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國家將儲能產業發展和技術應用納入國家能源發展戰略,儲能已成為能源互聯和智能化體系下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面對未來大規模新能源接入和消納,儲能與新能源發電、電力系統協調優化運行,已成為實現雙碳目標的必由之路。綠色低碳能源轉型趨勢下的儲能市場發展將呈現兩大趨勢,一是建設以新能源為主體的新型電力系統,將催生對大規模容量儲能的需求,存儲容量大、持續放電時間長、系統效率高、循環性能好的儲能技術將脫穎而出。二是能源互聯網趨勢下,分布式儲能規模化應用將進一步加快。”中國能源研究會理事長史玉波在4月14日舉辦的第十屆儲能國際峰會暨展覽會上表示。
儲能行業發展“風”起
“十三五”時期儲能產業取得較快發展,截止到2020年底,中國已投運儲能項目累計裝機規模為35.6吉瓦,占全球的18.6%,新增投運電化學儲能項目裝機規模達到1.56吉瓦,新能源配置儲能應用占新增總裝機規模的40%,與此同時,儲能技術規模化應用取得了突破性進展,從用戶側儲能應用到電網側儲能爆發,再到可再生能源儲能成為發展趨勢,儲能技術在各領域尋求技術突破和商業模式創新取得積極進展。
中關村儲能產業技術聯盟創始人、常務副理事長、中國能源研究會儲能專委會副主任委員俞振華表示,碳中和已經成為時下國內外最重要的課題之一,各國政府陸續推出的碳中和目標也將成為推動儲能產業發展的重要力量,儲能產業健康發展需要政策機制強有力的保障和支持,需要頂層設計,需要適應市場機制的商業模式。2021年儲能行業“風”起來了,這個“風”是來自風光儲,來自電力體制改革,來自全球能源格局的變化。
“在過去十年,儲能整體的發展步伐比較慢,但從企業的角度來看,近兩三年,儲能的發展開始步入了快車道,企業儲能業務實現翻倍式增長。橫向來看,目前國外的業務發展更快。但在國家雙碳目標和建設以新能源為主體的新型電力系統的目標指引下,可以預見,國內的儲能業務發展也會步入快車道。”寧德時代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儲能事業部總裁譚立斌說。
科華數據股份有限公司總裁陳四雄認為,為實現雙碳目標,清潔能源革命勢在必行,風電“反負荷”特性強,光伏波動性更大,為了保證電力系統的平衡,儲能作為電力系統瞬時動態平衡和短時能量平移的重要手段,愈來愈顯示出優勢。
比亞迪汽車工業有限公司電力科學研究院院長尹韶文表示:“在‘雙碳目標’背景下,比亞迪支持實現雙碳目標的技術創新方向——‘1+2’策略助力儲能實現產業化。‘1’是指核心產品作為技術平臺和商業化載體,‘2’是指兩個重要的技術創新方向,安全和全生命周期成本。同時儲能做到安全才能走得遠,只有成本降下去,才能應用得廣。”
還需建立儲能市場化長效機制
“儲能的春天已經到來,這個判斷沒有變。雖然在碳達峰、碳中和新形勢下得到業內更多關注,但是儲能發展還存在多重挑戰,首先儲能技術在規模成本壽命方面還不能完全滿足應用要求。第二儲能產生的安全和標準體系仍需繼續完善。第三儲能市場地位需要進一步落實,穩定的價格機制尚未形成。”中關村儲能產業技術聯盟理事長、中科院工程熱物理所研究員陳海生表示。
中國光伏行業協會理事長、陽光電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曹仁賢提出,在“十四五”期間,加快新能源發展既要考慮到各種能源品種的合理搭配,還要考慮到各種儲能方式的合理配置,優化結構布局,構建與之相適應的電網調節能力、市場機制和產業政策。目前還有很多困難要克服,特別是儲能行業自身也還存在著創新能力不足,總體成本偏高、應用場景洞察力不足等問題,只有儲能具備了經濟性,才能實現真正的大規模發展。
電力規劃設計總院院長杜忠明說:“對于儲能的發展,一要盡快出臺加快新型儲能規模化發展的頂層設計。二要盡快形成一個完整的新型電力系統規劃設計的理論體系,把新型儲能納入到規劃設計中。三要高度重視新型儲能產品的技術標準和質量問題。”
儲能行業發展“風”起
“十三五”時期儲能產業取得較快發展,截止到2020年底,中國已投運儲能項目累計裝機規模為35.6吉瓦,占全球的18.6%,新增投運電化學儲能項目裝機規模達到1.56吉瓦,新能源配置儲能應用占新增總裝機規模的40%,與此同時,儲能技術規模化應用取得了突破性進展,從用戶側儲能應用到電網側儲能爆發,再到可再生能源儲能成為發展趨勢,儲能技術在各領域尋求技術突破和商業模式創新取得積極進展。
中關村儲能產業技術聯盟創始人、常務副理事長、中國能源研究會儲能專委會副主任委員俞振華表示,碳中和已經成為時下國內外最重要的課題之一,各國政府陸續推出的碳中和目標也將成為推動儲能產業發展的重要力量,儲能產業健康發展需要政策機制強有力的保障和支持,需要頂層設計,需要適應市場機制的商業模式。2021年儲能行業“風”起來了,這個“風”是來自風光儲,來自電力體制改革,來自全球能源格局的變化。
“在過去十年,儲能整體的發展步伐比較慢,但從企業的角度來看,近兩三年,儲能的發展開始步入了快車道,企業儲能業務實現翻倍式增長。橫向來看,目前國外的業務發展更快。但在國家雙碳目標和建設以新能源為主體的新型電力系統的目標指引下,可以預見,國內的儲能業務發展也會步入快車道。”寧德時代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儲能事業部總裁譚立斌說。
科華數據股份有限公司總裁陳四雄認為,為實現雙碳目標,清潔能源革命勢在必行,風電“反負荷”特性強,光伏波動性更大,為了保證電力系統的平衡,儲能作為電力系統瞬時動態平衡和短時能量平移的重要手段,愈來愈顯示出優勢。
比亞迪汽車工業有限公司電力科學研究院院長尹韶文表示:“在‘雙碳目標’背景下,比亞迪支持實現雙碳目標的技術創新方向——‘1+2’策略助力儲能實現產業化。‘1’是指核心產品作為技術平臺和商業化載體,‘2’是指兩個重要的技術創新方向,安全和全生命周期成本。同時儲能做到安全才能走得遠,只有成本降下去,才能應用得廣。”
還需建立儲能市場化長效機制
“儲能的春天已經到來,這個判斷沒有變。雖然在碳達峰、碳中和新形勢下得到業內更多關注,但是儲能發展還存在多重挑戰,首先儲能技術在規模成本壽命方面還不能完全滿足應用要求。第二儲能產生的安全和標準體系仍需繼續完善。第三儲能市場地位需要進一步落實,穩定的價格機制尚未形成。”中關村儲能產業技術聯盟理事長、中科院工程熱物理所研究員陳海生表示。
中國光伏行業協會理事長、陽光電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曹仁賢提出,在“十四五”期間,加快新能源發展既要考慮到各種能源品種的合理搭配,還要考慮到各種儲能方式的合理配置,優化結構布局,構建與之相適應的電網調節能力、市場機制和產業政策。目前還有很多困難要克服,特別是儲能行業自身也還存在著創新能力不足,總體成本偏高、應用場景洞察力不足等問題,只有儲能具備了經濟性,才能實現真正的大規模發展。
電力規劃設計總院院長杜忠明說:“對于儲能的發展,一要盡快出臺加快新型儲能規模化發展的頂層設計。二要盡快形成一個完整的新型電力系統規劃設計的理論體系,把新型儲能納入到規劃設計中。三要高度重視新型儲能產品的技術標準和質量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