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化工界,方德巍教授知名度甚高,尤其在煤化工研究方面堪稱領軍人物。近30多年來,他在組織新一代煤化工的研發創新、產業化及發展戰略等方面,發揮了整合科技團隊、集成系統創新的作用,并已經取得了若干項大型化工產業化工程成果,曾獲得了部、委級一等獎二項、二等獎一項,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二項等。
作為國家化工行業生產力促進中心總工程師、全國醇醚燃料及醇醚清潔汽車專業委員會副會長、專家委員會主任,方德巍教授近日在接受本報記者的專訪時表示,當前要重點發展車用燃料和替代石油產品,搞好煤炭液化、煤制甲醇、二甲醚、烯烴和煤基多聯產技術的試驗示范和開發應用;積極發展燃料乙醇和生物柴油;大力發展沼氣、太陽能、風能、水電、地熱等可再生能源,盡可能降低對化石燃料的依賴,減少污染物的排放。他認為,從國家層面上來看,對煤基醇醚燃料是很重視的,但是在政策制定等方面動作比較緩慢。他建議政府相關部門能盡快轉變觀念,抓緊制定替代能源的中長期規劃,制定促進煤基醇醚燃料發展的財稅政策。
記者:中國在能源方面的優勢和特色是什么呢?
方德巍:能源是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而中國的情況是缺油少氣、煤炭資源豐富,以煤為主的能源結構應該是中國發展經濟的一大特色。中國要堅持以石油為主的能源結構是不可能的,也是行不通的。
基于中國富煤缺油少氣的資源現狀,煤是中國最為可靠和安全的能源。從能源角度來看,我們要將產品成本降下來,增強競爭力,勢必要走能源多樣化的道路,也必然帶動化工原料的多樣化。目前,國際上多數國家的化工原料以天然氣替代,而中國由于缺油少氣煤炭資源豐富,勢必要走煤化工這條路,發展的重點應放在煤化工上?,F在是能源多元化時代,甲醇、二甲醚是最基礎、最有條件、最有現實意義的能源形態,我們有先進的潔凈煤技術、杰出的人才、穩定的經濟基礎,所以開發利用煤基醇醚燃料完全滿足自身可持續發展的需要。
記者:您經常去國外考察,國外有哪些經驗值得借鑒?
方德巍:這些年到歐美考察得到了一些有益的啟示。當前的化學工業應該走能源替代型道路,煤、石油、天然氣作為原料可以單一使用,也可以同時使用,以實現優勢互補。煤與天然氣如何與石油化工銜接互補?在技術路線上我們提出合成氣甲醇能源化工新體系的思路,并已開始形成新的產業。近年來,世界上出現了興建超大型甲醇裝置的熱潮,正在新建的日產5000噸以上的裝置達6~9套,這種裝置可深加工制取重要的石化產品(如丙烯等低碳烯烴)和清潔的二次能源(如石油液化氣及高辛烷的潔凈汽油等)。該工藝路線被稱為MTP(即甲醇制丙烯),目標產品具有高收率、高選擇性、低成本的特征,這是上個世紀60年代直接液化及間接液化無法比擬的。
記者:您認為我國在發展煤化工方面有何優勢?
方德巍:近10年來,由于把石油化工突出地安排為支柱產業,從而淡化了對新一代煤化工的科技發展意識。然而,我國在煤化工方面的發展仍然保持與世界水平同步,甚至在某些方面還高于世界水平。目前,澳大利亞、蒙古、印尼、朝鮮、馬來西亞等國都在向中國了解煤化工的技術,準備與中國進行技術合作。最寶貴的是,我們在30多年的科技研發實踐中形成了一支強大的科技團隊,可以依據我國的自身實力,自力更生發展中國的煤轉化及煤化工產業。比如,依托化工系統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年產20萬噸低壓羰基化制酸大型化工裝置的開發,就體現出我國在世界化工界已具備了高水平的科技開發及工程產業化的整合能力。
記者:目前在醇醚燃料及醇醚汽車的推廣上還存在哪些問題?
方德?。菏紫龋谛麄魃线€要加大力度,消除一些人對醇醚燃料認識的誤解。今年在國務院召開的179次會議上,溫家寶總理提出發展替代能源要遵循“不與人爭糧,不與人爭地,不破壞生態環境”為原則,多元化發展。要盡快轉變觀念。另外,中國汽車企業積極性不高,某些企業沒有從能源戰略發展高度充分考慮中國國情,還是受歐美國家的影響,主要考慮以柴油機為主。我覺得對于任何新的能源形態,都不能墨守成規,要以發展的眼光與時俱進,以符合客觀規律發展的角度去看問題,通過實踐檢驗其可操作性。目前,中國關于甲醇汽車方面的技術也不成問題,材料方面更不是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