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我省新能源產業在逆勢中奮勇前行,1-7月產業產值同比增長43.3%,在去年全年40%增幅的高基數上繼續保持強勁增長,其中,動力電池、光伏領域的一些企業高速增長。
謀勢而動,攻克關鍵核心技術
聚焦新能源產業需求,我省高校院所和企業的科研團隊謀勢而動,積極攻克關鍵核心技術,取得喜人成績。
上半年,新能源汽車銷量猛增,用于制備新能源汽車所需碳化硅芯片材料的碳化硅外延設備產生大量市場需求。“過去,由于技術難度高,碳化硅外延設備只有極少數企業可以研發并實現產業化。我們的目標是攻克關鍵核心技術,形成自主可控。”芯三代半導體科技(蘇州)有限公司項目經理施建新介紹,碳化硅外延設備的研發和生產涉及數十門技術和學科,集成度高、難度大,他們在過往數十年的經驗基礎上,最終解決了一系列問題。未來,充電樁、光伏逆變器、國家電網以及5G、6G等領域,都有碳化硅外延設備的廣泛應用。
“我們研制成功了高循環性能和高倍率性能的二氧化錳體系鋅離子電池!”近日,中科南京綠色制造產業創新研究院也傳來好消息,團隊合成了結構尺寸可控的納米二氧化錳材料,組裝的鋅離子電池在小、大乃至超大電流密度下都擁有高循環性能和高倍率性能。該電池原料便宜易得,制備方法簡單,可應用于工廠大規模生產,是一種可替代傳統鋰離子電池的新技術,有望應用于中大型儲能設備中。
我省光伏技術也不斷取得創新突破。3月,天合光能光伏科學與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宣布,其自主研發的210mm×210mm高效i-TOPCon電池,最高電池效率達到25.5%,創造了大面積產業化n型單晶硅i-TOPCon電池效率新的世界紀錄。
聚勢而強,產業邁向“高端化”
我省新能源產業正在向“全鏈化”“規模化”“高端化”發展。
近年來,在省科技成果轉化專項資金的支持下,我省光伏產業從規模增長向高質量發展轉變,形成了高純多晶硅料、晶體硅片、電池、組件、光伏發電應用的完整產業鏈。目前承擔專項資金項目的規上光伏企業共47家,占全省規上光伏企業的9.1%,全省光伏產業產值超4100億元,其中專項資金項目企業貢獻了產業產值的29.8%。這些都為我省光伏產業在逆勢中迅速企穩并保持增長打下了堅實根基。
為努力搶占全球海洋可再生能源技術創新制高點,5月26日,江蘇省沿海可再生能源技術創新中心在鹽城啟動建設。該中心由省產業技術研究院與鹽城市政府合作共建,將協同各類創新要素,圍繞海上風電耦合制氫、大功率海上風電機組設計與關鍵零部件、海上風電直流輸電、近海漂浮式光伏、生物質能等方向,推進海洋可再生能源領域現代工程技術和顛覆性技術創新。
同時,我省多地“聚勢而強”加快項目建設,以項目為抓手加速提升產業能級。上半年,隨著高效光伏電池及組件項目的推進,晶澳(揚州)太陽能科技有限公司的產銷同比增長130%、140%。6月30日,晶澳科技(002459)集團與揚州經開區簽訂10GW高效電池產能。
超前布局,支撐產業強鏈補鏈
池項目投資協議,新項目投產后,將進一步擴大晶澳高效電池產能。
新能源產業發展中,還有哪些關鍵技術問題有待解決?如何解決?我省進行了超前部署和布局。
近年來,省科技廳積極推動國家高新技術產業化基地建設,各類創新資源向基地集聚。全省國家高新技術產業化基地總數已達30家,位居全國首位。各基地覆蓋了新一代信息技術、新材料、新能源等多個產業領域。其中,圍繞碳達峰碳中和,已布局建設邳州循環經濟等9家基地,為產業強鏈補鏈提供了有力支撐。
圍繞碳達峰碳中和重大戰略,我省已部署實施三批次151個技術攻關和成果轉化項目,從共性關鍵技術、成果轉化、應用示范到基礎設施建設進行了系統布局。其中包括:圍繞可再生能源和氫能、新型儲能、智能電網等重點領域,強化新能源技術攻關;聚焦新型高效光伏電池制造難題,部署關鍵設備和原材料產業化攻關任務等。
上半年,省政府和科技部簽署國內首個“雙碳”領域部省聯動框架協議,聯合實施“可再生能源技術”“先進結構與復合材料”兩個重點科技專項,結合江蘇在太陽能光伏和特種合金領域的產業和技術優勢,共同推進關鍵技術攻關。這為我省集聚和整合全國相關產業領域一流創新資源、搶占未來產業競爭制高點提供了重要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