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甘肅省平涼市將“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融入經濟社會發展中,確立生態立市戰略,繪就水綠山青的發展底色,布局“生態+”發展格局。形成了環保與發展、生態與經濟“琴瑟和鳴”的新氣象。發展生態經濟聚集綠色財富已成為平涼市崛起于甘肅省東部的最大優勢。
上 篇
生態立市
描繪綠色發展
崆峒山上,滿目蒼翠。涇水河邊,白鷺起舞。
城市的環境一天一個樣;“生態鄉鎮”、“生態村”、“四綠”單位一個一個冒出來。
這一幅幅生態畫卷見證著“生態立市”戰略確立5年來平涼市取得的顯著成效。
然而,在戰略提出之初,不乏“生態立市會給平涼經濟發展戴上了‘緊箍咒’”諸如此類的質疑。平涼市委、市政府領導多次在大小會上深入闡述“生態立市是平涼經濟社會基礎條件和長遠發展實際相結合的最優選擇”。
平涼市委副書記、市長王奮彥說,作為西部欠發達地區,發展是平涼的第一要務;作為隴東黃土高原丘陵溝壑水土保持生態功能區,保護是第一責任。平涼市是國務院確定的傳統能源化工基地和甘肅省隴東煤電化能源基地,因此平涼市經濟發展對能源消耗依賴程度較高。只有立足高起點、高標準,以生態文明建設為統領,統籌農業、工業、服務業和文化各層面要素,大力推進綠色發展,建設生態平涼,才能為平涼市的長足發展打下基礎。
思路決定出路。2011年12月,平涼市邁出了建設國家級生態市步伐。6年來,平涼市委、市政府始終把生態文明建設與經濟建設、政治建設、社會建設、文化建設放在同等重要位置,同安排、同落實、同考核、同獎罰,確立生態文明建設長效機制。出臺了《平涼市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市建設工作方案》《平涼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市建設規劃》《平涼市生態環境保護工作責任規定》及大氣、水、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方案、考核辦法等文件,形成了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環保牽頭、部門聯動、全社會廣泛參與的生態文明建設工作新格局。全市各級各部門大力開展了生態空間、生態經濟、生態環境、生態生活、生態城市、生態制度、生態文化等七大創建活動,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創建工作實現了效應最大化。
呵護藍天群眾收獲幸福感
這兩年,“平涼藍”這一新詞匯成為平涼市民游客微信、微博里的高頻詞匯,反映出人們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標注著平涼空氣質量的曲線,拉動的實際上是所有平涼人的幸福指數。”平涼市環保局局長張雙鶴說,為了守住這片藍天白云,全市上下攜手向大氣污染開戰。平涼市政府嚴格落實“管行業必須管環保”的工作要求,成立了由市委副書記、市長任組長的綜合督查組和由9名副市長任組長的專項督查組,一級抓一級,層層抓落實,市長抓全面、副市長抓分管行業和系統的污染治理工作成為新常態。全市形成了政府主導、部門主抓、企業主體、社會組織和公眾全員參與的污染治理體系。環保部門認真履行綜合協調和統一監管職能,將大氣污染防治的37項重點工作任務全部細化到市縣人民政府和13個職能部門,將各級政府環境保護工作責任落到了實處。
從建筑工地揚塵、道路揚塵、餐飲油煙、機動車尾氣、燃煤鍋爐和涉氣工業企業煙粉塵污染治理五個方面落實《平涼市“十二五”大氣污染防治實施方案》《平涼市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工作方案》。
中心城區投資9.3億元,全面實施了熱電聯產集中供熱和分散燃煤小鍋爐清潔化改造工程,拆除燃煤鍋爐302臺,對供熱管網覆蓋不到的113臺燃煤小鍋爐全部進行了清潔化改造,平涼市中心城區達到了燃煤鍋爐基本“清零”的要求。
對6個縣城建成區10蒸噸以下136臺燃煤鍋爐進行了清潔化改造,改造率達到86.1%;對全市55臺20蒸噸以上燃煤鍋爐全部進行了脫硫脫硝除塵升級改造。僅此每年可減少因燃煤鍋爐排放煙塵2.5萬噸、二氧化硫排放量8500噸、二氧化碳排放量63萬噸,環境空氣質量明顯改善。
2016年,剔除沙塵天氣影響,平涼市中心城區PM10平均濃度降到80微克/立方米,比2015年95微克/立方米下降15.8%,扭轉了2014、2015連續兩年不降反升的被動局面,PM2.5降到40微克/立方米;2017年前11個月,中心城區PM10平均濃度為71微克/立方米,PM2.5平均濃度降到29微克/立方米,達到省政府下達的目標限值77微克/立方米和41微克/立方米的要求,完成國家“大氣十條”考核要求。
還涇渭碧水清波責無旁貸
“下功夫治理水污染頑疾,堅決消除轄區劣Ⅴ類水體,整治城市黑臭水體,確保飲用水安全,真正還民眾一河清水,讓群眾喝上潔凈的飲用水,這是最基本的民生需求,環保人責無旁貸。”張雙鶴如是說。
為還涇渭碧水清波,平涼市政府出臺了《平涼市水污染防治工作實施方案》和《年度工作方案》,將污水管網全覆蓋、污水全收集全處理列入為民要辦的實事,持之以恒抓落實。“十二五”以來,建成了7縣(區)城市污水處理廠,污水收集能力由“十一五”末的1.4萬噸/日,提升到目前的6.68萬噸/日,污水處理率由42.34%提高到82%。制定了涇河、汭河、達溪河、葫蘆河、水洛河控源減污達標整治工作方案,依法依規排查治理入河排污口180個,依法取締或關閉河道非法砂場及疏浚點155處,建成生態攔水溢流堰8座,形成河道水域面積200畝、河道濕地1380畝。完成了平涼寶馬紙業公司廢水堿回收等52個工業廢水處理工程和152個規模化畜禽養殖污染治理項目,實現了污染物穩定達標排放。
對平涼市中心城區“八溝一河”進行治理,徹底消除了城市黑臭水體。狠抓城市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規范化建設,全面落實保護措施,徹底消除飲水安全隱患。2013年涇河地表水除長慶橋斷面外,首次從劣Ⅴ類達到國家Ⅲ類水質標準,平鎮橋國控斷面2014年~2016年水質監測均達到國家Ⅲ類標準,達標率分別為88.3%、90.9%和91.7%,達溪河、汭河穩定保持Ⅲ類水質,水洛河和葫蘆河水環境質量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善,平涼城區和各縣(區)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水質達標率均為100%。
生態村鎮開出遍地花
平涼市現有農業用地101萬公頃,占轄區總面積的90.21%,農業人口133.71萬人,占全市常住人口的63.73%,農業在全市國民經濟中的占比達到28%。農村環境保護事關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成敗,事關群眾的“菜籃子”。
近年來,平涼市以農村環境綜合整治為抓手,全面實施了以“一線四片十四個點”為重點的農村環境綜合整治項目,解決了175個項目村生活垃圾和污水收集處理、畜禽養殖污染治理等突出環境問題。
同時,加大農村面源污染和垃圾污水治理力度,努力改善村莊人居環境,重點推進6個縣城和小城鎮建設,實施城鄉一體化試點鄉鎮建設21個,建成美麗鄉村51個、新農村示范村506個、環境整潔村851個,城鎮化率提高到38.97%,農村群眾人人關心、支持、參與環保的良好氛圍逐漸形成。
紅線管控綠了荒山荒坡
平涼市地處黃河中上游涇渭河流域核心區,水土流失嚴重,生態環境脆弱,在甘肅省東部乃至黃河上中游生態安全屏障建設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面對嚴酷的自然環境,歷屆市委、市政府領導以加快造林綠化,治理水土流失,改善民生為己任,咬定青山不放松,一屆接著一屆干,一張藍圖繪到底。
“保護好這一方綠水青山,給子孫后代留下一筆寶貴遺產。”這是平涼環保人不變的信念,也是全市230萬人民的心愿。為此,平涼市率先啟動了縣域生態紅線劃定工作,實施紅線管控策略。按照“性質不轉換、功能不降低、面積不減少、責任不改變”的原則進行嚴格限制和保護。全市初步劃定生態紅線管控面積約2578.11平方公里,占全市國土面積的22.92%。同時,加強國土生態環境管控,全市受保護地區占國土面積比例達27.3%。通過全面開展工業、能源、交通、城建、旅游、農業、礦產、水務等涉及生態環境保護的專項規劃環評,規劃環評執行率達到80%,項目環評執行率達到100%。
同時,在推進國家生態安全屏障綜合試驗區建設中,根據全市宜林荒山荒坡荒溝多,有發展生態林和經濟林的傳統這一特點,平涼市大力實施城鄉“雙六”綠化工程,集中連片規劃,整山整溝整流域推進,整合土地復墾整理、鞏固退耕還林口糧田、扶貧開發、坡耕地試點、農綜開發等項目,統籌實施梯田建設工程。5年新修梯田103萬畝,綜合治理重點小流域87條,水土流失治理面積達到了1140平方公里。
截至2016年底,全市森林面積達到了516萬畝,比5年前增長了18.9%。森林覆蓋率由1998年的17.98%提高到30.9%,林草覆蓋率達到51%。城市人均公共綠地面積達到7.9平方米,中心城市的綠化覆蓋率提高到了36.98%。
污染治理和生態保護為平涼經濟社會發展繪就了生機勃勃的“綠”底色。為了這張發展底色,平涼市可謂鐵腕治污,毫不手軟。2012年以來,市縣區因環保工作職責履行不到位約談128人,問責56人,市縣(區)環保部門共查處環境違法問題507起,其中依法查封違法企業21家,責令停產整治“散亂污”企業106家,限產治理9家,按日連續處罰3家,移送公安機關行政拘留13起18人;向縣(區)政府下發環境監察建議書46件,依法約談地方政府及有關部門和企業負責人20人(次),實施市級掛牌督辦59家,責令停止違法建設項目30個,有力地打擊和遏制了破壞生態環境、非法排放污染環境的行為。
下 篇
發展生態經濟
聚集綠色財富
民以食為天,守著青山綠水喝“西北風”的事情,人民群眾不會答應。
王奮彥說,有了良好的生態環境,還要讓群眾的錢袋子鼓起來,這是“生態立市”戰略的立足點和最終目標。
為此,平涼市在“綠”底色上做“生態+”的大文章,把生態與工業、農業、服務業和文化產業多層次融合集群,通過發展生態經濟,打通“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轉換通道,聚集綠色財富。王奮彥說,這是一條實實在在的、綠色的、可持續發展之路。
平涼市立足自身資源優勢,揚長避短,在生態系統承載能力和環境容量范圍內,實現資源高效利用。圍繞建設國家重要的能源化工基地和西部循環經濟示范區、西部旱作農業示范區,平涼市大力發展煤電、草畜、果菜、旅游產業,形成了以華亭、平涼工業園區和崇信工業集中區為重點的能源化工產業布局;構建了以涇河、汭河、達溪河、葫蘆河、水洛河流域為重點的旱作現代農業布局,形成了果、牛、菜、糧 “五個百萬”現代農業產業集群。
“生態+工業”能源市再起航
華亭縣是享譽西北的“煤都”。這個縣以煤為工業主導,生態保護工作面臨污染防治和生態修復的雙重壓力。“早轉型早主動,資源型城市只有走綠色發展的路子,才能走出一條可持續發展之路”,這已成為華亭縣干部群眾的共識。
將煤炭產品、工業原料和工業“三廢”吃干榨凈,實現資源最大化利用,是企業實施循環化發展的必由之路。華煤集團60萬噸煤制甲醇項目的建成投產和20萬噸聚丙烯項目的開工建設,是發展煤電化循環經濟的典范,也是平涼市發展生態經濟與生態立市戰略相輔相成的一個代表。
在平涼市建成的平涼、靜寧、華亭3個省級工業園區和涇川、靈臺、崇信、莊浪4個市級工業集中區,不斷加快現有企業入園循環化改造,建成了煤矸石、粉煤灰、脫硫石膏、采礦廢石、城市建筑垃圾等工業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項目,實施了平涼海創公司利用水泥窯協同處理城市生活垃圾二期項目,完善了煤灰燒結多孔磚、煤矸石燒結磚等產品種類;培育壯大信息技術、生物制藥、節能環保產業。
結合資源型城市煤電化產業發展的實際,平涼市提出所有新建的煤電化冶工程項目,要切實做到“三個必須”、達到“一個目標”,即必須嚴格遵守環保相關法律法規,必須采用同行業先進的環保設備,必須確保污染物達標排放,真正達到綠色、循環、安全發展的目標。
與此同時,為了給全市發展騰出環境容量,平涼市加快了落后產能淘汰。“十二五”以來,全市共計淘汰水泥、鐵合金、淀粉等落后產能73.2萬噸,羊皮100萬標張,黏土實心磚2.87億塊。大力推行企業清潔生產,累計投入資金1.03億元,實施了一批清潔生產技改項目,全市39戶企業通過了清潔生產審核,每年可削減化學需氧量265噸、二氧化硫480噸、固體廢物2612噸、節約標準煤65萬噸,節水308萬噸,節電2480萬度,為企業帶來經濟效益1.48億元。
在做好煤化工、制革、造紙等污染物排放強度高的行業清潔生產審核和監管的基礎上,將有色金屬、石化、化工、印染、農副產品加工、制藥、電鍍等重點行業納入審核范圍,支持綠色清潔生產,推進傳統制造業綠色改造,鼓勵企業工藝技術裝備更新改造,從源頭減少污染物產生,完成了52家企業的清潔生產審核工作。全市生態經濟初具規模,經濟和社會效益開始顯現。
產業結構不斷得到優化。5年來,平涼市組織實施產業和結構調整、技術升級和改造等重點工業項目446項,累計完成投資489億元。煤電化產業鏈條持續延伸,特別是中煦60萬噸煤制甲醇和20萬噸聚丙烯項目的建設,使煤炭就地轉化率達44.41%。傳統產業提升改造步伐加快,新型建材、農產品加工、裝備制造等傳統產業發展層次和集群化水平不斷提升,非煤產業在全市工業中的比重5年提高了10.7個百分點。戰略新興產業邁出新步伐,以光伏發電、半導體碳纖維復合材料、膠原蛋白肽等項目為代表的戰略新興產業實現了高點起步,新興產業完成工業增加值1.4億元,占全市工業增加值的比重達3%,提高2.8個百分點。全市三次產業結構由“十一五”末的21.8∶46.9∶31.3調整為現在的28∶24.8∶47.2,較好地實現了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雙贏。
“生態+農業”農民富了
平涼市是個農業大市,發展生態農業既具有良好的基礎,同時也是區域經濟發展的必經之路。在現代農業帶來豐富物質產品的同時,也帶來了農村的生態危機,比如,土壤污染、水源污染、化肥和農藥的超量使用、畜禽排泄物及農業廢棄物處理等難題。
平涼市擁有地理標志產品保護、綠色食品、良好農業規范和出口創匯4個國家認證及“中華名果”、“中國蘋果之鄉”等13個大獎。2016年,靜寧縣果園總面積已達102萬畝,占耕地面積的62.3%,農民人均果品產業收益5320元,占農民人均純收入的80%以上。不僅有效保護了林業資源,改善了生態環境,而且已開始實現了由生態脆弱縣向生態大縣、由國家貧困縣向富裕縣的轉變。“靜寧蘋果”名揚天下的背后,是多年來平涼市堅持不懈發展生態農業的一個縮影。
靜寧縣是全省第一、全國聞名的蘋果生產基地,當地果農們依托農民專業合作社、果業技術協會建設了一批“果——沼——畜”生態示范園和有機蘋果加工基地項目,人們用沼渣追肥,用沼液噴施葉面、殺蟲,用沼氣燈誘殺害蟲,停止了對化肥的依賴,提高了土壤的有機質含量。循環農業有力地推動了循環經濟的發展,不僅帶動了水果產業,而且帶動了畜牧養殖業的規模化發展,有效保護了林業資源,改善了生態環境。
在崆峒區花所鄉,天源農牧公司利用牛糞辦起了有機肥加工廠,并且依托自己千頭肉牛養殖小區,實現了循環農業基地,形成了牛養殖基地、青貯玉米秸稈利用、萬噸生物有機肥加工生產線和生態農業園等產業鏈。變廢為寶,“天源寶”生物有機肥銷往市內各縣區。
目前,像天源牧業、靜寧蘋果這樣的循環經濟農業在平涼市還有很多。
去年,平涼市果品總產量達到182萬噸,產值76億元,農民人均果品純收入2817元,果品出口創匯3290萬美元。林果產業的發展,帶來了大地增綠和農民增收。莊浪、靜寧兩個果業大縣,初步實現了生態脆弱縣向生態大縣、梯田大縣向產業大縣、國家貧困縣向富裕縣的轉變。
當國家吹響生態文明建設的號角,平涼市縣(區)各級充分發揮區位優勢,著力建設生態農業工程,走農業發展與生態環境改善相互促進的良性循環之路,逐步用現代農業技術改造傳統的農業耕種模式,大力發展生態農業品牌,實施綠色生態保護工程。目前,全市認證有機食品兩個、綠色食品24個、無公害農產品134個,完成無公害農產品產地認證243.52萬畝。“生態城鎮”、“生態鄉村”、“生態農業”、“生態工業”已成為推進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的新引擎。
如今,平涼金果、平涼紅牛、平涼牛骨髓油茶等,這些特色農產品正逐漸成為綠色無公害農產品中的新寵躋身市場,“生態產業化”的理念流淌在農村廣闊的田野中。
“生態+服務業”旅游業火了
生態優勢促旅游惠民生,既能保住綠水青山,也能獲得金山銀山。
平涼市構建了以崆峒山——大云寺為核心,古靈臺、龍泉寺、蓮花臺、云崖寺、成紀古城為輻射的旅游產業發展體系。
2017年國慶中秋雙節假期,平涼市共接待游客117.8萬人(次),旅游收入達到了6.56億元,分別比上年同期增長了30.7%和40.2%。2016年,到平涼市觀光度假的游客達到1600萬人(次),實現旅游綜合收入86.9億元。旅游接待人數、綜合收入分別是2011年的3倍和3.4倍。旅游、文化、商貿、餐飲服務等第三產業快速發展,增加值年均增長12%。
此外,生態農業注入了農耕文化元素后成為新的旅游增長點。農村里旅游、觀光項目一個接一個,民俗體驗、休閑娛樂功能,為發展觀光農業、鄉村旅游奠定了基礎,也為多元化經濟注入活力,帶動了當地群眾脫貧致富。
“生態+文化”環保理念深入人心了
“地膜不能再亂燒了。”這是莊浪縣潘河村農民潘小林在村里環保夜校獲得的知識,“在地頭燒地膜污染環境,對人體有害,對土地也不好。現在我們都把地膜收起來,交給專門的回收站處理。”
深秋時節,平涼市城鄉花紅果碩,綠色生態園一片青翠,生態科技企業遍地開花,小區垃圾分類箱整潔如新,各種各樣的生態環保元素隨處可見。平涼市將綠色發展的理念融入社會經濟發展中,平涼人將環境保護理念融入到日常生活的細節中。
縱然“天生麗質”,也需后天養護,從“GDP掛帥”到“環保問政”,再到“綠色政績”,平涼市將生態文明理念貫穿于公眾宣傳教育中,引導市民生活方式和消費模式向勤儉節約、綠色低碳、文明健康的方向轉變,著力培養綠色學校、綠色鄉村、綠色社區、環境教育基地典型,將生態文明理念滲透于經濟社會生活和管理的各領域、全過程。
著眼于完善環境教育的全民性、全面性、系統性和持續性機制建設,平涼市利用水日、地球日、環境日等紀念日,組織開展“環保開放日”、“環保隨手拍”等系列宣傳活動,鼓勵、引導民間環保組織積極、理性、有序地參與環境保護。
榮獲第三屆斯巴魯生態保護獎的華亭縣退休教師趙向陽,義務輔導萬名小學生長期開展“未成年人生態道德教育”活動,成立全國首家“紅領巾愛護動物協會”等組織,開展報告會、討論會、知識競賽、保護簽名、制定公約、作文繪畫競賽等系列主題鮮明、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生態道德教育活動,使小學生從小樹立了熱愛自然、愛護環境、保護生態、節約資源的意識。
近年來,為推動環保志愿活動規范化常態化,成立了平涼市環境志愿者隊伍和平涼市青少年綠色聯盟,設立環保志愿服務大隊和環保社團,組織環保志愿者分別走進綠色學校、綠色社區、綠色企業、綠色鄉村、環境教育基地,將環保知識送進社區、學校、企業、農村、景區、商場。
回顧5年創建路,生態理念已遍布平涼市山川街巷,全市上下積極踐行“節約優先、保護優先”基本國策,牢固樹立“生態立市、綠色發展”新理念,努力探索建立系統完整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和建設體系,走出了一條機制活、產業優、百姓富、生態美的綠色發展之路。
平涼市經濟發展的理念,經歷了“用綠水青山換金山銀山”到“既要綠水青山也要金山銀山”,再到如今“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三個階段。生態立市催生出了綠色經濟,也用實踐詮釋了生態文明建設的時代最強音。
城 市 名 片
平涼市是甘肅省下轄的地級市,位于甘肅省東部,六盤山東麓,涇河上游,為陜甘寧交匯中心。全市轄涇川、靈臺、崇信、華亭、莊浪、靜寧6縣和崆峒區、平涼工業園區。平涼市是中國西北地區重要的畜牧業基地和皮毛集散地,甘肅省主要農林產品生產基地和畜牧業。原煤產量、火電裝機容量分別占甘肅全省的一半和1/5,是全國13個大型煤炭基地之一、全省最大的煤電化產業基地。旅游資源遍布全市,被評為“中國優秀旅游城市”、“中國顧客最滿意的十大風景名勝區”和“中國最值得外國人去的50個地方”之一。
2017年9月召開的全國生態文明建設現場推進會上,平涼市被環境保護部命名為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市,平涼市是全國獲此殊榮的11個地級市州之一,也是西北地區唯一獲得第一批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市的市州。涇川、靈臺、崇信、華亭、莊浪、靜寧縣分別獲得全國林業生態建設先進縣、全國綠色名縣、全國綠化模范縣、國家園林縣城、全國水土保持生態建設示范縣、全國經濟林建設先進縣稱號;有11個鄉鎮獲得國家級“生態鄉鎮”稱號,56個鄉鎮獲得省級“生態鄉鎮”榮譽,174個行政村被命名為省級“生態村”,138個單位獲得“四綠”創建單位稱號。
生態創建大事記
★2004年10月,平涼市開始創建國家級生態示范區。
★2011年10月,平涼市被環境保護部命名為國家級生態示范區。12月,平涼市第三次黨代會立足全市經濟社會基礎條件和長遠發展實際,在獲得“國家級生態示范區”命名的基礎,做出了建設國家級生態市的決策部署。
★2012年4月,平涼市創建國家級生態市的請示得到環境保護部批復。
★2013年5月,平涼市委、市政府再次召開動員部署會議,全面安排部署國家級生態市創建工作。7月,環境保護部和省環保廳對平涼市創建國家級生態市工作進行了階段性驗收。
★2016年3月,平涼市將創建國家級生態市升級為建設國家生態文明示范市(縣)。10月,平涼市第四次黨代會把建設國家生態文明示范市作為推動綠色發展、建設生態文明的重點任務和戰略平臺,提出了新的建設目標和工作任務。市委、市政府制定出臺了《平涼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市建設方案》,聚焦重點,聚力突破,彌補短板,全面推動創建工作。
★2017年9月,平涼市被環境保護部命名為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市。 (吳玉萍)
上 篇
生態立市
描繪綠色發展
崆峒山上,滿目蒼翠。涇水河邊,白鷺起舞。
城市的環境一天一個樣;“生態鄉鎮”、“生態村”、“四綠”單位一個一個冒出來。
這一幅幅生態畫卷見證著“生態立市”戰略確立5年來平涼市取得的顯著成效。
然而,在戰略提出之初,不乏“生態立市會給平涼經濟發展戴上了‘緊箍咒’”諸如此類的質疑。平涼市委、市政府領導多次在大小會上深入闡述“生態立市是平涼經濟社會基礎條件和長遠發展實際相結合的最優選擇”。
平涼市委副書記、市長王奮彥說,作為西部欠發達地區,發展是平涼的第一要務;作為隴東黃土高原丘陵溝壑水土保持生態功能區,保護是第一責任。平涼市是國務院確定的傳統能源化工基地和甘肅省隴東煤電化能源基地,因此平涼市經濟發展對能源消耗依賴程度較高。只有立足高起點、高標準,以生態文明建設為統領,統籌農業、工業、服務業和文化各層面要素,大力推進綠色發展,建設生態平涼,才能為平涼市的長足發展打下基礎。
思路決定出路。2011年12月,平涼市邁出了建設國家級生態市步伐。6年來,平涼市委、市政府始終把生態文明建設與經濟建設、政治建設、社會建設、文化建設放在同等重要位置,同安排、同落實、同考核、同獎罰,確立生態文明建設長效機制。出臺了《平涼市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市建設工作方案》《平涼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市建設規劃》《平涼市生態環境保護工作責任規定》及大氣、水、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方案、考核辦法等文件,形成了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環保牽頭、部門聯動、全社會廣泛參與的生態文明建設工作新格局。全市各級各部門大力開展了生態空間、生態經濟、生態環境、生態生活、生態城市、生態制度、生態文化等七大創建活動,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創建工作實現了效應最大化。
呵護藍天群眾收獲幸福感
這兩年,“平涼藍”這一新詞匯成為平涼市民游客微信、微博里的高頻詞匯,反映出人們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標注著平涼空氣質量的曲線,拉動的實際上是所有平涼人的幸福指數。”平涼市環保局局長張雙鶴說,為了守住這片藍天白云,全市上下攜手向大氣污染開戰。平涼市政府嚴格落實“管行業必須管環保”的工作要求,成立了由市委副書記、市長任組長的綜合督查組和由9名副市長任組長的專項督查組,一級抓一級,層層抓落實,市長抓全面、副市長抓分管行業和系統的污染治理工作成為新常態。全市形成了政府主導、部門主抓、企業主體、社會組織和公眾全員參與的污染治理體系。環保部門認真履行綜合協調和統一監管職能,將大氣污染防治的37項重點工作任務全部細化到市縣人民政府和13個職能部門,將各級政府環境保護工作責任落到了實處。
從建筑工地揚塵、道路揚塵、餐飲油煙、機動車尾氣、燃煤鍋爐和涉氣工業企業煙粉塵污染治理五個方面落實《平涼市“十二五”大氣污染防治實施方案》《平涼市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工作方案》。
中心城區投資9.3億元,全面實施了熱電聯產集中供熱和分散燃煤小鍋爐清潔化改造工程,拆除燃煤鍋爐302臺,對供熱管網覆蓋不到的113臺燃煤小鍋爐全部進行了清潔化改造,平涼市中心城區達到了燃煤鍋爐基本“清零”的要求。
對6個縣城建成區10蒸噸以下136臺燃煤鍋爐進行了清潔化改造,改造率達到86.1%;對全市55臺20蒸噸以上燃煤鍋爐全部進行了脫硫脫硝除塵升級改造。僅此每年可減少因燃煤鍋爐排放煙塵2.5萬噸、二氧化硫排放量8500噸、二氧化碳排放量63萬噸,環境空氣質量明顯改善。
2016年,剔除沙塵天氣影響,平涼市中心城區PM10平均濃度降到80微克/立方米,比2015年95微克/立方米下降15.8%,扭轉了2014、2015連續兩年不降反升的被動局面,PM2.5降到40微克/立方米;2017年前11個月,中心城區PM10平均濃度為71微克/立方米,PM2.5平均濃度降到29微克/立方米,達到省政府下達的目標限值77微克/立方米和41微克/立方米的要求,完成國家“大氣十條”考核要求。
還涇渭碧水清波責無旁貸
“下功夫治理水污染頑疾,堅決消除轄區劣Ⅴ類水體,整治城市黑臭水體,確保飲用水安全,真正還民眾一河清水,讓群眾喝上潔凈的飲用水,這是最基本的民生需求,環保人責無旁貸。”張雙鶴如是說。
為還涇渭碧水清波,平涼市政府出臺了《平涼市水污染防治工作實施方案》和《年度工作方案》,將污水管網全覆蓋、污水全收集全處理列入為民要辦的實事,持之以恒抓落實。“十二五”以來,建成了7縣(區)城市污水處理廠,污水收集能力由“十一五”末的1.4萬噸/日,提升到目前的6.68萬噸/日,污水處理率由42.34%提高到82%。制定了涇河、汭河、達溪河、葫蘆河、水洛河控源減污達標整治工作方案,依法依規排查治理入河排污口180個,依法取締或關閉河道非法砂場及疏浚點155處,建成生態攔水溢流堰8座,形成河道水域面積200畝、河道濕地1380畝。完成了平涼寶馬紙業公司廢水堿回收等52個工業廢水處理工程和152個規模化畜禽養殖污染治理項目,實現了污染物穩定達標排放。
對平涼市中心城區“八溝一河”進行治理,徹底消除了城市黑臭水體。狠抓城市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規范化建設,全面落實保護措施,徹底消除飲水安全隱患。2013年涇河地表水除長慶橋斷面外,首次從劣Ⅴ類達到國家Ⅲ類水質標準,平鎮橋國控斷面2014年~2016年水質監測均達到國家Ⅲ類標準,達標率分別為88.3%、90.9%和91.7%,達溪河、汭河穩定保持Ⅲ類水質,水洛河和葫蘆河水環境質量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善,平涼城區和各縣(區)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水質達標率均為100%。
生態村鎮開出遍地花
平涼市現有農業用地101萬公頃,占轄區總面積的90.21%,農業人口133.71萬人,占全市常住人口的63.73%,農業在全市國民經濟中的占比達到28%。農村環境保護事關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成敗,事關群眾的“菜籃子”。
近年來,平涼市以農村環境綜合整治為抓手,全面實施了以“一線四片十四個點”為重點的農村環境綜合整治項目,解決了175個項目村生活垃圾和污水收集處理、畜禽養殖污染治理等突出環境問題。
同時,加大農村面源污染和垃圾污水治理力度,努力改善村莊人居環境,重點推進6個縣城和小城鎮建設,實施城鄉一體化試點鄉鎮建設21個,建成美麗鄉村51個、新農村示范村506個、環境整潔村851個,城鎮化率提高到38.97%,農村群眾人人關心、支持、參與環保的良好氛圍逐漸形成。
紅線管控綠了荒山荒坡
平涼市地處黃河中上游涇渭河流域核心區,水土流失嚴重,生態環境脆弱,在甘肅省東部乃至黃河上中游生態安全屏障建設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面對嚴酷的自然環境,歷屆市委、市政府領導以加快造林綠化,治理水土流失,改善民生為己任,咬定青山不放松,一屆接著一屆干,一張藍圖繪到底。
“保護好這一方綠水青山,給子孫后代留下一筆寶貴遺產。”這是平涼環保人不變的信念,也是全市230萬人民的心愿。為此,平涼市率先啟動了縣域生態紅線劃定工作,實施紅線管控策略。按照“性質不轉換、功能不降低、面積不減少、責任不改變”的原則進行嚴格限制和保護。全市初步劃定生態紅線管控面積約2578.11平方公里,占全市國土面積的22.92%。同時,加強國土生態環境管控,全市受保護地區占國土面積比例達27.3%。通過全面開展工業、能源、交通、城建、旅游、農業、礦產、水務等涉及生態環境保護的專項規劃環評,規劃環評執行率達到80%,項目環評執行率達到100%。
同時,在推進國家生態安全屏障綜合試驗區建設中,根據全市宜林荒山荒坡荒溝多,有發展生態林和經濟林的傳統這一特點,平涼市大力實施城鄉“雙六”綠化工程,集中連片規劃,整山整溝整流域推進,整合土地復墾整理、鞏固退耕還林口糧田、扶貧開發、坡耕地試點、農綜開發等項目,統籌實施梯田建設工程。5年新修梯田103萬畝,綜合治理重點小流域87條,水土流失治理面積達到了1140平方公里。
截至2016年底,全市森林面積達到了516萬畝,比5年前增長了18.9%。森林覆蓋率由1998年的17.98%提高到30.9%,林草覆蓋率達到51%。城市人均公共綠地面積達到7.9平方米,中心城市的綠化覆蓋率提高到了36.98%。
污染治理和生態保護為平涼經濟社會發展繪就了生機勃勃的“綠”底色。為了這張發展底色,平涼市可謂鐵腕治污,毫不手軟。2012年以來,市縣區因環保工作職責履行不到位約談128人,問責56人,市縣(區)環保部門共查處環境違法問題507起,其中依法查封違法企業21家,責令停產整治“散亂污”企業106家,限產治理9家,按日連續處罰3家,移送公安機關行政拘留13起18人;向縣(區)政府下發環境監察建議書46件,依法約談地方政府及有關部門和企業負責人20人(次),實施市級掛牌督辦59家,責令停止違法建設項目30個,有力地打擊和遏制了破壞生態環境、非法排放污染環境的行為。
下 篇
發展生態經濟
聚集綠色財富
民以食為天,守著青山綠水喝“西北風”的事情,人民群眾不會答應。
王奮彥說,有了良好的生態環境,還要讓群眾的錢袋子鼓起來,這是“生態立市”戰略的立足點和最終目標。
為此,平涼市在“綠”底色上做“生態+”的大文章,把生態與工業、農業、服務業和文化產業多層次融合集群,通過發展生態經濟,打通“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轉換通道,聚集綠色財富。王奮彥說,這是一條實實在在的、綠色的、可持續發展之路。
平涼市立足自身資源優勢,揚長避短,在生態系統承載能力和環境容量范圍內,實現資源高效利用。圍繞建設國家重要的能源化工基地和西部循環經濟示范區、西部旱作農業示范區,平涼市大力發展煤電、草畜、果菜、旅游產業,形成了以華亭、平涼工業園區和崇信工業集中區為重點的能源化工產業布局;構建了以涇河、汭河、達溪河、葫蘆河、水洛河流域為重點的旱作現代農業布局,形成了果、牛、菜、糧 “五個百萬”現代農業產業集群。
“生態+工業”能源市再起航
華亭縣是享譽西北的“煤都”。這個縣以煤為工業主導,生態保護工作面臨污染防治和生態修復的雙重壓力。“早轉型早主動,資源型城市只有走綠色發展的路子,才能走出一條可持續發展之路”,這已成為華亭縣干部群眾的共識。
將煤炭產品、工業原料和工業“三廢”吃干榨凈,實現資源最大化利用,是企業實施循環化發展的必由之路。華煤集團60萬噸煤制甲醇項目的建成投產和20萬噸聚丙烯項目的開工建設,是發展煤電化循環經濟的典范,也是平涼市發展生態經濟與生態立市戰略相輔相成的一個代表。
在平涼市建成的平涼、靜寧、華亭3個省級工業園區和涇川、靈臺、崇信、莊浪4個市級工業集中區,不斷加快現有企業入園循環化改造,建成了煤矸石、粉煤灰、脫硫石膏、采礦廢石、城市建筑垃圾等工業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項目,實施了平涼海創公司利用水泥窯協同處理城市生活垃圾二期項目,完善了煤灰燒結多孔磚、煤矸石燒結磚等產品種類;培育壯大信息技術、生物制藥、節能環保產業。
結合資源型城市煤電化產業發展的實際,平涼市提出所有新建的煤電化冶工程項目,要切實做到“三個必須”、達到“一個目標”,即必須嚴格遵守環保相關法律法規,必須采用同行業先進的環保設備,必須確保污染物達標排放,真正達到綠色、循環、安全發展的目標。
與此同時,為了給全市發展騰出環境容量,平涼市加快了落后產能淘汰。“十二五”以來,全市共計淘汰水泥、鐵合金、淀粉等落后產能73.2萬噸,羊皮100萬標張,黏土實心磚2.87億塊。大力推行企業清潔生產,累計投入資金1.03億元,實施了一批清潔生產技改項目,全市39戶企業通過了清潔生產審核,每年可削減化學需氧量265噸、二氧化硫480噸、固體廢物2612噸、節約標準煤65萬噸,節水308萬噸,節電2480萬度,為企業帶來經濟效益1.48億元。
在做好煤化工、制革、造紙等污染物排放強度高的行業清潔生產審核和監管的基礎上,將有色金屬、石化、化工、印染、農副產品加工、制藥、電鍍等重點行業納入審核范圍,支持綠色清潔生產,推進傳統制造業綠色改造,鼓勵企業工藝技術裝備更新改造,從源頭減少污染物產生,完成了52家企業的清潔生產審核工作。全市生態經濟初具規模,經濟和社會效益開始顯現。
產業結構不斷得到優化。5年來,平涼市組織實施產業和結構調整、技術升級和改造等重點工業項目446項,累計完成投資489億元。煤電化產業鏈條持續延伸,特別是中煦60萬噸煤制甲醇和20萬噸聚丙烯項目的建設,使煤炭就地轉化率達44.41%。傳統產業提升改造步伐加快,新型建材、農產品加工、裝備制造等傳統產業發展層次和集群化水平不斷提升,非煤產業在全市工業中的比重5年提高了10.7個百分點。戰略新興產業邁出新步伐,以光伏發電、半導體碳纖維復合材料、膠原蛋白肽等項目為代表的戰略新興產業實現了高點起步,新興產業完成工業增加值1.4億元,占全市工業增加值的比重達3%,提高2.8個百分點。全市三次產業結構由“十一五”末的21.8∶46.9∶31.3調整為現在的28∶24.8∶47.2,較好地實現了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雙贏。
“生態+農業”農民富了
平涼市是個農業大市,發展生態農業既具有良好的基礎,同時也是區域經濟發展的必經之路。在現代農業帶來豐富物質產品的同時,也帶來了農村的生態危機,比如,土壤污染、水源污染、化肥和農藥的超量使用、畜禽排泄物及農業廢棄物處理等難題。
平涼市擁有地理標志產品保護、綠色食品、良好農業規范和出口創匯4個國家認證及“中華名果”、“中國蘋果之鄉”等13個大獎。2016年,靜寧縣果園總面積已達102萬畝,占耕地面積的62.3%,農民人均果品產業收益5320元,占農民人均純收入的80%以上。不僅有效保護了林業資源,改善了生態環境,而且已開始實現了由生態脆弱縣向生態大縣、由國家貧困縣向富裕縣的轉變。“靜寧蘋果”名揚天下的背后,是多年來平涼市堅持不懈發展生態農業的一個縮影。
靜寧縣是全省第一、全國聞名的蘋果生產基地,當地果農們依托農民專業合作社、果業技術協會建設了一批“果——沼——畜”生態示范園和有機蘋果加工基地項目,人們用沼渣追肥,用沼液噴施葉面、殺蟲,用沼氣燈誘殺害蟲,停止了對化肥的依賴,提高了土壤的有機質含量。循環農業有力地推動了循環經濟的發展,不僅帶動了水果產業,而且帶動了畜牧養殖業的規模化發展,有效保護了林業資源,改善了生態環境。
在崆峒區花所鄉,天源農牧公司利用牛糞辦起了有機肥加工廠,并且依托自己千頭肉牛養殖小區,實現了循環農業基地,形成了牛養殖基地、青貯玉米秸稈利用、萬噸生物有機肥加工生產線和生態農業園等產業鏈。變廢為寶,“天源寶”生物有機肥銷往市內各縣區。
目前,像天源牧業、靜寧蘋果這樣的循環經濟農業在平涼市還有很多。
去年,平涼市果品總產量達到182萬噸,產值76億元,農民人均果品純收入2817元,果品出口創匯3290萬美元。林果產業的發展,帶來了大地增綠和農民增收。莊浪、靜寧兩個果業大縣,初步實現了生態脆弱縣向生態大縣、梯田大縣向產業大縣、國家貧困縣向富裕縣的轉變。
當國家吹響生態文明建設的號角,平涼市縣(區)各級充分發揮區位優勢,著力建設生態農業工程,走農業發展與生態環境改善相互促進的良性循環之路,逐步用現代農業技術改造傳統的農業耕種模式,大力發展生態農業品牌,實施綠色生態保護工程。目前,全市認證有機食品兩個、綠色食品24個、無公害農產品134個,完成無公害農產品產地認證243.52萬畝。“生態城鎮”、“生態鄉村”、“生態農業”、“生態工業”已成為推進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的新引擎。
如今,平涼金果、平涼紅牛、平涼牛骨髓油茶等,這些特色農產品正逐漸成為綠色無公害農產品中的新寵躋身市場,“生態產業化”的理念流淌在農村廣闊的田野中。
“生態+服務業”旅游業火了
生態優勢促旅游惠民生,既能保住綠水青山,也能獲得金山銀山。
平涼市構建了以崆峒山——大云寺為核心,古靈臺、龍泉寺、蓮花臺、云崖寺、成紀古城為輻射的旅游產業發展體系。
2017年國慶中秋雙節假期,平涼市共接待游客117.8萬人(次),旅游收入達到了6.56億元,分別比上年同期增長了30.7%和40.2%。2016年,到平涼市觀光度假的游客達到1600萬人(次),實現旅游綜合收入86.9億元。旅游接待人數、綜合收入分別是2011年的3倍和3.4倍。旅游、文化、商貿、餐飲服務等第三產業快速發展,增加值年均增長12%。
此外,生態農業注入了農耕文化元素后成為新的旅游增長點。農村里旅游、觀光項目一個接一個,民俗體驗、休閑娛樂功能,為發展觀光農業、鄉村旅游奠定了基礎,也為多元化經濟注入活力,帶動了當地群眾脫貧致富。
“生態+文化”環保理念深入人心了
“地膜不能再亂燒了。”這是莊浪縣潘河村農民潘小林在村里環保夜校獲得的知識,“在地頭燒地膜污染環境,對人體有害,對土地也不好。現在我們都把地膜收起來,交給專門的回收站處理。”
深秋時節,平涼市城鄉花紅果碩,綠色生態園一片青翠,生態科技企業遍地開花,小區垃圾分類箱整潔如新,各種各樣的生態環保元素隨處可見。平涼市將綠色發展的理念融入社會經濟發展中,平涼人將環境保護理念融入到日常生活的細節中。
縱然“天生麗質”,也需后天養護,從“GDP掛帥”到“環保問政”,再到“綠色政績”,平涼市將生態文明理念貫穿于公眾宣傳教育中,引導市民生活方式和消費模式向勤儉節約、綠色低碳、文明健康的方向轉變,著力培養綠色學校、綠色鄉村、綠色社區、環境教育基地典型,將生態文明理念滲透于經濟社會生活和管理的各領域、全過程。
著眼于完善環境教育的全民性、全面性、系統性和持續性機制建設,平涼市利用水日、地球日、環境日等紀念日,組織開展“環保開放日”、“環保隨手拍”等系列宣傳活動,鼓勵、引導民間環保組織積極、理性、有序地參與環境保護。
榮獲第三屆斯巴魯生態保護獎的華亭縣退休教師趙向陽,義務輔導萬名小學生長期開展“未成年人生態道德教育”活動,成立全國首家“紅領巾愛護動物協會”等組織,開展報告會、討論會、知識競賽、保護簽名、制定公約、作文繪畫競賽等系列主題鮮明、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生態道德教育活動,使小學生從小樹立了熱愛自然、愛護環境、保護生態、節約資源的意識。
近年來,為推動環保志愿活動規范化常態化,成立了平涼市環境志愿者隊伍和平涼市青少年綠色聯盟,設立環保志愿服務大隊和環保社團,組織環保志愿者分別走進綠色學校、綠色社區、綠色企業、綠色鄉村、環境教育基地,將環保知識送進社區、學校、企業、農村、景區、商場。
回顧5年創建路,生態理念已遍布平涼市山川街巷,全市上下積極踐行“節約優先、保護優先”基本國策,牢固樹立“生態立市、綠色發展”新理念,努力探索建立系統完整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和建設體系,走出了一條機制活、產業優、百姓富、生態美的綠色發展之路。
平涼市經濟發展的理念,經歷了“用綠水青山換金山銀山”到“既要綠水青山也要金山銀山”,再到如今“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三個階段。生態立市催生出了綠色經濟,也用實踐詮釋了生態文明建設的時代最強音。
城 市 名 片
平涼市是甘肅省下轄的地級市,位于甘肅省東部,六盤山東麓,涇河上游,為陜甘寧交匯中心。全市轄涇川、靈臺、崇信、華亭、莊浪、靜寧6縣和崆峒區、平涼工業園區。平涼市是中國西北地區重要的畜牧業基地和皮毛集散地,甘肅省主要農林產品生產基地和畜牧業。原煤產量、火電裝機容量分別占甘肅全省的一半和1/5,是全國13個大型煤炭基地之一、全省最大的煤電化產業基地。旅游資源遍布全市,被評為“中國優秀旅游城市”、“中國顧客最滿意的十大風景名勝區”和“中國最值得外國人去的50個地方”之一。
2017年9月召開的全國生態文明建設現場推進會上,平涼市被環境保護部命名為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市,平涼市是全國獲此殊榮的11個地級市州之一,也是西北地區唯一獲得第一批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市的市州。涇川、靈臺、崇信、華亭、莊浪、靜寧縣分別獲得全國林業生態建設先進縣、全國綠色名縣、全國綠化模范縣、國家園林縣城、全國水土保持生態建設示范縣、全國經濟林建設先進縣稱號;有11個鄉鎮獲得國家級“生態鄉鎮”稱號,56個鄉鎮獲得省級“生態鄉鎮”榮譽,174個行政村被命名為省級“生態村”,138個單位獲得“四綠”創建單位稱號。
生態創建大事記
★2004年10月,平涼市開始創建國家級生態示范區。
★2011年10月,平涼市被環境保護部命名為國家級生態示范區。12月,平涼市第三次黨代會立足全市經濟社會基礎條件和長遠發展實際,在獲得“國家級生態示范區”命名的基礎,做出了建設國家級生態市的決策部署。
★2012年4月,平涼市創建國家級生態市的請示得到環境保護部批復。
★2013年5月,平涼市委、市政府再次召開動員部署會議,全面安排部署國家級生態市創建工作。7月,環境保護部和省環保廳對平涼市創建國家級生態市工作進行了階段性驗收。
★2016年3月,平涼市將創建國家級生態市升級為建設國家生態文明示范市(縣)。10月,平涼市第四次黨代會把建設國家生態文明示范市作為推動綠色發展、建設生態文明的重點任務和戰略平臺,提出了新的建設目標和工作任務。市委、市政府制定出臺了《平涼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市建設方案》,聚焦重點,聚力突破,彌補短板,全面推動創建工作。
★2017年9月,平涼市被環境保護部命名為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市。 (吳玉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