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人皆說,無商不奸,任何投資都是逐利的。其實這世上還有一種投資,叫做等待機會,叫做損失最小化,常在這個底限徘徊的,就是光伏。
跟炒股的人不斷拉低成本的投入不同,光伏人很多時候再生產的目的只是為了等待機會,為了減少損失,而不是為了賺錢。
有一種虧損叫等機會
有一種虧損叫等機會,是為了避免機會來的時候,你抓不住機會。這種等,就是光伏三年前的玻璃,兩年前的硅料。
三年前的玻璃價格,由于產能過剩,幾乎跌成白菜價,然而幾乎所有的玻璃廠都在熬著。因為對于一座玻璃窯爐,是不能說停就停的,重新點火的成本實在太高了,幾乎可能毀掉一座窯爐,熬著就有機會,停了便可能告別江湖。
兩年前的硅料價格,由于產能過剩,幾乎都是虧本在賣。就算新上產能比老產能的成本更低,都面臨著價格成本倒掛。據硅業分會統計,2019年由于多晶硅價格的下跌已經導致全年陸續有6家多晶硅企業停產檢修,在產多晶硅企業僅12家,且其中一家開工率維持在20%左右,相較2018年初的24家已縮減至一半!
然而,多晶硅料產線,那也不是說停就停的。和一些大型化工廠一樣,多晶硅工廠就是一個大型化工企業,到處都是管道,是一道美麗的風景線。
你不知道的是,管道里充斥著腐蝕性的甲基氯硅烷。強腐蝕性的原料一旦泄漏,上面的美圖就變成了下面的人間地獄:
2020年四川永祥、新疆大全、協鑫,還有此前的美國瓦克工廠都發生了泄漏事故,一度造成企業停產整頓,對整個硅料市場供應都產生波動。
有分析指出,硅料價格其實從2020年中期就開始上漲了,但那時候的漲價之喜,是競爭對手的,亦或是自己的泄漏之痛。
而停產,最大的傷害就是管道設備,就是保養維護,就是復產時的質量。所以,有一種虧損,叫等待機會,其實就是“熬著”。
2019-2020年,是玻璃的機會;2020-2021年,是硅料的機會。沒能熬到這一機會的,是韓國的OCI;被這一機會拯救的,是中國的保利協鑫。
2021年,電池、組件廠在煎熬中等待硅料產能的釋放。
有一種虧損叫損失最小化
在虧損中繼續的,除了用情懷支撐下的等待,還有用情懷支撐著的“損失最小化”。在逐利的市場下,還能擁有這種情懷的,就是做光伏的。
2021年還在做光伏的,都是在情懷的支撐下,努力將自己的損失最小化的。
如果是硅片環節還能被稱為壓縮利潤空間,那電池、組件環節,基本上就是為了茍延殘喘而努力堅持著。漲價從硅料傳遞到硅片,再傳遞到電池時,還要承受貴金屬的漲價;再傳遞到組件時,還要承受輔材和邊框的漲價;再傳遞到業主時,還要承受支架和人工的漲價。
對于電池廠、組件廠,也就是本輪硅料漲價中被很多人認為的“罪魁禍首”環節,其最大的原罪就是無節操的擴產。不管是隆晶晶,還是天天升,或是專注電池的愛旭、潤陽,規劃中翻翻的100%增長產能,這個數字已經無法描述他們對未來市場占有率的期待,填補他們欲望的溝壑。
1-4月,訂單仍在,國內國外出貨總量仍在,不在的是合同上的價格,不管是采購合同,還是銷售合同。
聽說,某公司銷售部上半年被裁掉的是該公司一季度銷售冠軍。
裁員可以,停產不行。就算接的訂單不賺錢,甚至虧損,也得繼續生產。因為從公司運營的角度來說,就算一時不生產,員工的工資還在發、設備的折舊還在提、公司的運營還在繼續,繼續生產,就算不盈利,也至少把公司的運營成本覆蓋了;就算是虧損,也能應付員工工資和折舊,繼續生產至少可以少虧一點。
這就是企業經營的損失最小化算盤。你以為只有制造企業才這樣嗎?其實就算是項目業主也是這樣。
在硅料、電池、漲價讓行業慌得一比的時候,有人說,大不了我項目不做了,電站不裝了。
說這話的人,大多都是站著說話不腰疼的人。因為他可能不知道,為了拿到這個項目的批復,業主前期已經投入了多少前期成本,可能有的業主連路條費都已經付清,就等著采購施工了。
這時候,如果項目暫停,等來的或許不是降價,而是越來越貴!這時候如果項目延期,等來的是截止日期到了之后的項目作廢。
而一旦項目終止,前期的開發費用就全部打了水漂;而如果項目繼續,即使不賺錢,至少還有可能收回一點開發費用。
這樣的虧損,叫“損失最小化”。
【寄語】
2021年,唯有光伏,虧本也要繼續,為了青山綠水,為了雙碳目標……
跟炒股的人不斷拉低成本的投入不同,光伏人很多時候再生產的目的只是為了等待機會,為了減少損失,而不是為了賺錢。
有一種虧損叫等機會
有一種虧損叫等機會,是為了避免機會來的時候,你抓不住機會。這種等,就是光伏三年前的玻璃,兩年前的硅料。
三年前的玻璃價格,由于產能過剩,幾乎跌成白菜價,然而幾乎所有的玻璃廠都在熬著。因為對于一座玻璃窯爐,是不能說停就停的,重新點火的成本實在太高了,幾乎可能毀掉一座窯爐,熬著就有機會,停了便可能告別江湖。
兩年前的硅料價格,由于產能過剩,幾乎都是虧本在賣。就算新上產能比老產能的成本更低,都面臨著價格成本倒掛。據硅業分會統計,2019年由于多晶硅價格的下跌已經導致全年陸續有6家多晶硅企業停產檢修,在產多晶硅企業僅12家,且其中一家開工率維持在20%左右,相較2018年初的24家已縮減至一半!
然而,多晶硅料產線,那也不是說停就停的。和一些大型化工廠一樣,多晶硅工廠就是一個大型化工企業,到處都是管道,是一道美麗的風景線。

你不知道的是,管道里充斥著腐蝕性的甲基氯硅烷。強腐蝕性的原料一旦泄漏,上面的美圖就變成了下面的人間地獄:

2020年四川永祥、新疆大全、協鑫,還有此前的美國瓦克工廠都發生了泄漏事故,一度造成企業停產整頓,對整個硅料市場供應都產生波動。
有分析指出,硅料價格其實從2020年中期就開始上漲了,但那時候的漲價之喜,是競爭對手的,亦或是自己的泄漏之痛。
而停產,最大的傷害就是管道設備,就是保養維護,就是復產時的質量。所以,有一種虧損,叫等待機會,其實就是“熬著”。
2019-2020年,是玻璃的機會;2020-2021年,是硅料的機會。沒能熬到這一機會的,是韓國的OCI;被這一機會拯救的,是中國的保利協鑫。
2021年,電池、組件廠在煎熬中等待硅料產能的釋放。
有一種虧損叫損失最小化
在虧損中繼續的,除了用情懷支撐下的等待,還有用情懷支撐著的“損失最小化”。在逐利的市場下,還能擁有這種情懷的,就是做光伏的。
2021年還在做光伏的,都是在情懷的支撐下,努力將自己的損失最小化的。
如果是硅片環節還能被稱為壓縮利潤空間,那電池、組件環節,基本上就是為了茍延殘喘而努力堅持著。漲價從硅料傳遞到硅片,再傳遞到電池時,還要承受貴金屬的漲價;再傳遞到組件時,還要承受輔材和邊框的漲價;再傳遞到業主時,還要承受支架和人工的漲價。
對于電池廠、組件廠,也就是本輪硅料漲價中被很多人認為的“罪魁禍首”環節,其最大的原罪就是無節操的擴產。不管是隆晶晶,還是天天升,或是專注電池的愛旭、潤陽,規劃中翻翻的100%增長產能,這個數字已經無法描述他們對未來市場占有率的期待,填補他們欲望的溝壑。
1-4月,訂單仍在,國內國外出貨總量仍在,不在的是合同上的價格,不管是采購合同,還是銷售合同。
聽說,某公司銷售部上半年被裁掉的是該公司一季度銷售冠軍。

裁員可以,停產不行。就算接的訂單不賺錢,甚至虧損,也得繼續生產。因為從公司運營的角度來說,就算一時不生產,員工的工資還在發、設備的折舊還在提、公司的運營還在繼續,繼續生產,就算不盈利,也至少把公司的運營成本覆蓋了;就算是虧損,也能應付員工工資和折舊,繼續生產至少可以少虧一點。
這就是企業經營的損失最小化算盤。你以為只有制造企業才這樣嗎?其實就算是項目業主也是這樣。
在硅料、電池、漲價讓行業慌得一比的時候,有人說,大不了我項目不做了,電站不裝了。
說這話的人,大多都是站著說話不腰疼的人。因為他可能不知道,為了拿到這個項目的批復,業主前期已經投入了多少前期成本,可能有的業主連路條費都已經付清,就等著采購施工了。
這時候,如果項目暫停,等來的或許不是降價,而是越來越貴!這時候如果項目延期,等來的是截止日期到了之后的項目作廢。
而一旦項目終止,前期的開發費用就全部打了水漂;而如果項目繼續,即使不賺錢,至少還有可能收回一點開發費用。
這樣的虧損,叫“損失最小化”。
【寄語】
2021年,唯有光伏,虧本也要繼續,為了青山綠水,為了雙碳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