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轉型的加速發展再度引發投資熱潮。未來,積極的投資者將繼續帶頭在能源轉型基礎設施的風險范圍內進行投資,也將繼續向規避風險的投資者出售資產。電力新能源的投資方應如何做出決策?我們提出了以下六大資本配置原則。
01、不要低估能源轉型帶來的投資機遇
投資者往往低估了這一機遇,因為每年風電與光伏的投資總額基本維持在2,000至2,500億美元的水平。然而,總投資數字持平,主要是因為風能和光伏技術實現降本,并非新增容量減少。累計安裝容量數據的意義比年度新增安裝容量更重要。
能源轉型不僅涉及發電資產建設,也涵蓋輸配電投資。包括巴西和希臘在內的市場,輸配電授權回報率約為8-12%,高于諸多經合組織國家的風電與光伏項目的水平。
伍德麥肯茲預測,至2030年,輸配電投資總額將超過4萬億美元。
02、結構性轉變:從本地化到全球化
將power-to-X和綠色氫能作為可再生能源增長戰略的一部分,投資者可以從超本地化的結構性問題中解脫出來,從全球范圍考慮發展可再生能源。
以新興市場的投資機會為例。盡管新興市場的營商環境較好,但缺乏投資的一大因素在于缺乏與信譽良好的合作方簽訂的有銀行擔保的合同。相比之下,石油勘探和生產公司更易獲得融資,是因為石油可以運輸、儲存和供應給全球客戶,實現全球化發展。
然而,一旦能源可以轉化為綠色氫能,并且儲存和運輸氫能的基礎設施就位,氫能即可實現全球化使用,也可成為替代碳氫化合物的低價能源供應。
03、考慮電力價值鏈中的所有競爭對手
投資者需將電力價值鏈中所有的競爭對手都考量在內,包括公共事業公司、基礎設施基金、油氣公司等。
以總市值約1.1萬億美元的石油和公用事業公司作比較。石油公司將10%的銷售額用于尋找新機遇,這凸顯出可投資的機會正在減少。相比之下,盡管受新冠疫情影響,公用事業公司仍在2020年將收入的30%進行投資。公用事業公司的平均EBIT為18%,而石油公司為-3%。公用事業公司過去12個月的平均投資回報率約為6%,而石油公司的平均回報率約為-7%。經營業績表明,公用事業部門的投資機會具有較低的結構性下行風險。
在低成本清潔能源發展方面加倍下注的油氣公司,可能會在長期內提高其收入和市值。部分公用事業公司有望在未來十年內實現超過3,000億美元的市值。
04、制定嚴格而現實的回報率目標
投資者之所以對可再生能源投資感到失望,主要是因為在談論回報時,雙方的出發點不同。有些人使用杠桿式,而有些人使用非杠桿式:各國的稅收、通貨膨脹和與貨幣有關的考慮因素差別很大;買方、賣方和行業分析師的出發點也不同。
我們在與投資者溝通的時候往往表示,回報率是”非理性的繁榮”。超過10%的杠桿回報率是可能的。我們認為,“價格制勝項目拍賣會”的影響在很大程度上被夸大了。缺乏對“回報”指標可比性的理解是這種繁榮的原因之一。
05、別擔心石油巨頭涌入新能源領域
大型石油公司已經進入了可再生能源領域,但在資本投入或GW部署方面,暫未成為主導。公用事業目前將大量資金投入可再生能源,而基礎設施基金等實體資產投資者將繼續充當其買方合作伙伴。這種“開發、建造和出售”的模式經過了試驗和測試,并將繼續成為世界可再生能源的標準。
歷史上,油氣公司在二級市場購買運營和去風險資產時缺乏競爭力的一個關鍵原因是資本成本的內在差異。信用評級為BB級的陸上風力或太陽能發電場,可以獲得Libor + 90-100個基點的融資。相比之下,油氣行業的企業債務融資可能高達Libor + 500個基點。
資本成本上的這種實質性差異意味著,大型石油公司對公用事業和基礎設施資金的威脅有時被夸大了,至少目前是這樣。
06、在高增長市場中平衡規避風險的策略與平臺
根據投資的風險回報范圍,有很多機會可也以考慮。假設有100億美元的資本可供配置,多數企業選擇規避風險的策略,較為保守和簽署合同性質的可讓股東安心,并為業務提供穩定的現金流。
然而,完全規避風險意味著缺少增值和高回報的空間。將部分資金配置到高風險、高增長的市場和低盈利性市場的平臺式,有可能是值得探索。
01、不要低估能源轉型帶來的投資機遇
投資者往往低估了這一機遇,因為每年風電與光伏的投資總額基本維持在2,000至2,500億美元的水平。然而,總投資數字持平,主要是因為風能和光伏技術實現降本,并非新增容量減少。累計安裝容量數據的意義比年度新增安裝容量更重要。

伍德麥肯茲預測,至2030年,輸配電投資總額將超過4萬億美元。
02、結構性轉變:從本地化到全球化
將power-to-X和綠色氫能作為可再生能源增長戰略的一部分,投資者可以從超本地化的結構性問題中解脫出來,從全球范圍考慮發展可再生能源。
以新興市場的投資機會為例。盡管新興市場的營商環境較好,但缺乏投資的一大因素在于缺乏與信譽良好的合作方簽訂的有銀行擔保的合同。相比之下,石油勘探和生產公司更易獲得融資,是因為石油可以運輸、儲存和供應給全球客戶,實現全球化發展。
然而,一旦能源可以轉化為綠色氫能,并且儲存和運輸氫能的基礎設施就位,氫能即可實現全球化使用,也可成為替代碳氫化合物的低價能源供應。
03、考慮電力價值鏈中的所有競爭對手
投資者需將電力價值鏈中所有的競爭對手都考量在內,包括公共事業公司、基礎設施基金、油氣公司等。
以總市值約1.1萬億美元的石油和公用事業公司作比較。石油公司將10%的銷售額用于尋找新機遇,這凸顯出可投資的機會正在減少。相比之下,盡管受新冠疫情影響,公用事業公司仍在2020年將收入的30%進行投資。公用事業公司的平均EBIT為18%,而石油公司為-3%。公用事業公司過去12個月的平均投資回報率約為6%,而石油公司的平均回報率約為-7%。經營業績表明,公用事業部門的投資機會具有較低的結構性下行風險。

在低成本清潔能源發展方面加倍下注的油氣公司,可能會在長期內提高其收入和市值。部分公用事業公司有望在未來十年內實現超過3,000億美元的市值。
04、制定嚴格而現實的回報率目標
投資者之所以對可再生能源投資感到失望,主要是因為在談論回報時,雙方的出發點不同。有些人使用杠桿式,而有些人使用非杠桿式:各國的稅收、通貨膨脹和與貨幣有關的考慮因素差別很大;買方、賣方和行業分析師的出發點也不同。
我們在與投資者溝通的時候往往表示,回報率是”非理性的繁榮”。超過10%的杠桿回報率是可能的。我們認為,“價格制勝項目拍賣會”的影響在很大程度上被夸大了。缺乏對“回報”指標可比性的理解是這種繁榮的原因之一。
05、別擔心石油巨頭涌入新能源領域
大型石油公司已經進入了可再生能源領域,但在資本投入或GW部署方面,暫未成為主導。公用事業目前將大量資金投入可再生能源,而基礎設施基金等實體資產投資者將繼續充當其買方合作伙伴。這種“開發、建造和出售”的模式經過了試驗和測試,并將繼續成為世界可再生能源的標準。
歷史上,油氣公司在二級市場購買運營和去風險資產時缺乏競爭力的一個關鍵原因是資本成本的內在差異。信用評級為BB級的陸上風力或太陽能發電場,可以獲得Libor + 90-100個基點的融資。相比之下,油氣行業的企業債務融資可能高達Libor + 500個基點。
資本成本上的這種實質性差異意味著,大型石油公司對公用事業和基礎設施資金的威脅有時被夸大了,至少目前是這樣。

06、在高增長市場中平衡規避風險的策略與平臺
根據投資的風險回報范圍,有很多機會可也以考慮。假設有100億美元的資本可供配置,多數企業選擇規避風險的策略,較為保守和簽署合同性質的可讓股東安心,并為業務提供穩定的現金流。
然而,完全規避風險意味著缺少增值和高回報的空間。將部分資金配置到高風險、高增長的市場和低盈利性市場的平臺式,有可能是值得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