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魏郁)面對氣候變化這一全人類的共同危機,中國向世界做出2030年前碳達峰、2060年前碳中和的莊嚴承諾。在實現減排目標,堅持綠色低碳發展的進程上,中國面臨著什么樣的困難和挑戰?又有哪些可行方法和措施?多位專家在17日舉行的相關研討會上暢所欲言。
5月17日,全球化智庫(CCG)與歐美同學會2005委員會在北京聯合舉辦主題為“應對氣候變化 中國的機遇與挑戰”研討會。研討會上,國務院參事、財政部原副部長朱光耀表示, 2030年前碳達峰、2060年前碳中和的戰略目標意味著中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將用更短的時間完成更高的減排降幅,時間緊任務重。“碳達峰的時間,歐美應該說在1990年代(開始),美國是在2000年,他們碳中和的目標是2050年。所以,在碳達峰和碳中和之間,發達國家間隔期有60-70年,最短也有50年,而我們只有30年的時間。這個挑戰是非常艱巨的。”
與會專家同時表示,雖然挑戰艱巨,但實現碳達峰和碳中和是一場偉大的“綠色革命”,對中國來說也是重大的戰略機遇。中國煤炭工業協會原副會長田會指出,雙碳目標對中國目前以高碳的化石能源為主的能源結構提出了新要求,現有的能源生產和消費結構都將迎來重大調整。"中國未來一段時間內,能源發展和能源結構的調整是必然的。調結構是解決“雙碳”問題和提高中國經濟競爭力的根本手段。能源的生產和消費環節均要走綠色低碳的道路。大力調整能源結構,實現能源低碳轉型,壓減化石能源,增加清潔能源是措施之一;調節清潔能源供給的地理結構是措施之二,逐漸增加我國清潔能源的比例。”
國務院參事、全國工商聯原副主席謝伯陽建議,除了發展綠色能源,對綠色材料的研究和應用也是助力實現雙碳目標的路徑之一,“雙碳目標的實現,有賴于我們建立新興的綠色產業。除了能源這個重要的關鍵決定因素之外,材料也是不可缺少的。建議把綠材的發展也放到新興綠色產業發展的高度來考慮。”
專家們還指出,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既需要發展綠色能源、綠色材料,也需要建筑、農業、交通等各領域資源利用的升級迭代。生態環境部環境工程評估中心首席研究員任景明舉例說:“一畝地的秸稈相當于1.8升(排量)的汽車行走1170公里排放的溫室氣體,這也是很大的。如果我們采取適當的技術,與微生物結合起來,使得這種碳得到有效的利用,既固了碳又能增加土壤的有機質。”
此外,與會專家還表示,應對氣候變化,加強國際合作非常重要。國務院參事朱光耀表示,近年來,ESG(環境、社會、公司治理)投資成為國內外關注的熱點,中國也需要積極參與綠色金融標準體系相關規則的制定和調整,增強中國的話語權和影響力。“ESG(環境、社會和公司治理)有200多個機構制定了600多項與ESG相關的指導規則。新的規則制定現在已經迫在眉睫,而且起步的時間也明確了。中國的態度,我們是始終支持在綠色金融領域(制定可持續發展的標準)。同時,我們也希望中國的發言權,在制定可持續發展標準中得到充分的體現。我們要積極地參與,增加中國的影響力。同時,我們與世界各國密切協調,為共同應對全球氣候表現挑戰,也為全球治理做出貢獻。”
此外,朱光耀還強調,綠色低碳發展要求所有國家共同努力,一些國家搞雙重標準有害無益,只有多邊合作才符合所有國家的共同利益,“一些反華的政客,利用一些無中生有的手段,惡意(制造)謠言,(暴露了)遏制中國發展的企圖,同時也是對全球合作應對氣候變化挑戰嚴重的破壞。事實對他們會有非常深刻的教訓。只有回到多邊合作的軌道,才符合所有國家的利益。”
5月17日,全球化智庫(CCG)與歐美同學會2005委員會在北京聯合舉辦主題為“應對氣候變化 中國的機遇與挑戰”研討會。研討會上,國務院參事、財政部原副部長朱光耀表示, 2030年前碳達峰、2060年前碳中和的戰略目標意味著中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將用更短的時間完成更高的減排降幅,時間緊任務重。“碳達峰的時間,歐美應該說在1990年代(開始),美國是在2000年,他們碳中和的目標是2050年。所以,在碳達峰和碳中和之間,發達國家間隔期有60-70年,最短也有50年,而我們只有30年的時間。這個挑戰是非常艱巨的。”
與會專家同時表示,雖然挑戰艱巨,但實現碳達峰和碳中和是一場偉大的“綠色革命”,對中國來說也是重大的戰略機遇。中國煤炭工業協會原副會長田會指出,雙碳目標對中國目前以高碳的化石能源為主的能源結構提出了新要求,現有的能源生產和消費結構都將迎來重大調整。"中國未來一段時間內,能源發展和能源結構的調整是必然的。調結構是解決“雙碳”問題和提高中國經濟競爭力的根本手段。能源的生產和消費環節均要走綠色低碳的道路。大力調整能源結構,實現能源低碳轉型,壓減化石能源,增加清潔能源是措施之一;調節清潔能源供給的地理結構是措施之二,逐漸增加我國清潔能源的比例。”
國務院參事、全國工商聯原副主席謝伯陽建議,除了發展綠色能源,對綠色材料的研究和應用也是助力實現雙碳目標的路徑之一,“雙碳目標的實現,有賴于我們建立新興的綠色產業。除了能源這個重要的關鍵決定因素之外,材料也是不可缺少的。建議把綠材的發展也放到新興綠色產業發展的高度來考慮。”
專家們還指出,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既需要發展綠色能源、綠色材料,也需要建筑、農業、交通等各領域資源利用的升級迭代。生態環境部環境工程評估中心首席研究員任景明舉例說:“一畝地的秸稈相當于1.8升(排量)的汽車行走1170公里排放的溫室氣體,這也是很大的。如果我們采取適當的技術,與微生物結合起來,使得這種碳得到有效的利用,既固了碳又能增加土壤的有機質。”
此外,與會專家還表示,應對氣候變化,加強國際合作非常重要。國務院參事朱光耀表示,近年來,ESG(環境、社會、公司治理)投資成為國內外關注的熱點,中國也需要積極參與綠色金融標準體系相關規則的制定和調整,增強中國的話語權和影響力。“ESG(環境、社會和公司治理)有200多個機構制定了600多項與ESG相關的指導規則。新的規則制定現在已經迫在眉睫,而且起步的時間也明確了。中國的態度,我們是始終支持在綠色金融領域(制定可持續發展的標準)。同時,我們也希望中國的發言權,在制定可持續發展標準中得到充分的體現。我們要積極地參與,增加中國的影響力。同時,我們與世界各國密切協調,為共同應對全球氣候表現挑戰,也為全球治理做出貢獻。”
此外,朱光耀還強調,綠色低碳發展要求所有國家共同努力,一些國家搞雙重標準有害無益,只有多邊合作才符合所有國家的共同利益,“一些反華的政客,利用一些無中生有的手段,惡意(制造)謠言,(暴露了)遏制中國發展的企圖,同時也是對全球合作應對氣候變化挑戰嚴重的破壞。事實對他們會有非常深刻的教訓。只有回到多邊合作的軌道,才符合所有國家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