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傳統交易模式下,共享儲能存在多邊交易矛盾沖突、清結算規則復雜等問題。通過創新模式和理念,我們將試點開展基于區塊鏈的共享儲能商業運營與交易模式研究。這不僅對解決新能源消納問題具有現實意義,也對市場交易的多元化具有創新意義,可以激發儲能行業市場活力。”5月15日,國網青海省電力公司科信部主任周群星說。
緊抓泛在電力物聯網建設機遇,國網青海電力編制完成2019年泛在電力物聯網建設方案。該公司從對內業務、對外業務、數據共享、基礎支撐、技術攻關、安全防護6個方面確定了77項建設內容,并圍繞高海拔智能運維、數據共享融通、清潔能源消納、精準扶貧四大領域,精選基于區塊鏈的共享儲能在內的十項示范工程,構建以電網為主導的能源互聯網生態圈和產業集群,全面推動泛在電力物聯網在青海落地實踐。
聚合產業上下游優勢資源
5月13日,在海西戈壁灘上,大唐新能源晴川格爾木電站的工作人員一改往日的高頻網格式巡檢,依托新能源大數據創新平臺實現了遠程智能監控運維。如此,既節約了人工運維成本,又提升了運維效率。這一管理模式的升級,歸功于傳統新能源產業與泛在電力物聯網的融合。
2018年,為推動能源產業和數據產業深度融合,國網青海電力上線運營集數據匯集、存儲、服務、運營于一體的新能源大數據創新平臺。電站遠程監測運維正是該公司依托新能源大數據創新平臺打造的一項新業態,為新能源產業數字化管理提供了手段。
目前,國網青海電力新能源大數據創新平臺已應用集中監控、功率預測等22類業務,為入駐企業提供“數據公寓式”服務。平臺累計接入11家發電企業121座電站,占全省新能源總裝機容量的33%;試點實現5家企業21座電站“無人值班”,降低電站運維成本普遍超過40%,初步形成覆蓋新能源全產業鏈的生態圈。該平臺被評為國家2018年新能源行業工業互聯網示范平臺。
4月9日,國網青海電力建設運營的新能源大數據中心升級為青海省能源大數據中心。青海省能源局決定,已建成的光伏和風電場數據限期接入能源大數據中心,新建設的新能源場站在規劃和審批階段就同步部署數據接入工作,并明確了新能源大數據創新平臺服務收費標準。
新能源大數據創新平臺有效聚合產業服務資源和服務需求,實現產業上下游“產學研用”市場化資源共享,為全行業發展創造了機遇和空間。
“新能源電站大多分布在偏遠地區,沒有接入平臺之前,人工巡檢周期長而且難以發現全部故障。各新能源企業自建獨立備件庫和運維團隊,則存在備件資金占用率高、運維忙缺空閑等問題。”青海綠電集控中心負責人劉曉嶸介紹。依托平臺模式創新,企業實現了電站遠程監控運維,還衍生出備件聯儲、共享運維和電站代維等新業態,實現備件和搶修團隊就近調用。隨著功能不斷完善,平臺還能實現“搶單式”服務,形成“優勝劣汰”的良性競爭優勢,推動制造商、服務商、供應商全產業鏈轉型升級。
“依托平臺建成的‘扶貧之光’集控中心,已經接入全省7座扶貧電站,總容量17.97萬千瓦,為扶貧監管、提高收益、風險防控提供大數據支撐。現在應用平臺可以實時查詢每個電站光伏發電收益,實現扶貧資金分配流程管理。”青海省扶貧開發局黨組成員、援青辦主任魏伯平介紹,“后期基于平臺功能應用上線的手機客戶端,將實現不同權限光伏電站實時信息查詢。”
緊抓泛在電力物聯網建設機遇,國網青海電力編制完成2019年泛在電力物聯網建設方案。該公司從對內業務、對外業務、數據共享、基礎支撐、技術攻關、安全防護6個方面確定了77項建設內容,并圍繞高海拔智能運維、數據共享融通、清潔能源消納、精準扶貧四大領域,精選基于區塊鏈的共享儲能在內的十項示范工程,構建以電網為主導的能源互聯網生態圈和產業集群,全面推動泛在電力物聯網在青海落地實踐。
聚合產業上下游優勢資源
5月13日,在海西戈壁灘上,大唐新能源晴川格爾木電站的工作人員一改往日的高頻網格式巡檢,依托新能源大數據創新平臺實現了遠程智能監控運維。如此,既節約了人工運維成本,又提升了運維效率。這一管理模式的升級,歸功于傳統新能源產業與泛在電力物聯網的融合。
2018年,為推動能源產業和數據產業深度融合,國網青海電力上線運營集數據匯集、存儲、服務、運營于一體的新能源大數據創新平臺。電站遠程監測運維正是該公司依托新能源大數據創新平臺打造的一項新業態,為新能源產業數字化管理提供了手段。
目前,國網青海電力新能源大數據創新平臺已應用集中監控、功率預測等22類業務,為入駐企業提供“數據公寓式”服務。平臺累計接入11家發電企業121座電站,占全省新能源總裝機容量的33%;試點實現5家企業21座電站“無人值班”,降低電站運維成本普遍超過40%,初步形成覆蓋新能源全產業鏈的生態圈。該平臺被評為國家2018年新能源行業工業互聯網示范平臺。
4月9日,國網青海電力建設運營的新能源大數據中心升級為青海省能源大數據中心。青海省能源局決定,已建成的光伏和風電場數據限期接入能源大數據中心,新建設的新能源場站在規劃和審批階段就同步部署數據接入工作,并明確了新能源大數據創新平臺服務收費標準。
新能源大數據創新平臺有效聚合產業服務資源和服務需求,實現產業上下游“產學研用”市場化資源共享,為全行業發展創造了機遇和空間。
“新能源電站大多分布在偏遠地區,沒有接入平臺之前,人工巡檢周期長而且難以發現全部故障。各新能源企業自建獨立備件庫和運維團隊,則存在備件資金占用率高、運維忙缺空閑等問題。”青海綠電集控中心負責人劉曉嶸介紹。依托平臺模式創新,企業實現了電站遠程監控運維,還衍生出備件聯儲、共享運維和電站代維等新業態,實現備件和搶修團隊就近調用。隨著功能不斷完善,平臺還能實現“搶單式”服務,形成“優勝劣汰”的良性競爭優勢,推動制造商、服務商、供應商全產業鏈轉型升級。
“依托平臺建成的‘扶貧之光’集控中心,已經接入全省7座扶貧電站,總容量17.97萬千瓦,為扶貧監管、提高收益、風險防控提供大數據支撐。現在應用平臺可以實時查詢每個電站光伏發電收益,實現扶貧資金分配流程管理。”青海省扶貧開發局黨組成員、援青辦主任魏伯平介紹,“后期基于平臺功能應用上線的手機客戶端,將實現不同權限光伏電站實時信息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