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政策的鼓勵推動下,光伏產業規模持續增長,工業和信息化部近期公布2023年1月至2月份全國光伏制造行業運行情況數據顯示,各環節產量又創新高,智能光伏應用持續升級。根據光伏行業規范公告企業信息和行業協會測算,全國多晶硅、組件產量同比增長均超過60%,晶硅電池產品出口同比增長超過156%。
國家能源局此前公布數據顯示,2022年,全國風電、光伏發電新增裝機突破1.2億千瓦,達到1.25億千瓦,連續三年突破1億千瓦,再創歷史新高。全年可再生能源新增裝機1.52億千瓦,占全國新增發電裝機的76.2%,已成為我國電力新增裝機的主體。
IPG中國首席經濟學家柏文喜對記者表示,2022年是光伏增長大年,光伏新增裝機復合增速維持高位,今年光伏產業持續穩定增長,顯示出相關政策的落地見效和企業的積極響應。但隨著多年高速發展,光伏產業目前面臨著發展用地等空間局限,以及光伏自身出力的不穩定性所帶來的儲能問題、電網調峰平谷等問題。
為推動穩經濟一攬子政策措施落地,自然資源部聯合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國家能源局于3月28日發布了《關于支持光伏發電產業發展規范用地管理有關工作的通知》,鼓勵在沙漠、戈壁、荒漠等區域選址建設大型光伏基地;對于油田、氣田以及難以復墾或修復的采煤沉陷區,推進其中的非耕地區域規劃建設光伏基地。
近年來,鼓勵在沙漠、戈壁、荒漠等區域建設大型光伏基地政策頻出,2022年6月份,國家發改委等九部門印發《“十四五”可再生能源發展規劃》,其中提出,加快推進以沙漠、戈壁、荒漠地區為重點的大型風電太陽能發電基地。2022年12月份,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擴大內需戰略規劃綱要(2022-2035年)》,提出大幅提高清潔能源利用水平,建設多能互補的清潔能源基地,以沙漠、戈壁、荒漠地區為重點加快建設大型風電、光伏基地。
“政策積極引導大型光伏發電項目使用戈壁、荒漠、荒灘等未利用地建設,有望解決光伏用地資源緊張問題,光伏產業持續繁榮需要有用地政策、并網政策,以及儲能、調峰配套體系建設政策的支持推動。在大基地和產品大型化趨勢下,光伏企業主要競爭力聚焦于光電轉換效率、并網條件,以及以下游的耗能配套產業建設來提升產業鏈整體競爭力等領域。”柏文喜說。
北京特億陽光新能源總裁祁海珅對記者表示,大基地項目多會分布在沙漠、戈壁和荒漠等地區,也就是我國的西部和西北部等地區會是“主戰場”,會圍繞在現有的特高壓線路的沿線展開,不僅可以提升現有特高壓線路的利用率,還可以對我國未來的特高壓線路建設規劃進行優化布局,直接利好光伏產業和陸地風電行業,充分利好特高壓產業鏈的相關企業。此外,部分電站項目區域會設計設置一定比例的電力儲能等新型儲能項目,對于儲能行業也構成一定的利好。
自“雙碳”目標提出以來,中國的能源結構和能源產業正在加速轉型,“雙碳”目標為光伏產業的發展打開了廣闊的前景和空間。但是,在光伏發展的過程中,也面臨著地域供需矛盾難以調解、并網難、場景應用不足等問題,因此政策持續進行合理規劃和資源協調。
無錫數字經濟研究院執行院長吳琦認為,在鼓勵建設大型風光電基地的同時,微電網、分布式電網等多種電網形態發展,以及源網荷儲一體化模式也將成為重要支撐。在保障能源安全的基礎上,積極有序開發利用,從原來的重視規模擴大向兼顧規模擴大和效率提升轉變。
“分布式光伏項目也是加快光伏產業發展的關鍵之一,通過鼓勵工業園區、新型工業化示范基地開展光伏應用項目建設,鼓勵城鄉居民屋面智能光伏系統推進、新建建筑太陽能屋頂建設,鼓勵交通領域的光伏電站及充電樁的建設,以及農業設施棚頂安裝太陽能組件發電,可以創造多場景融合的分布式光伏發電和應用模式。”吳琦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