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天太陽能電池板儲存電能,晚上頻振燈誘殺害蟲。”日前,從江夏區農業局獲悉,首次在江夏區水稻上應用的智能太陽能殺蟲器在法泗鎮開始安裝使用,此舉標志著該區水稻病蟲防治開始邁入物理防治新時期,未來3年內,該技術有望在全區普及推廣。
2日,在法泗鎮慶豐村的晚稻田中看到,新安裝的智能太陽能殺蟲器安靜地“守護”著茂盛的稻苗,不到半個平方的太陽能板下裝著專用殺蟲燈,燈下一個直徑半米左右的臉盆里已經飄滿各種害蟲。
“1500畝稻田裝上了30盞殺蟲燈。”村支書蔡曉陽介紹說,每盞智能太陽能殺蟲燈每天晚上能夠誘殺各種害蟲0.5公斤左右,少說有2萬多只,按照這樣的殺蟲效果,每畝水稻每季最少可以減少藥劑防治2次以上,“節省投入40元以上。”
江夏區農業局植保站負責人介紹,智能太陽能殺蟲燈是目前國內最先進的水稻物理防治設備,在江夏區使用尚屬首次。它主要通過太陽能板發電,晚上儲存的電能供應專用頻振殺蟲燈工作,利用燈光誘惑和特殊波長消滅二化螟、稻飛虱、稻縱卷葉螟、三化螟、稻搖蚊等害蟲。同時通過特殊波長和開燈時間的控制,還能有效地保護害蟲天敵,比使用一般農藥可提高67%以上。一盞燈可以“照看”50畝水稻,平均每畝水稻害蟲基數可以減少一半以上,畝平節本增效在110元左右。
“目前還是處于示范階段。”區農業局副局長劉啟明介紹,智能太陽能殺蟲燈科技含量較高,每盞成本4000多元,農民一次性投入還有較大難度。下一步,區農業部門將結合使用效果,積極爭取上級部門支持,在水稻主產區通過補貼、獎勵等方式普及推廣,爭取3年內在全區全面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