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因應生產成本及價格競爭等因素,歐系太陽能模塊廠自2009年漸將生產線往亞洲地區移動,尤其有相當大的比例已透過委外代工的方式、依賴兩岸太陽能業者生產取得太陽能電池,太陽能業者表示,該情況從2009年金融風暴開始,到2010年因為歐洲諸多地區補助持續下砍,及買方市場當道,更加速了外移的速度。
而德國下砍補助后,原本市場預估兩岸太陽能電池報價將跟著下滑,但是,兩岸業者因為有非德系市場的訂單撐腰,產能不但滿載、更出現供不應求的情況,產業鏈儼然出現「賣方主導市場」的情況,價格不但未下降還跟著成功拉漲,這使得依賴亞洲代工的歐洲及系統業者的成本跟著提升。
太陽能業者指出,特別是兩岸矽晶圓與電池的產業供應鏈領域,都因為供不應求的情況而使報價持續攀升,再加上近期多晶矽報價也因為現貨市場供貨吃緊而水漲船高,多晶矽、矽晶圓及電池3個生產環節緊密相扣,其中1個環節漲價就容易促動上、下游跟著調漲,使得報價難降,這也讓大多數依賴兩岸的歐系模塊業者成本難下探。
僅管成本拉升,但是德國市場卻因為補助下砍使得需求不振,讓諸多耕耘德國的歐系模塊廠被迫在短短2個月的時間2度調降價格,面臨成本升、報價跌的「兩頭燒」情況,凸顯歐系模塊業者獲利空間可能因而受到擠壓的威脅。
太陽能業者表示,雖然德國市況不佳,但是非德系市場的需求仍維持相當的高度,尤其意大利市場受到政府正在研擬2011年補助下砍策略,使得第3季即出現趕搭潮,系統廠為爭搶時效安裝,出高價搶時間的意愿高。這也凸顯歐系模塊廠的通路架構基礎的重要性,若可以有效銷往不同的地區,同樣可以彌補德國需求下降所帶來的沖擊。
太陽能業者分析,其實歐洲模塊報價相對高速下跌是必然趨勢,因為過往價格高的主要原因來自于品牌的保證,而現在亞洲地區的模塊品牌快速掘起,更負責絕大多數的電池制造,這使得歐洲與亞洲模塊的差異性變小,價格距離自然跟著拉近,尤其若要打非歐洲品牌市場尤其更為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