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產業成績亮眼。”9月19日,在北極星太陽能光伏網舉辦的“2023年光伏新時代論壇”上,中國光伏行業協會副秘書長劉譯陽分享了中國光伏產業發展現狀及前景。
劉譯陽表示,在主管部門更多“公開”支持下,光伏行業整體發展強勁。制造端,上半年多晶硅、硅片、組件產量同比增長均在65%以上;應用端,上半年新增并網裝機78.42GW,同比增長154%,前7個月并網裝機已飆至97.16GW,超過去年全年;進出口方面,上半年出口總額約290億美元,同比增長約11.6%,歐洲依然是最大的組件出口市場,約占組件出口額的57.4%。
當然,除了多晶硅、硅片、電池片、組件四大環節,其他產業鏈也基本自主可控。劉譯陽指出,2022年我國逆變器企業出貨量占全球市場份額接近70%,排名前十企業7年為國內廠商。此外,漿料、背板、膠膜、玻璃、邊框與支架的國產率及全球市占率均快速提升。與此同時,我國專用設備市場規模達到650億元,全球市場占比超過90%。
“責任越大,壓力就越大。”劉譯陽強調,作為為數不多的能夠實現端到端自主可控的戰略性新興產業,當下光伏產業也面臨著諸多挑戰,特別是隨著大規模產能的快速上馬,行業大起大落風險加大,但是仍要保持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問題。
從宏觀背景來看,全球極端天氣頻發,發展可再生能源已是全球共識,而光伏發電將是當前和今后應對能源危機的重要手段。國內市場,“雙碳”目標下,能源變革進入新發展階段,能耗雙控逐步轉向碳排放雙控。
為此,中國光伏行業協會將2023年裝機預期上調,國內新增并網裝機由95~120GW上調至120~140GW。不過,受消納、電力市場化交易、源網建設進度等不確定因素影響,未來市場將更加難以預測。
光伏行業未來發展方向,劉譯陽介紹了三大方向,一是推動產業高端化,通過技術創新推動產業高端化,加速新型電池產業化步伐;二是打造綠色低碳光伏產品,進一步推動光伏產業的智能化、綠色化、高端化轉型,利用各地新能源優勢,打造綠色低碳光伏產品,大力推動行業的綠色可持續發展;三是促進光伏與其他行業深度融合,將光伏廣泛應用于建筑、交通、農業、牧業、沙漠治理等多個領域,實現多元化應用場景的發展。
此外,劉譯陽提醒業內企業要高度關注海外產業鏈,但還是要保持一定的開放態度,盡管海外產能建設進展迅速,但我國產業鏈規模優勢短期內難以撼動。IEA預計到2024年,我國光伏產業鏈各環節將繼續主導全球的產能增量與存量,甚至占比進一步上升;但到2027年,印度、美國和東盟等國家硅片產能將增加近五倍,多晶硅和太陽能電池產能可能會翻一番,中國產能占比從2021年的80-95%或將降至2027年的75~90%,產量占比從2021年的75~90%或將降至2027年的60~7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