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進一步加強光伏制造行業管理,規范產業發展秩序,提高行業發展水平,加快推進光伏產業轉型升級,5月29日,工業和信息化部(電子信息司)印發了《光伏制造行業規范條件(2020年本)》(征求意見稿),目的是嚴格控制新上單純擴大產能的光伏制造項目,引導光伏企業加強技術創新、提高產品質量、降低生產成本。
引導產業加快轉型升級和結構調整
為加強光伏制造行業管理,引導產業加快轉型升級和結構調整,推動我國光伏產業持續健康發展,根據國家有關法律法規及《國務院關于促進光伏產業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上述《規范條件》按照優化布局、調整結構、控制總量、鼓勵創新、支持應用的原則,在生產布局與項目設立、工藝技術、資源綜合利用及能耗、智能制造、綠色制造、環境保護、質量管理以及安全、衛生和社會責任、監督與管理等方面都做出了明確要求。
《規范條件》要求,光伏制造企業應采用工藝先進、節能環保、產品質量好、生產成本低的生產技術和設備。鼓勵企業積極開展智能制造,降低運營成本,縮短產品生產周期,提高生產效率,降低產品不良品率,提高能源利用率,將自動化、信息化及智能化等貫穿于設計、生產、管理和服務的各個環節。鼓勵企業打造綠色供應鏈,建立以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為導向的采購、生產、營銷、回收及物流體系,促進供應鏈中的利益相關方遵守行業標準與規范,落實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建立廢棄光伏產品回收與利用處理網絡體系。鼓勵企業參照光伏行業綠色制造相關標準要求,建設綠色工廠,生產綠色設計產品。參與光伏行業綠色制造相關標準制修訂工作,并開展綠色設計產品、綠色工廠、綠色供應鏈等評價工作。
《規范條件》強調,企業應依法進行環境影響評價,落實環境保護設施“三同時”制度要求,按規定進行竣工環境保護驗收。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等區域新建項目禁止配套建設自備燃煤電站,新建和改擴建多晶硅項目還原電耗小于50千瓦時/千克,綜合電耗小于70千瓦時/千克。
注重行業降本增效,單晶扶持傾向依舊
《規范條件》提出,嚴格控制新上單純擴大產能的光伏制造項目,引導光伏企業加強技術創新、提高產品質量、降低生產成本。注重行業降本增效。相較于此前的《光伏制造行業規范條件(2018年本)》,新版本文件的主要亮點有:一是延續了2018年版本的單晶項目的扶持政策,提出新建和改擴建多晶硅制造項目,最低資本金比例為30%,其他新建和改擴建光伏制造項目,最低資本金比例為20%。二是新增了光伏項目投資強度的指引,提出電池制造項目投資強度不低于 900 萬元/畝,組件制造項目投資強度不低于 500 萬元/畝。三是注重行業降本增效,以電池項目為例,新版本提出存量多晶硅電池和單晶硅電池的平均光電轉換效率分別不低于19%和22.5%(2018年版本為18%和19.5%),新建和改擴建多晶硅電池和單晶硅電池的平均光電轉換效率分別不低于 20%和23%(2018年版本為19%和21%)。
根據《規范條件》,光伏制造企業每年用于研發及工藝改進的費用不低于總銷售額的3%且不少于1000萬元人民幣,鼓勵企業取得省級以上獨立研發機構、技術中心或高新技術企業資質;申報符合規范名單時上一年實際產量不低于上一年實際產能的50%。電池技術迭代勢在必行,PERC+及HJT有望提速。目前行業單晶PERC電池平均量產轉換效率為22.4%-22.7%,考慮到高效設備推出及工藝持續優化,預計2020年底PERC電池轉換效率有望達到23%,但也僅接近《規范條件》所指引的下限,電池環節的新技術布局有望加速推進。
電池行業格局或將面臨洗牌,設備公司技術迭代加快
《規范條件》要求,新建光伏制造企業及項目產品,多晶硅電池和單晶硅電池(雙面電池按正面效率計算)的平均光電轉換效率分別不低于20%和23%;多晶硅組件和單晶硅組件(雙面組件按正面效率計算)的平均光電轉換效率分別不低于17.8%和20%。
一位光伏行業專家表示,在電池環節新技術有望提速的背景下,一是作為具備典型的“后發優勢”行業,光伏電池行業在新技術的沖擊下有望誕生新的行業龍頭,電池企業的競爭格局或將發生變化。二是無論是PERC+還是HJT,新技術的推進均伴隨行業的資本開支提升以及投資強度提升,光伏電池設備公司有望充分受益技術迭代帶來的設備更新需求。
工信部嚴格控制新增光伏項目,與近年來光伏產能的高速增長有直接關系。從2018年開始,中國光伏新增裝機下滑,產能過剩之聲此起彼伏;2019年國內光伏裝機繼續下滑,但受益于海外市場增長,我國光伏各環節產業規模依舊高增長。
上述專家認為,受疫情影響,海外光伏市場充滿變數,急需嚴格控制新上單純擴大產能的光伏制造項目。外部環境與產業內部因素疊加,短期內光伏企業會有較大壓力,但另一方面也會加速行業的整合和市場的集中化。
引導產業加快轉型升級和結構調整
為加強光伏制造行業管理,引導產業加快轉型升級和結構調整,推動我國光伏產業持續健康發展,根據國家有關法律法規及《國務院關于促進光伏產業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上述《規范條件》按照優化布局、調整結構、控制總量、鼓勵創新、支持應用的原則,在生產布局與項目設立、工藝技術、資源綜合利用及能耗、智能制造、綠色制造、環境保護、質量管理以及安全、衛生和社會責任、監督與管理等方面都做出了明確要求。
《規范條件》要求,光伏制造企業應采用工藝先進、節能環保、產品質量好、生產成本低的生產技術和設備。鼓勵企業積極開展智能制造,降低運營成本,縮短產品生產周期,提高生產效率,降低產品不良品率,提高能源利用率,將自動化、信息化及智能化等貫穿于設計、生產、管理和服務的各個環節。鼓勵企業打造綠色供應鏈,建立以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為導向的采購、生產、營銷、回收及物流體系,促進供應鏈中的利益相關方遵守行業標準與規范,落實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建立廢棄光伏產品回收與利用處理網絡體系。鼓勵企業參照光伏行業綠色制造相關標準要求,建設綠色工廠,生產綠色設計產品。參與光伏行業綠色制造相關標準制修訂工作,并開展綠色設計產品、綠色工廠、綠色供應鏈等評價工作。
《規范條件》強調,企業應依法進行環境影響評價,落實環境保護設施“三同時”制度要求,按規定進行竣工環境保護驗收。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等區域新建項目禁止配套建設自備燃煤電站,新建和改擴建多晶硅項目還原電耗小于50千瓦時/千克,綜合電耗小于70千瓦時/千克。
注重行業降本增效,單晶扶持傾向依舊
《規范條件》提出,嚴格控制新上單純擴大產能的光伏制造項目,引導光伏企業加強技術創新、提高產品質量、降低生產成本。注重行業降本增效。相較于此前的《光伏制造行業規范條件(2018年本)》,新版本文件的主要亮點有:一是延續了2018年版本的單晶項目的扶持政策,提出新建和改擴建多晶硅制造項目,最低資本金比例為30%,其他新建和改擴建光伏制造項目,最低資本金比例為20%。二是新增了光伏項目投資強度的指引,提出電池制造項目投資強度不低于 900 萬元/畝,組件制造項目投資強度不低于 500 萬元/畝。三是注重行業降本增效,以電池項目為例,新版本提出存量多晶硅電池和單晶硅電池的平均光電轉換效率分別不低于19%和22.5%(2018年版本為18%和19.5%),新建和改擴建多晶硅電池和單晶硅電池的平均光電轉換效率分別不低于 20%和23%(2018年版本為19%和21%)。
根據《規范條件》,光伏制造企業每年用于研發及工藝改進的費用不低于總銷售額的3%且不少于1000萬元人民幣,鼓勵企業取得省級以上獨立研發機構、技術中心或高新技術企業資質;申報符合規范名單時上一年實際產量不低于上一年實際產能的50%。電池技術迭代勢在必行,PERC+及HJT有望提速。目前行業單晶PERC電池平均量產轉換效率為22.4%-22.7%,考慮到高效設備推出及工藝持續優化,預計2020年底PERC電池轉換效率有望達到23%,但也僅接近《規范條件》所指引的下限,電池環節的新技術布局有望加速推進。
電池行業格局或將面臨洗牌,設備公司技術迭代加快
《規范條件》要求,新建光伏制造企業及項目產品,多晶硅電池和單晶硅電池(雙面電池按正面效率計算)的平均光電轉換效率分別不低于20%和23%;多晶硅組件和單晶硅組件(雙面組件按正面效率計算)的平均光電轉換效率分別不低于17.8%和20%。
一位光伏行業專家表示,在電池環節新技術有望提速的背景下,一是作為具備典型的“后發優勢”行業,光伏電池行業在新技術的沖擊下有望誕生新的行業龍頭,電池企業的競爭格局或將發生變化。二是無論是PERC+還是HJT,新技術的推進均伴隨行業的資本開支提升以及投資強度提升,光伏電池設備公司有望充分受益技術迭代帶來的設備更新需求。
工信部嚴格控制新增光伏項目,與近年來光伏產能的高速增長有直接關系。從2018年開始,中國光伏新增裝機下滑,產能過剩之聲此起彼伏;2019年國內光伏裝機繼續下滑,但受益于海外市場增長,我國光伏各環節產業規模依舊高增長。
上述專家認為,受疫情影響,海外光伏市場充滿變數,急需嚴格控制新上單純擴大產能的光伏制造項目。外部環境與產業內部因素疊加,短期內光伏企業會有較大壓力,但另一方面也會加速行業的整合和市場的集中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