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就在會議開始之前的三天,察右中旗已經開始對輝騰錫勒草原保護區內的88.24萬千瓦風電項目進行全面清理整頓,其中北方龍源風電場3.2萬千瓦的風電機組已經開始拆除作業,預計2021年1月底完成10臺風電機組拆除任務。除此之外,京能輝騰錫勒風電場的10萬千瓦風機,也將面臨拆除。據了解,輝騰錫勒保護區內的風電機組,預計在2021—2023年內全部拆除完畢。
內蒙古光伏裝機全國第七
內蒙古位于祖國北部邊疆,由東北向西南斜伸,呈狹長形,東西長約2400公里,南北最大跨度1700多公里。總面積118.3萬平方公里。橫跨東北、華北、西北地區,邊境線4200多公里。地貌以高原為主,大部分地區海拔在1000米以上,東部是莽莽的大興安嶺林海,南部是富饒的嫩江平原、西遼河平原和河套平原,西部是浩瀚的騰格里、巴丹吉林、烏蘭布和沙漠,北部是遼闊的呼倫貝爾、錫林郭勒草原。
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內蒙古新能源資源得天獨厚。風能資源條件居全國首位,全區70米高度風能資源量約為15億千瓦,年平均風功率密度達到353瓦/平方米,是全國唯一平均風功率密度超過350瓦/平方米的省區;太陽能資源也是全國最豐富的區域之一,太陽能年總輻射量4800~6200兆焦/平方米,年日照時數在2600~3400小時之間,資源豐富和較豐富地區面積約72萬平方公里,占全區總面積的61%,是全國高值地區之一。
因為有著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近年來,內蒙古的新能源裝機增長迅速,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11月底,內蒙古全區風電累計裝機3097萬千瓦、持續多年位居全國第一;光伏發電累計裝機1168萬千瓦、居全國第七位。全區風電、光伏發電裝機總量超過4000萬千瓦,占全國風電和光伏發電裝機總規模的9.3%,在全國裝機規模最大。預計到2020年底,全區可再生能源發電裝機將達到5000萬千瓦,比2015年增加1852萬千瓦、增長58.8%,超過全國風光總裝機容量的十分之一。
風光大省為何限制風光?
這么好的條件,這么大的新能源裝機量,為何要在此時推出生態紅線保護政策?全區一半以上的國土不再新上風電和光伏項目,對于“十四五”期間國家力推的新能源發電,又會造成多大影響?
所謂生態保護紅線是我國環境保護的重要制度創新,是指在自然生態服務功能、環境質量安全、自然資源利用等方面,需要實行嚴格保護的空間邊界與管理限值,以維護國家和區域生態安全及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保障人民群眾健康。
在2014年環境保護部出臺的《國家生態保護紅線——生態功能基線劃定技術指南(試行)》,中,將內蒙古、江西、湖北、廣西等地列為生態紅線劃定試點。而按照《關于劃定并嚴守生態保護紅線的若干意見》要求,生態保護紅線勘界定標應于2020年年底前全面完成。
紅線的概念最早源于城市規劃領域,是指城市建設用地的控制邊界,長期以來城市規劃領域一直是將建設用地和發展空間作為關注重點,近些年來生態用地空間開始逐漸受到重視。城市生態保護紅線的劃分與管理已經有不少有益的探索,如深圳、東莞、無錫、武漢、廣州、天津等城市已經在編制城市規劃過程中陸續劃定城市生態紅線 。
對于風光大省內蒙古來說,2020年以來風電、光伏發電建設管理的主基調,就是生態優先。早在1月中旬,內蒙古自治區的工作報告就曾強調,2020年將加強綠色內蒙古建設,包括“從嚴控制草原核心區新建風電、光伏和礦山項目,支持在荒漠地區、采煤沉陷區、礦區排土場建設光伏電站和風電基地。”基于此,3月份,內蒙古自治區能源局還專門下發了《關于進一步加強全區風電、光伏發電項目建設管理的通知》,明確將“結合電力外送通道規劃及區內消納能力等條件科學統籌做好風電、光伏發電等中長期規劃。進一步強化規劃目標引導和約束,合理布局和有序推動風電、光伏等新能源發展。原則上重點在荒漠地區、邊境沿線、采煤沉陷區、露天礦排土場等地布局風電、光伏電站,其他地區原則上不再布局新的風電、光伏發電項目。”
全區一半以上的國土不再新上風電和光伏項目,并不意味著內蒙古不再發展新能源。內蒙古能源局相關負責人在12月25日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表示,“十四五”期間,內蒙古自治區將實施“新能源倍增工程”,建設全國最大的新能源基地。堅持本地消納和大規模外送、集中式和分布式開發并舉,繼續推動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現代能源體系建設。“十四五”期間,新能源項目新增并網規模將達到5000萬千瓦以上,到“十四五”末,自治區可再生能源發電裝機力爭超過1億千瓦。
盡管如此,面對“30·60”碳中和目標和每年100多吉瓦的光伏裝機量,仍有人擔心:未來新增風電裝機要裝到哪里?其他地區是否也會效仿內蒙古自治區的政策“念下緊箍咒”?
發展風光不能破壞環保 光伏土地問題審慎樂觀
其實早在內蒙古之前,風電、光伏大省山東,也曾出現過因環保問題大規模拆除情況。2017年8月,山東省微山縣6個共計298MW光伏項目,因涉及環境保護區被強行拆除;2017年12月20日,山東省長島縣已全部拆除島上80臺陸域風力發電機。
業內人士表示,內蒙古這個要求僅僅是全國對風電等新能源開發高要求的一個典型而已。隨著生態管控日趨嚴格,光伏、風電的選址開發難度會越來越大,這對新能源電站的設計和裝備的要求越來越高,既要保證不涉生態,又要保證容量開發。至于發展新能源的土地問題,大家應該不用擔心,畢竟除了環保紅線內土地,中國還有大面積的荒地、灘涂、沙漠等等。
國外某網站曾利用公式和數據計算總結了在理想狀態下世界各國家和地區向100%光伏供電轉型所需要的土地面積。
根據計算,滿足所有的用電需求的光伏板面積大小取決于兩個因素:一是地區光照總量,二是該地區能源消耗量。計算結果顯示,實現全球范圍光伏供電需要110萬平方千米大小的光伏板,87%的國家和地區只需其占地面積的5%,如果考慮到屋頂光伏,所需的占地面積將會更小。
根據這一計算結果,只有新加坡(830%),中國香港(213%)和巴林(156%)由于土地面積小、人口密度大、用電需求高,需要的光伏板安裝面積大于該地區的總面積。
而中國要實現全國100%光伏供電,需要10.62萬平方千米大小的光伏板,約占國土面積1.1%,相當于一個江蘇省的面積。
推算結果可能未必完全準確,但至少可以做個參考。對于建設光伏的土地問題,應該可以持審慎樂觀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