的17個崗位,60%以上為碩博學歷需求。” 宿遷時代儲能人事行政部負責人說,“這樣匯集眾多優秀人才的招聘活動為我們這樣的制造業企業創造了難得的攬才機會。”
人才與企業的“雙向奔赴”、政府對企業的全力扶持,在加上資本青睞的加持,宿遷憑借新能源時代的絕對嗅覺,未嘗不可“卷土重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