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盡快實現碳中和,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正在加速進行。有人看到,在氫能發展面臨重重阻礙的艱難環境之下,氨能應運而生。但業界人士坦言,為了探索更有效的能源利用場景,業界從一開始就在發展氫能的同時發展氨能。
氨是極具前景的氫能載體,也是性能優良的新興零碳燃料,氨能利用是構建低碳能源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相比于氫,氨的優勢更加明顯。氨不易燃,NH3的沸點為33.36℃,且更易液化。相比于H2,氨更易運輸和儲存。液氨是更有效的氫載體。因此,利用氨能作為新型儲能方式成為眾多項目儲能方式首選。
國家發改委和國家能源局聯合印發的《“十四五”新型儲能發展實施方案》提出:到2025年,新型儲能由商業化初期步入規模化發展階段、具備大規模商業化應用條件。氫儲能、熱(冷)儲能等長時間尺度儲能技術取得突破。將加大關鍵技術裝備研發力度,推動多元化技術開發,開展氫(氨)儲能等新一代高能量密度儲能技術。
氨作為零碳燃料和氫能載體,可以解決氫能大規模儲運難題,拓寬氫能產業應用場景。業內認為,可再生能源制綠氫合成氨及其應用對于全球實現碳中和至關重要,綠氨合成將會成為綠氫的重要應用之一。近年來,國內外氫氨融合產業項目布局逐漸加快,氫氨融合技術路徑漸受熱捧。
9月8日,中國天楹發布公告稱,與內蒙古通遼市人民政府、中國投資協會11月1日,住建部辦公廳發布了關于國家標準《氫氣站設計標準(征求意見稿)》公開征求意見的通知。圍繞通遼千萬千瓦級風光儲氫氨一體化零碳產業園建設達成戰略合作,三方將在“十四五”期間共同打造通遼千萬千瓦級風光儲氫氨一體化零碳產業園,其中風力發電6GW、光伏發電4GW,重力儲能2GWH,綠氫5萬噸/年,綠氨30萬噸/年,總投資600億元人民幣。
近日,吉林大安風光制綠氫合成氨一體化示范項目正式啟動。
據悉,該項目總投資63.32億元,將建設風電項目700MW,光伏項目100MW;新建一座220千伏升壓站,配套40MW/80MWh儲能,新建制氫、儲氫及18萬噸合成氨裝置。
“碳達峰碳中和”需要更多技術與路徑支撐,氫氨“一體化”發展似乎已成趨勢。有機構預測表示,“氨是未來綠色能源的贏家”。
為應對全球降碳減排大背景大趨勢,各國均在氨能發展上加大投入力度。日本、韓國、美國、澳大利亞以及歐洲均在氨燃燒發電或綠氨生產上有所布局。
氫氨結合不僅能解決氫儲運難題,還能夠擴展氫能產業的應用渠道或者應用場景,延伸產業鏈。從長期、宏觀的角度看,發展氨經濟、普及氨燃料,將使化工、機械、汽車、運輸等各行業都得到前所未有的發展機會;使農業得益于合燃、肥、電、安“四位一體”帶來的經濟和便利;使自然、環境得到保護和修復,以避免由自然環境的毀壞而可能引起的無法估量的經濟損失甚至災難。
今年3月發布的《氫能產業發展中長期規劃(2021-2035年)》提出,擴大工業領域氫能替代化石能源應用規模,積極引導合成氨等行業由高碳工藝向低碳工藝轉變,促進高耗能行業綠色低碳發展。公開數據顯示,自上述規劃發布以來,國內綠氨規劃并落地的年產能已超過156萬噸,對應超28萬噸/年的綠氫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