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9年臺灣能源展上,業內人士警告稱,除非采取行動清除土地短缺等結構性障礙,否則臺灣當局或無法兌現太陽能發展的承諾。
在周三于臺北揭幕的展會上,臺灣當局高層官員大力宣揚2025年20GW的裝機量目標。在接下來的幾個小時,這一目標占據了主導地位,成為各個展位上反復出現的話題。
在向參展記者發表講話時,多家組件制造商都將臺灣下游企業的訂單增長與2016年通過的太陽能目標聯系起來。光伏電纜和連接器供應商KS Terminal副總裁Frank Lu表示,本地客戶出現了大幅增長。
友達光電公司此前是一家純光伏制造商。目前,公司也成為了一家開發商。公司表示,既受益于上游的20GW目標,也受益于下游的發展,本地訂單出現增長。預計地面電站的發展將在一至兩年內啟動。
臺灣光伏機構TPVIA的特別助理Daniel Lee向記者表示,現任政府會繼續維持太陽能的領銜地位,人們對此可以感到放心。已有數十年歷史的臺灣核電項目即將退役,這激發了蔡英文對光伏的興趣。
Lee表示,無論明年的選舉結果如何,政治支持都不會動搖。尋求連任的蔡英文將和有勝出希望的對手韓國宇展開競爭。雖然后者尚未發表宣言,但他應該不會反對清潔能源議程。
短期推出大量項目的期望受挫
然而,從2019年臺灣能源大會的發言來看,對2025年20GW目標的積極回應與六年內交付項目的堅定信念并無關聯。
友達光電能源業務副總裁SH Liao把這一目標描述為“既充滿挑戰、又具備可行性”。然而,能源技術集團TATUNG企業營銷和海外業務開發負責人Alan Lin提出了不同意見。
Lin在展會上表示,“截至今年6月,裝機總量為3.4GW,你可以看到這和2025年目標的差距。要么私營部門變得更加激進,要么政府給予更多激勵措施,否則的話,進展會非常困難。”
當被問及2025年臺灣20GW太陽能雄心是否會實現時,TATUNG的太陽能業務部門——TATUNG Forever Energy的項目經理Max Lin的回答是“不”。他帶著記者參觀了公司的光伏項目組合并表示解決土地稀缺問題需要“更多時間”。
臺灣當局或計劃在2020年推出3.7GW光伏項目,但是,TPVIA的Lee表示,TPVIA預期明年項目為1GW,或是更為保守的500-800MW。他承認,鑒于項目的推出速度,一些運營商懷疑臺灣能否實現2025年20GW目標。
“為什么不是更多的項目?根據我的理解,這與政策或上網電價無關,而與人性有關。”
“坦率的說,當投資者們來找我說,他們想要開發一個10MW項目。我的回答是–我們需要與土地業主談談。”
20GW光伏項目塞進一個擁擠的島嶼
臺灣的太陽能野心可能會因一個難題受挫——一個人口稠密、地形復雜的小島是否能為20GW太陽能項目找到空間?這是與多家行業參與方進行討論的前提。
TPVIA的Daniel Lee指出,政府正在通過釋放由政府所有的部分土地的方法來緩解短缺問題。但事實仍然是,大多數項目仍由私營光伏開發商所有。
這種互相牽制的情況到底有多棘手? 從TATUNG Forever Energy正在臺南地區建設的一個公用事業光伏項目就可見一斑。正如Max Lin所指出的那樣,只有當所有30名涉事土地業主均同意出售時,這一130MW計劃才能繼續推進。而到目前為止,僅有二分之一的業主表示同意。
Lin表示,他的公司已經就該項目 “多次提出申請”,但即便已經獲得了地方政府的批準,項目也還需要獲得臺灣當局中央政府的批準。 “我們投入了很多人力物力。” “這是一個政治問題。”
正如一些行業運營商指出的那樣,對于缺少土地的光伏企業來說,明智做法是將目光投向不同的目標。一些企業提到了被污染的耕地(通常更易購買),而其他公司則指向了漂浮光伏項目并聲稱已在開發這類項目。
從TATUNG的27.12MWp項目到友達光電的6MW合資企業,走上漂浮光伏路線的運營商數量一直在增長。Alan Lin 表示,“兩年前,這一領域還沒有多少項目。現在,這是一個由光伏供電的灌溉市場,但是,(這個市場)仍然需要進行法規上的修改。”
臺風和低電價之地的成本
2019年臺灣能源展提出的另一個問題是,臺灣是否具備六年內開發逾16GW太陽能項目的經濟基礎?TPVIA的Lee表示,成本下降已促使臺灣部分人士重新審視光伏是一個昂貴行業的看法。
盡管今年削減了上網電價,但太陽能項目仍能享受每千瓦時約13-15美分的20年期付款政策。對于小型屋頂項目(18美分)、漂浮電站(最高16美分)而言,費率甚至更高;如果電站使用經過認證的本地組件,則還會另外獲得6%的費率優惠。
對于太陽能企業而言,麻煩之處在于臺灣的低電價,部分參會者將這種情況歸因于政府干預。然而,事情正在發生變化。據稱,經濟事務主管部門負責人沈榮津于三月份表示,預計至2025年,電價會上調29%。
KS Terminal的Frank Lu認為,價格確實會上漲。他向記者表示:“我認為價格將很快上漲。”“價格必須上漲,因為價格太低了。過去,我們的收入不及其他國家,所以政府試圖干預。”
臺灣的另一個標志性特征是易受嚴重的地震、臺風和其他自然災害影響,這些也會阻礙太陽能發電的經濟性。Tatung的Alan Lin認為,這是直接影響企業在當地開展工作的一項因素。
“在臺灣,我們擁有出色的可再生資源,但由于自然災害,情況難以預估,這增加了成本。”
“舉例來說,在開發屋頂項目時,必須進行徹底的測試。”
在周三于臺北揭幕的展會上,臺灣當局高層官員大力宣揚2025年20GW的裝機量目標。在接下來的幾個小時,這一目標占據了主導地位,成為各個展位上反復出現的話題。
在向參展記者發表講話時,多家組件制造商都將臺灣下游企業的訂單增長與2016年通過的太陽能目標聯系起來。光伏電纜和連接器供應商KS Terminal副總裁Frank Lu表示,本地客戶出現了大幅增長。
友達光電公司此前是一家純光伏制造商。目前,公司也成為了一家開發商。公司表示,既受益于上游的20GW目標,也受益于下游的發展,本地訂單出現增長。預計地面電站的發展將在一至兩年內啟動。
臺灣光伏機構TPVIA的特別助理Daniel Lee向記者表示,現任政府會繼續維持太陽能的領銜地位,人們對此可以感到放心。已有數十年歷史的臺灣核電項目即將退役,這激發了蔡英文對光伏的興趣。
Lee表示,無論明年的選舉結果如何,政治支持都不會動搖。尋求連任的蔡英文將和有勝出希望的對手韓國宇展開競爭。雖然后者尚未發表宣言,但他應該不會反對清潔能源議程。
短期推出大量項目的期望受挫
然而,從2019年臺灣能源大會的發言來看,對2025年20GW目標的積極回應與六年內交付項目的堅定信念并無關聯。
友達光電能源業務副總裁SH Liao把這一目標描述為“既充滿挑戰、又具備可行性”。然而,能源技術集團TATUNG企業營銷和海外業務開發負責人Alan Lin提出了不同意見。
Lin在展會上表示,“截至今年6月,裝機總量為3.4GW,你可以看到這和2025年目標的差距。要么私營部門變得更加激進,要么政府給予更多激勵措施,否則的話,進展會非常困難。”
當被問及2025年臺灣20GW太陽能雄心是否會實現時,TATUNG的太陽能業務部門——TATUNG Forever Energy的項目經理Max Lin的回答是“不”。他帶著記者參觀了公司的光伏項目組合并表示解決土地稀缺問題需要“更多時間”。
臺灣當局或計劃在2020年推出3.7GW光伏項目,但是,TPVIA的Lee表示,TPVIA預期明年項目為1GW,或是更為保守的500-800MW。他承認,鑒于項目的推出速度,一些運營商懷疑臺灣能否實現2025年20GW目標。
“為什么不是更多的項目?根據我的理解,這與政策或上網電價無關,而與人性有關。”
“坦率的說,當投資者們來找我說,他們想要開發一個10MW項目。我的回答是–我們需要與土地業主談談。”
20GW光伏項目塞進一個擁擠的島嶼
臺灣的太陽能野心可能會因一個難題受挫——一個人口稠密、地形復雜的小島是否能為20GW太陽能項目找到空間?這是與多家行業參與方進行討論的前提。
TPVIA的Daniel Lee指出,政府正在通過釋放由政府所有的部分土地的方法來緩解短缺問題。但事實仍然是,大多數項目仍由私營光伏開發商所有。
這種互相牽制的情況到底有多棘手? 從TATUNG Forever Energy正在臺南地區建設的一個公用事業光伏項目就可見一斑。正如Max Lin所指出的那樣,只有當所有30名涉事土地業主均同意出售時,這一130MW計劃才能繼續推進。而到目前為止,僅有二分之一的業主表示同意。
Lin表示,他的公司已經就該項目 “多次提出申請”,但即便已經獲得了地方政府的批準,項目也還需要獲得臺灣當局中央政府的批準。 “我們投入了很多人力物力。” “這是一個政治問題。”
正如一些行業運營商指出的那樣,對于缺少土地的光伏企業來說,明智做法是將目光投向不同的目標。一些企業提到了被污染的耕地(通常更易購買),而其他公司則指向了漂浮光伏項目并聲稱已在開發這類項目。
從TATUNG的27.12MWp項目到友達光電的6MW合資企業,走上漂浮光伏路線的運營商數量一直在增長。Alan Lin 表示,“兩年前,這一領域還沒有多少項目。現在,這是一個由光伏供電的灌溉市場,但是,(這個市場)仍然需要進行法規上的修改。”
臺風和低電價之地的成本
2019年臺灣能源展提出的另一個問題是,臺灣是否具備六年內開發逾16GW太陽能項目的經濟基礎?TPVIA的Lee表示,成本下降已促使臺灣部分人士重新審視光伏是一個昂貴行業的看法。
盡管今年削減了上網電價,但太陽能項目仍能享受每千瓦時約13-15美分的20年期付款政策。對于小型屋頂項目(18美分)、漂浮電站(最高16美分)而言,費率甚至更高;如果電站使用經過認證的本地組件,則還會另外獲得6%的費率優惠。
對于太陽能企業而言,麻煩之處在于臺灣的低電價,部分參會者將這種情況歸因于政府干預。然而,事情正在發生變化。據稱,經濟事務主管部門負責人沈榮津于三月份表示,預計至2025年,電價會上調29%。
KS Terminal的Frank Lu認為,價格確實會上漲。他向記者表示:“我認為價格將很快上漲。”“價格必須上漲,因為價格太低了。過去,我們的收入不及其他國家,所以政府試圖干預。”
臺灣的另一個標志性特征是易受嚴重的地震、臺風和其他自然災害影響,這些也會阻礙太陽能發電的經濟性。Tatung的Alan Lin認為,這是直接影響企業在當地開展工作的一項因素。
“在臺灣,我們擁有出色的可再生資源,但由于自然災害,情況難以預估,這增加了成本。”
“舉例來說,在開發屋頂項目時,必須進行徹底的測試。”