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國家能源局4月份發布的相關通知,9月底前,決定未來五年能源發展趨勢的十四五規劃研究報告就將完成。據了解,十四五能源規劃的重要內容之一,是努力提升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的比重。對于光伏行業來說,這無疑是一次絕好的發展良機。 業內人士表示,十四五期間光伏行業大發展的關鍵,是做好降本增效工作,特別是要協調好非技術成本的降本工作。不過從目前的情況看來,非技術成本的降低,恐怕仍然任重道遠。
非技術成本居高不下 占比20%以上
日前,有客戶咨詢:在古城鎮劉莊煤礦的采煤沉陷區水面上建設光伏電站,占地約5000畝左右。土地性質為集體所有制,已經和當地居民簽訂租用協議。請問項目公司是否需要繳納土地使用稅?如需要,土地使用稅的繳納標準是多少?
安徽省潁上縣稅務局回復:劉莊煤礦塌陷區土地的城鎮土地使用稅年稅額標準為:每平方米5元。 “5000畝地一年要交1600多萬土地稅。”網友留言感嘆,光伏發展了這么多年,土地稅還是那么多!
光伏電站的成本,是指以項目開發為起始點,項目生命周期結束為終點,期間發生的所有成本。按費用性質可分為:技術成本和非技術成本。其中非技術性成本,主要包括“項目開發建設期的非技術成本”和“項目運營期的非技術成本”。
項目開發建設期的非技術成本,主要包括手續規費、土地費用(含土地稅費)、電網接入費用、公攤等相關費用;項目運營期的非技術成本,主要包括土地租金及補貼的賬期等。
根據國際可再生能源機構(IRENA)發布2019年可再生能源發電成本報告,2010年—2019年,全球太陽能容量從40GW增加到580GW,增長了14倍。在同一時期內,組件價格下降了90%,系統(BoS)成本也下降了。
相比光伏項目技術成本的快速下降,非技術成本近些年卻下降緩慢。中國光伏行業協會秘書長王勃華曾經在公開場合表示,“非技術成本已經占到總投資成本的20%以上,算到電價上面至少1毛錢。其中包括了土地成本,財務成本,并網成本等等。”
國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副司長梁志鵬也曾在接受采訪時表示:“以光伏發電為例,我國的幾個項目同國外相比成本依然較高,包括土地、電網送出、資金利用費均高出國際水平,還有稅收、限電等問題,如果把這些非光伏技術成本去除,光伏發電成本至少有0.1元/千瓦時的下降空間。”
出臺多項政策 難以解決問題
為了解決光伏非技術成本居高不下的問題,國家有關部門做了很多嘗試。
2017年9月,為解決光伏用地成本高的問題,國土資源部 農業部 國家能源局 國務院扶貧辦四部委聯合印發了《關于促進光伏發電產業健康發展用地的意見》,對農業光伏和光伏扶貧的用地在一定條件下“松綁”。
在接入電網費用方面,國家電網2012年已編制了《關于做好分布式發電并網服務工作的意見》提出對適用范圍內的分布式光伏發電項目提供接入系統方案制定、并網檢測、調試等全過程服務,不收取費用,由分布式光伏接入引起的公共電網改造、接入公共電網的接網工程全部由電網企業投資。 針對稅費減免,2017年9月,國家能源局綜合司下發過《關于減輕可再生能源領域涉企稅費負擔的通知》,明確了可再生能源企業的稅費減免政策。針對光伏企業,特別提出增值稅退稅延期,占用耕地、城鎮土地的免征條件,電網接入成本由電網企業負擔以及貸款優惠政策等。
這些政策的出臺,表明了國家減輕可再生能源稅費負擔的態度,但實際執行起來效果并不理想。
“我了解到的情況,非技術成本這幾年變化不大。”中國新能源電力投融資聯盟秘書長彭澎在接受世紀新能源網記者采訪時介紹,由于組件成本的不斷下降,非技術成本在整個光伏電站中的成本不降反升,占比已經達到了1/3左右。“目前EPC建設電站的整體成本大約每平方米4塊多,其中技術成本大約在2.6—2.8元/平方米之間,非技術成本每平方米1塊多。”
彭澎表示,非技術成本的三個主要組成部分中,土地租金和老百姓息息相關,每畝地幾百到上千不等,很難下降;當地的占用費、資源費等費用,每個地方執行標準不一樣,沒有變化;電網并網有一些隱性成本,整體變化也不大。
政策缺乏明確執行標準是主因
“近期和一些投資企業聊天,從他們的反饋情況看,是沒有降低的。”智匯光伏創始人王淑娟認為,光伏電站非技術成本居高不下,主要與相關政策缺乏明確的執行標準有關。
“光伏這幾年發展很快,但畢竟還屬于新興事物,很多方面沒有政策,或者政策模糊,導致地方政府在執行上差異很大,這給光伏企業造成了很多困擾。”王淑娟介紹,當年建設領跑者項目時,就有過地方政府先承諾減免相關稅費,之后又反悔的情況。
“非技術成本有合理的,有不合理的。光伏企業希望的規避的,是不合理的收費。”王淑娟舉例說明,“土地使用稅是針對全社會的,不可能不收,更不可能因為光伏行業而改變。對于這種合理的稅費,光伏行業要做的,就是制定詳細的標準,讓更多項目符合相關稅費減免標準。”
“再比如電網接入費。盡管國家曾經出臺過相關政策要求電網接入費用由電網企業承擔,但電網建設一條線路時間很長,而光伏并網是有時間限制的,為了不耽誤并網時間,這筆費用更多的時候還是由光伏企業承擔。”王淑娟表示,正是這些主觀、客觀因素的疊加,讓光伏電站的非技術成本始終居高不下。
王淑娟建議,既然政策層面的事左右不了,光伏企業能做的只有兩點:一是通過提效來攤低非技術成本,比如10MW的項目原來需要占地300畝,現在爭取占地200畝,未來只需要占地150畝;二是在投資前要做好調研和預算,與地方政府溝通好,哪些費用能減免,哪些費用不能減免,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