匈牙利米什科爾茨大學的研究人員研發出一種新的光伏組件被動冷卻技術——CWIWs系統,該技術能夠使光伏組件工作溫度降低22%。
該新技術是將浸入水中的棉芯(CWIWs)連接到光伏模塊的背面。棉芯蛇形分布,并用熱硅固定。光伏組件的頂部邊緣有兩個裝滿水的塑料瓶,水通過重力自上而下流向棉芯,無需額外的動力。科學家表示,重力有助于提高棉花的吸水效率,減少水的消耗。
據悉,該技術的工作原理是:濕潤的棉芯能夠增加周圍空氣的濕度,水分蒸發吸熱,能夠吸收光伏組件的熱量,進而降低組件的工作溫度。對此,科學家表示,“相較于其他降溫研究,該技術能夠持續、穩定地制冷,性能更好,耗水量更少。”
研究人員對配備CWIWs系統的、尺寸為0.65m×0.55 m的多晶太陽能電池組件進行了比較試驗。他們將其與未配備CWIWs冷卻系統的參考面板進行比較,運用帶有兩個電壓傳感器和兩個電流傳感器的數據記錄器,每十分鐘記錄一次溫度、電壓和電流的數值。
實驗發現,與沒有配備CWIWs的組件相比,配備CWIWs的組件的溫度降低了約22%。此外,研究人員進一步補充道,“配備CWIWs系統的組件發電量能夠增加約16.3W,發電效率提高了7.25%。這說明配備CWIWs系統能夠提高光伏發電的效率,減少電量損失。”
研究者們將該新技術的試驗結論寫成論文《蒸發冷卻對光伏組件性能的影響》(Effect of Evaporative Cooling on Photovoltaic Module Performance),并且已于近期發表在《可持續性過程集成和優化》(Process Integration and Optimization for Sustainability)期刊上,為光伏組件被動冷卻技術的發展做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