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自然資源部發布的《2020中國海洋經濟統計公報》顯示,2020年,海上風電快速發展,全年新增并網容量306萬千瓦,比上年增長54.5%。可以預見,在“碳中和”背景下,作為清潔能源的海上風電,未來市場空間仍然廣闊。
風電行業誰不愛?
氣候變化對人類社會發展帶來的風險日益提升,全球各國開始大刀闊斧地推進經濟轉型,確保未來人類社會生存環境的安全與繁榮。2020年,中國提出“二氧化碳排放力爭于2030年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到2030年,風電、太陽能發電總裝機容量將達到12億千瓦以上。
海上風電是我國低碳能源發展的重要戰略方向。根據《中國風電發展路線圖2050》的相關數據,我國水深5米~50米海域內100米高度的海上風能資源可開發量約為5億千瓦。同時,《風電發展“十三五”規劃》提出,要積極穩妥地推進海上風電建設,到2020年,全國海上風電開工建設規模達到1000萬千瓦,力爭累計并網容量達到500萬千瓦以上。
2020年1月底,財政部、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能源局聯合發布《關于促進非水可再生能源發電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明確,自 2020 年起,新增海上風電項目不再納入中央財政補貼范圍,由地方按照實際情況予以支持。今年以來,廣東、江蘇、浙江、廣西等地相繼出臺政策,明確“十四五”期間大力推動海上風電發展,同時也明確將出臺地方補貼來支持海上風電發展。
在“碳中和”大背景,受相關利好政策影響,我國海上風電行業進入高速發展期,發展勢頭猛進。
風馳電掣靠實力說話
“十三五”以來,中國海上風電已完全進入規模化、商業化的發展階段。國內風機技術與施工技術都取得了突破性進展,海上風電機單機功率已從4兆瓦快速發展至10兆瓦級別,距離國際先進水平差距在逐步縮小。同時,海上風電正在逐步從近海向深遠海發展,隨著漂浮式等技術的成熟,遠海風電也將成為我國巨大的海上風電可開發空間。
去年,明陽智慧能源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明陽智能”)自主研發出11兆瓦海陸半直驅新機型;新疆金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金風科技”)研發出我國首臺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國產8兆瓦海上風電機組首臺樣機,并實現滿功率并網發電,設備具備多項國際領先技術;中國長江三峽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三峽集團”)與中國東方電氣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東方電氣”)聯合研發出我國首臺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10兆瓦海上風電機組并成功并網發電,刷新了我國海上風電單機容量新紀錄。
與傳統近海的固定風電技術相比,深海漂浮式海上風電仍處于新生階段,各家企業也在積極探索深遠海技術。
去年9月,三峽新能源集團、明陽智能計劃投資1300億元,建設漳州深遠海海上風電產業園項目,打造國內領先、世界一流的海上風電母港。近期,東方電氣和明陽智能等多家公司公布的《企業2020年度年報》也指出,公司深海漂浮式技術研發工作在穩步推進。
全年業績答卷優秀
隨著自主技術研發能力的提升,國內風機產品更加受到市場青睞,各海上風電企業2020年業績整體處于上漲。
從年報數據可見,專注海上風電技術研發的明陽智能2020年業績延續以往的高增長,實現營業收入224.57億元,同比增長114.02%。憑借著海上大風機和抗臺風技術優勢,明陽智能在國內海上風電競標中的表現也十分優異:2020年海上風電合計新增訂單127萬千瓦,截至 2020 年底,海上風電在手訂單合計563萬千瓦。
金風科技《企業2020年度年報》顯示,2020年公司實現營業收入562.65億元,同比上升47.12%,全年凈利潤29.65億元,同比增長33%。在陸上和海上風電產業,2020年金風科技國內新增裝機容量達123萬千瓦,國內市場份額21%,連續十年排名全國第一。
此外,從海底光纜、電纜起家的中天科技集團,近年來持續在海上風電上發力,2020年“電力+海洋”毛利潤貢獻從45%提升到58%。初入海上風電行業的中信海洋直升機股份有限公司,2020年度海上風電業務也已經形成收入,雖然占比較小,但是公司有信心在未來拓展更廣闊的海上風電市場。
專家看好未來十年前景
業內普遍認為,未來10年海上風電市場前景向好。同時,一些桎梏行業進一步發展的問題也引起專家關注。
專家呼吁,從自然資源和海域利用的角度出臺相應政策,科學規范海上風電資源開發,敦促地方政府加強監管,避免無序開發等負面隱患;加強海上風電規劃以及用海審批與國土空間規劃和海岸帶保護與利用規劃等新規劃體系的銜接。
也有專家表示,隨著我國海上風電產業規模逐步擴大,要優化海上風電產業布局,推動海上風電集中連片開發,加快研發、制造、運維、檢測一體化發展,亟需打造大型“海上風電母港”,摸索我國“海上風電母港”的建設路徑,國家相關部門應為“海上風電母港”提供相關政策支持。
此外,還有專家呼吁,探索海上風電與海洋牧場融合發展模式,實現清潔能源與安全水產品的同步高效產出。
風電行業誰不愛?
氣候變化對人類社會發展帶來的風險日益提升,全球各國開始大刀闊斧地推進經濟轉型,確保未來人類社會生存環境的安全與繁榮。2020年,中國提出“二氧化碳排放力爭于2030年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到2030年,風電、太陽能發電總裝機容量將達到12億千瓦以上。
海上風電是我國低碳能源發展的重要戰略方向。根據《中國風電發展路線圖2050》的相關數據,我國水深5米~50米海域內100米高度的海上風能資源可開發量約為5億千瓦。同時,《風電發展“十三五”規劃》提出,要積極穩妥地推進海上風電建設,到2020年,全國海上風電開工建設規模達到1000萬千瓦,力爭累計并網容量達到500萬千瓦以上。
2020年1月底,財政部、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能源局聯合發布《關于促進非水可再生能源發電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明確,自 2020 年起,新增海上風電項目不再納入中央財政補貼范圍,由地方按照實際情況予以支持。今年以來,廣東、江蘇、浙江、廣西等地相繼出臺政策,明確“十四五”期間大力推動海上風電發展,同時也明確將出臺地方補貼來支持海上風電發展。
在“碳中和”大背景,受相關利好政策影響,我國海上風電行業進入高速發展期,發展勢頭猛進。
風馳電掣靠實力說話
“十三五”以來,中國海上風電已完全進入規模化、商業化的發展階段。國內風機技術與施工技術都取得了突破性進展,海上風電機單機功率已從4兆瓦快速發展至10兆瓦級別,距離國際先進水平差距在逐步縮小。同時,海上風電正在逐步從近海向深遠海發展,隨著漂浮式等技術的成熟,遠海風電也將成為我國巨大的海上風電可開發空間。
去年,明陽智慧能源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明陽智能”)自主研發出11兆瓦海陸半直驅新機型;新疆金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金風科技”)研發出我國首臺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國產8兆瓦海上風電機組首臺樣機,并實現滿功率并網發電,設備具備多項國際領先技術;中國長江三峽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三峽集團”)與中國東方電氣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東方電氣”)聯合研發出我國首臺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10兆瓦海上風電機組并成功并網發電,刷新了我國海上風電單機容量新紀錄。
與傳統近海的固定風電技術相比,深海漂浮式海上風電仍處于新生階段,各家企業也在積極探索深遠海技術。
去年9月,三峽新能源集團、明陽智能計劃投資1300億元,建設漳州深遠海海上風電產業園項目,打造國內領先、世界一流的海上風電母港。近期,東方電氣和明陽智能等多家公司公布的《企業2020年度年報》也指出,公司深海漂浮式技術研發工作在穩步推進。
全年業績答卷優秀
隨著自主技術研發能力的提升,國內風機產品更加受到市場青睞,各海上風電企業2020年業績整體處于上漲。
從年報數據可見,專注海上風電技術研發的明陽智能2020年業績延續以往的高增長,實現營業收入224.57億元,同比增長114.02%。憑借著海上大風機和抗臺風技術優勢,明陽智能在國內海上風電競標中的表現也十分優異:2020年海上風電合計新增訂單127萬千瓦,截至 2020 年底,海上風電在手訂單合計563萬千瓦。
金風科技《企業2020年度年報》顯示,2020年公司實現營業收入562.65億元,同比上升47.12%,全年凈利潤29.65億元,同比增長33%。在陸上和海上風電產業,2020年金風科技國內新增裝機容量達123萬千瓦,國內市場份額21%,連續十年排名全國第一。
此外,從海底光纜、電纜起家的中天科技集團,近年來持續在海上風電上發力,2020年“電力+海洋”毛利潤貢獻從45%提升到58%。初入海上風電行業的中信海洋直升機股份有限公司,2020年度海上風電業務也已經形成收入,雖然占比較小,但是公司有信心在未來拓展更廣闊的海上風電市場。
專家看好未來十年前景
業內普遍認為,未來10年海上風電市場前景向好。同時,一些桎梏行業進一步發展的問題也引起專家關注。
專家呼吁,從自然資源和海域利用的角度出臺相應政策,科學規范海上風電資源開發,敦促地方政府加強監管,避免無序開發等負面隱患;加強海上風電規劃以及用海審批與國土空間規劃和海岸帶保護與利用規劃等新規劃體系的銜接。
也有專家表示,隨著我國海上風電產業規模逐步擴大,要優化海上風電產業布局,推動海上風電集中連片開發,加快研發、制造、運維、檢測一體化發展,亟需打造大型“海上風電母港”,摸索我國“海上風電母港”的建設路徑,國家相關部門應為“海上風電母港”提供相關政策支持。
此外,還有專家呼吁,探索海上風電與海洋牧場融合發展模式,實現清潔能源與安全水產品的同步高效產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