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7日,我們已宣告在美國加州設立工廠。”施正榮稱,希望通過在美設廠,增加當地的工作崗位來改善中國光伏的形象。
瞿曉鏵也稱,阿特斯亦計劃在加拿大建立一個300MW的光伏電池生產廠,憑借加拿大176MW的地面光伏電站等項目儲備,將可保證加拿大光伏電池生產廠的運轉。
在積極拓展海外市場之時,對與國內市場的啟動,包括施正榮、高紀凡、瞿曉鏵在內的多位國內光伏企業負責人,均并不樂觀。
此前的280MW的光伏招標結果,顯然對他們是個不小的打擊。據了解,尚德、阿特斯、天合光能、中環光伏等企業均參與競標,但它們的單獨競標均告失敗。
“價格太低,國有企業擁有特殊的資源可以做,但民營企業不行。”施正榮稱,雖然低價競標280MW的光伏項目可能是表面虧,深層次獲利,但“民營企業沒有這樣的獲利能力”。
施正榮認為,要想政府出臺可行的光伏上網政策,國內光伏行業必須有一個統一的聲音,“A公司報一個價,B公司報一個價,C公司還有另外一個價,差別都非常大,政府搞不明白哪個才是合理的價格,只能選擇低價的”。
對于光伏標桿電價,施正榮呼吁,“對于政府來說,應該只有一個聲音,政府得到的也應該只有一個數字”。
不過,施正榮亦認為,光伏產業仍處在初始期,“如果真的給個5%的電力市場給光伏,現在的光伏產業也沒能力做”。在他看來,在傳統能源向新能源的過渡時期,國家應減弱對成本的考慮,推動國內光伏市場的早日啟動。
“光伏產業還未成形,今天的世界第幾,明天可能什么都不是。”11月18日,在第十一屆中國光伏大會上,尚德電力CEO施正榮警告處于熱潮中的中國光伏業。
施正榮稱,未來,光伏產業規模可能數倍于現在,并且隨時可能出現革命性的技術,因此,任何一家光伏企業都有可能被淘汰。
2010年,無疑又是中國光伏產業快速擴容的一年。包括尚德電力、晶澳太陽能、阿特斯、天合光能等在內的國內主要光伏電池生產商均表示,現有的產能已無法滿足訂單需求。它們都有產能倍增計劃。
而大量外部資本仍在不斷涌入光伏產產業。三星、臺積電、友達光電等傳統高科技企業,也已紛紛搶灘登陸。阿特斯CEO瞿曉鏵稱,“強勢的新人證明,光伏產業是有遠大前途的,但光伏企業將迎來更嚴重的挑戰”。
不過,在中國光伏產業的一片繁榮背后,不少問題已浮出水面,野蠻生長的中國光伏產業,或將進入拐點期。
品質風險
“品質,是國內光伏產業健康發展的根本。”天合光能CEO高紀凡稱,光伏行業由過去5年產量翻8倍的初始高速增長階段,轉入未來5年翻2到3倍的穩定發展階段,客戶對光伏產品的品質要求會越來越高。
“現在,我們已收到不少客戶的抱怨。”高紀凡稱,光伏產品要求高達25年的質量保證,但才幾年就有不少客戶反映中國光伏產品已出現質量問題,“國內有質量問題的產品估計有30%左右,未來一兩年,可能就有比較明顯的問題發生,甚至會有法律索償”。
在高紀凡看來,光伏產品的品質保證分為兩塊,轉換效率和安全。
轉換效率是衡量光伏電池產品品質的核心指標,是指單位面積里把光轉換為電也能力,現在一般為17%左右。光伏產品一般要求提供25年左右的質保期,即在25年的時間里,轉換效率的損失不得大于20%。
據高紀凡介紹,國內大部分光伏電池生產商均未建立可靠的質量管控系統,“甚至連個質量管控的專業人才都沒有”。
而且,由于競爭激烈,光伏電池生產商往往會追加5年、10年質量保證,比如,承諾5年后轉換效率損失不超過5%等,“看別人承諾了,國內不少企業也跟著承諾,但卻沒有考慮自己是否能實現這種承諾”。
而且由于在光伏產品的輔助材料上把關不嚴,高紀凡稱,他非常擔心國內光伏產品在使用過程中發生安全問題,“美國太陽能熱水器行業,就是因為產品引發火災而被市場拋棄”。
在高紀凡看來,光伏產品的質量問題,可能給國內光伏產業帶來重大影響,雖然在市場優勝劣汰的過程中,劣質光伏產品最終會失去市場,但當中國光伏產品的質量問題暴露出來時,“如果質量包袱太大,對國內整個光伏行業將帶來很大的損害”。
此外,瞿曉鏵、高紀凡、施正榮均稱,其品牌遭到國內光伏企業的仿冒,“拐了很多個彎進入國外市場,逼得我們花很多錢去打假”。
被遏制的市場
經過近幾年的發展,由民營企業支撐的中國光伏產業“兩頭在外”的狀況已得到根本改觀。在瞿曉鏵看來,至201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